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

(美)黄土芬

    一切都在于分门别类。

    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最后一个机器人和最后一个人类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相遇了。

    在这之前,最后一个机器人一直待在自己的仓库里,按照设定的程序执行任务——监测地球,直到有一天,日渐衰弱的传感器突然感应到一个能量高峰。运输系统瘫痪了,最后一个机器人花了432天时间才来到能量高峰出现的地方,发现了开封的冷冻管。

    那时,冷冻管里所有的人类都已经死去了——除了一人以外。

    但最后一个机器人还是执行起了她的任务。她必须展开统计调查,尽自己所能维持这唯一一个数据点的秩序。

    她在高原上找到了最后一个人类,一个为了抵抗狂风而将布层层包裹在身上的人形,正在耀眼的阳光下,将食用菌放在架子上晾晒。

    “你好。”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口道,“我是R47—821,开罗仓库的指定管理人。我的任务是延续人类物种。”

    “是吗?”最后一个人类说,“进展如何?”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记忆库里有“讽刺”这个词的定义,但她并没有听出最后一个人类语气中的讽刺意味。“不理想。”她回答,“你是我准备登记的唯一一个活着的人类。根据预测,人类物种消亡的时间上限是一百年。”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黯淡了下来,带着希望终成泡影的悲伤,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当时我正在监测,”最后一个机器人说,“433天前的预测表明人类物种已经灭亡,不过一些冷冻舱保持完好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很小。我监测了下去。”

    “我很高兴,”最后一个人说,“我一直都很孤独,没有人和我说话。我曾经希望……算了,没什么。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我必须给你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说。

    “给我分类?”

    “是的。为了筛选出实现物种生存的最佳决策树。”

    “在总人口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有效的决策树还存在吗?”最后一个人类问道。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处理器迅速查阅了可能的人口恢复模型,“不存在,但我可以根据其他冷冻单位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可能性如何?”

    “现在接近于零,虽然有误差,但误差范围是有穷尽的。”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扭曲了一下,哭笑不得,“对你来说,这就是希望吧。”

    “我不抱希望,”最后一个机器人说,“我只会计算概率。我的工作是帮助人类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物种生存的概率路径。为此,我需要数据。”

    “好吧,R47—821,”最后一个人类说,凑上前在机器人的机壳上友好地抽了抽,“我怎么能妨碍你的工作呢?给我分类吧。”

    “你叫什么名字?”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始提问。

    “瓦尔,”最后一个人类回答,“瓦尔·马茨米尔。”

    “你的职业是?”

    “应用气候学家,”瓦尔回答,“至少曾经是,这个职业现在要么完全无关紧要,要么是全世界最重要的。”

    “你的年龄是?”

    “冷冻时48岁,所以我现在至少49岁了,主观上来说。”

    “你是男性还是女性?”

    “都不是。”

    最后一个机器人停顿了一下,“这不是一个选项。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我是最后一个人类,”最后一个人类说,“我就是人口的100%。你是想告诉我我不存在吗?”

    “你必须属于一个类别。”最后一个机器人重复道。她的程序只关心物种繁衍。

    “不,”最后一个人类说,“我是最后一个人类了,该死的。我完全没有需要这个类别的理由。”

    “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不,”最后一个人类突然笑了起来,“你就没有类别,我也没有类别。我们会一起待在这里,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在。直到末日来临,我们也没有类别。”

    “我有类别,我是女性。”最后一个机器人纠正道,指了指她的金属面庞上已经淡去的痕迹。某个人曾经给她画过眼睫毛。

    瓦尔呛住了,开始笑出声来。

    最后一个机器人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但在阳光下,最后一个人类在风中一直笑啊、笑啊,笑得坐在了地上还在继续笑着,直到泪水从脸上流下

(选自《科幻世界》2017年第7期,有删改)

【注】①决策树:属统计学名词,是一种树形结构的预测模型,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1) 关于“性别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与最后一个人类产生怎样的分歧?请简要回答。
(2) 品读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揣摩最后一个人类的心理,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3) 人类和机器人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小说为何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标题?联系衔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意图。

