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张广红冒用“老师袁腾飞”这个账号在微博上发布一条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用枪欺压当地村民等内容的微博,该微博先后被转发2500余次,评论达300余条。据考证,微博中的说法是没有半点史料依据的,是谣言。张广红因此受到了警方行拘7日的处理。

材料二:在昆明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李某在网上编造一些所谓“和昆明火车站同一组织的恐怖分子潜入某市欲实施恐怖活动”等信息,引起市民恐慌,扰乱公共秩序。警方在证实其信息虚假后将李某刑拘。

材料三:网上颇有名气的衡阳人秦志晖在微博里发布大量失实信息:张海迪拥有德国国籍、杨澜诈捐、动车事故中外国乘客赔偿高于本国乘客等。他最终走上了被告席。

(1) 从以上三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 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你将如何辨别,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
材料探究; 见解表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者》:点燃阅读热情,给你读书时刻

    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新节目《朗读者》赢得了如潮赞誉,网络上下对这档节目的评价更是近乎“零差评”。嘉宾们以念诗、读散文和家书的方式,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让观众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观点1:重拾书本,感受文字强大魅力

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节目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回顾人生片段,将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给观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的习惯,但随着时间流逝,大多数人会逐渐丢弃,而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一直坚持下来。

    文字的力量,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可能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到了。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变得寥落荒芜。尽管在国家的倡导、媒体的呼吁之下,喜欢读书的人仍为数不少,但毕竟少了许多。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感觉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让人们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正是此类节目的意义所在。

    文化节目广受好评,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高扬,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据红网)

观点2:走红背后,召唤人文精神回归

    看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很多人都嘉许它们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种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就值得思考。无论“清流”还是“清新”,都是相对而言的。在笔者看来,节目走红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真”,即节目中那些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

    透过这两档节目,很多人说看到了文化的价值。诗词也好,散文也好,之所以给人很大触动,除了文字优美,更多在于其传达的价值与读者、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尤其是在《朗读者》里,虽说从“朗读”的层面,并不是每一位嘉宾都能展现出专业水准,但透过网友的评论不难看出,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切情感。当然,也有人会认为,节目中传递的这些价值观念“距离现实太远”,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

    一档节目能肩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使命么?对此,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虽然《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的节目也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更多的模仿者,产生新的审美疲劳。但应该看到,无论从电视节目的角度来评析,还是从文化价值的层面去追寻,节目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至关重要。(据中国青年网)

观点3:多维阅读,构筑新型生活方式

    《朗读者》用情感共鸣唤回文学认知,给人一种新的实在的媒体体验。其先讲故事、后朗读的模式将文化与生活连线,告诉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阅读,换一种方式去做高雅的文化交流。它不仅为观众呈上了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更激发了很多人的阅读兴趣。

    《朗读者》这档节目告诉我们,健康需要营养,心灵离不开阅读。阅读一本书,你看见的是无声的文字,你听见的是有声的倾诉。当你能感受到这种倾诉,你就会发现世间百态的复杂和简单,就会理解情感的缤纷色彩,珍惜生命的本真价值。有人说,阅读要有呼吸的感觉;有人说,阅读要有燃烧的感觉;有人说,阅读需要给心灵以慰藉。我觉得,阅读应该从真实、价值、厚度、暖度的维度,去感受文字的亲和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档节目拥有大批的年轻观众,他们中很多人刚刚真正开始感知人生的内涵,节目可以启发很多年轻人,教会他们如何给自己的生命质量做加法。确实,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理应主动去搭配自己喜爱的精神食粮。故而,此类文化节目多多益善。(据中国经济网)

拓展材料:

《见字如面》节目简介

《见字如面》是由黑龙江卫视推出的阅读推广节目。节目邀请一线当红明星,用生活化、角色化的声音,变身为写信人本身,为大众读出“他们”写的信。所读的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社会风物仿佛都触手可及。而信中幽默的文字往往有种特殊的力量,直击人心。这样精致纯粹的节目将带领观众重新领会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唤起大众对书信的重新认识。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简介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大型文化益智节目,也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选手们在电视节目中除了展现自己的诗词歌赋造诣,更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他们喜爱的诗词带来了更为令人信服的注解。

十期节目里,全国各地的普通人构成的百人团成员们的风采、性情带给观众最大的惊喜,诗词带来的欢乐与忧伤,从他们的人生故事中得到释放。他们的共同经历,就是拥有的一颗热爱诗词文化的心。

(1)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阅读应该从真实、价值、厚度、暖度的维度,去感受文字的亲和力。 B. 《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且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C. 《朗读者》也许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更多的模仿者,产生新的审美疲劳。 D. 很多人都嘉许《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2) 阅读“观点2:走红背后,召唤人文精神回归”部分,概括《朗读者》走红的原因。
(3) 《朗读者》这档节目能肩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使命吗?结合文本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①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王本朝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的建言

②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冯骥才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的建言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时,国家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通过因地制宜地推行区域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精准化,在较大程度上促进贫困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和快速转型发展。综合考量近年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推进的实际情况(如图),可见,“十三五”末期,       

图  “十三五”精准扶贫成效对比图

材料二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承担着河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的帮扶任务。古人说:“  ①  。”北京坚持在扶贫工作中不断完善科技扶贫创新机制,实施智慧扶贫策略。

针对种养殖专业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北京市科委对其开展果树管理、食用菌种植、肉羊养殖、蔬菜育种、生物防控、农产品追溯等专业技术培训;针对贫困地区技术能手,开展北京科技特派员与乡土专家一对一“手拉手”培训活动,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看得见、问得着、带不走的乡土专家和人才。目前,北京市有科技特派员10883人。在对口帮扶地区,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村镇社区,用知识、技术和智慧为农民和乡村送科技,解难题,成为基层群众创业致富的贴心人。

材料三

这些年来,脱贫攻坚财政投入力度之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之广,扶贫干部投入人数之多前所未有。中国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投入增加约1000亿人民币。贫困地区实现建制村,村村通硬化路,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村村通动力电,基本村村通宽带。全国共选派近300万扶贫干部,真正深入到贫困乡村,体验贫困人民的生活,了解贫困人民的需求,在实践中找到相应的扶贫对策。2020年初,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吹响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的   ②   。5700多万农村人口住上了安全住房,近1000万贫困群众进行易地搬迁,平均每天有近6000人从大山中搬出来,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扩大近5倍。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为世界消除贫困贡献了“中国智慧”!

(1) 根据图1中的信息,请在材料一横线处写出“十三五”精准扶贫所取得的成效。(两点即可)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在横线①②处依次填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②集结号 B. 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冲锋号 C. 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②冲锋号 D. 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集结号
(3)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总结出我国为世界消除贫困所贡献的“中国智慧”。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五年中有四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

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示意图

材料三:

综合我国“海绵城市”推进情况和洪涝治理现实,建议科学分析、客观评价其作用和适应范围,理性看待其功效,真正从洪水和涝水的规律研究开始,把握正确的方向。

要客观分析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的适用性。建议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专家,客观分析当地自然地理、降雨特性,科学谋划城市内涝的解决途径,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各地的适用性,因地制宜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内涝解决方案,并修订相关技术规范、指导意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2018年7月26日)

(1) 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性强降雨频次上升,降水量越来越大,是城市内涝“病根”的主要外因。 B. 城市扩张的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导致城市内涝日益严重。 C.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在于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是非常合理的。 D. 材料三站在理性看待海绵城市功效的立场,提醒我们应因地制宜,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内涝解决方案,真正为我国的洪涝治理起到应有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说说“海绵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主要功能。
(3) 结合几则材料,说说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