【链接材料】自然本身并不关心我们对严格分类的执着坚持。

我或许应该这么说:自然其本身并不关心我们的坚持。

——选自黄土芬《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创作谈

(4) 读完本文后,有同学对科幻小说“把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中”这种写法的作用不太理解。请结合本文和《带上她的眼睛》,向他简要说明。

【以下是《带上她的眼睛》的片段,供参考】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标称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考点】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芦苇花的精魂》,完成下面小题

芦苇花的精魂

付秀宏

    ①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轻柔的芦苇花,温煦中有些苍凉,像一轴一轴的黄云在斑驳的绿海中涂抹,又像一盏又一盏古战场的旌旗。芦苇花不似苇海里枝叶那般喧闹,只是在微凉的感觉中,送一丝丝润滑过来。也许那种润泽的梦,那种柔情的恬,都活在那里。

    ②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祖国母亲,历经无数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的眼里透射出慈祥的光芒。

    ③芦苇花的质朴温暖和坚韧不拔,让芦苇荡获得了达观、博爱的人文意趣。芦苇荡撤退时,某些芦苇花还在用热烈真挚的爱心--把生命的残酷和悲凉改写成诗的礼赞。可想而知,这些芦苇花,终将被风吹尽,将经历无数悲苦,而它却将微笑的种子播撒得无边无际。

    ④芦苇花在无声的大自然中,在冷冷暖暖的颠簸之间,不断与时间赛跑着。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坚守,得知也是医务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我怕的哭了。”

    ⑤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的哭了,心里怕失去他。所幸,他的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⑥张定宇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冻”住,所以他对时间特别敏感。他曾说,只有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要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⑦早春依然挺立的那些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点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划的写着、写着,就像慢镜头一样。

    ⑧天暗得几乎让人窒息,午夜下起了小雪。清晨,日光没有从天际的那边射过来。一切在肃杀中隐隐约约变得朦胧。生命的楷书似在风中随芦苇花随意翻动。冬春时节,芦苇花像一个奔跑的孩子,似雪花在空中任性的飞舞。这正是:“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⑨那飘荡在苇秆上的花呀,一直铺展在我们的心房。每年三月烧芦苇作草木灰,触目即逝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有人说,秋天的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设,那便是高峰闪现。青青芦苇嬗变成白茫茫的芦苇花,这乃成熟冷峻的美,然后直至枯萎。内心质朴的人们却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的生长。

    ⑩一个人的良知何处来?生于良心;那么,良心又从何处来?生于不灭的心性。凝思一想,芦苇秆做到了心要虚,无一点儿渣滓;而芦苇花做到了爱无边,无一丝欠缺。宁静、忍耐、安详、谦虚、奉献、涵容——芦苇荡里的芦苇花,让我懂得冬天不是寂寞冷落,早春也并非万物凋敝,这是芦苇花写在时空里的不灭精魂啊!

(1) 阅读文章①~④自然段,分条概括芦苇花的特点。
(2)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划线句。

早春依然挺立的那些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

(3) 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第②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芦苇花与秋菊对比,突出了芦苇花与秋菊一样面对困境坚韧、朴素的特点。 B. 第③段中“可想而知,这些芦苇花,终将被风吹尽,将经历无数悲苦,而它却将微笑的种子播撒得无边无际”意思是生命如同芦苇花一样,饱经风霜苦难,却要始终以微笑面对生活,用热情去点燃人生的希望。 C. 第⑨段“铺展”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花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D. 第⑩段总结全文,点明“人的良心生于不灭的心性”的主题,引人深思。 E. 本文综合运用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芦苇花的精魂及如芦苇花样的人的赞美之情。
(4) 本文以“芦苇花的精魂”为题,有何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谢谢你借我一冬的温暖

    那张50元的纸币已经在掌心里捏出了汗,走过第一个摊位,第二个,第三个……他已经在这条小巷子里走了一个来回,嘴唇抿着又松开,松开又抿住。肚子发出“咕咕”的声音。10月末的夜晚,饥饿让他觉得倍加寒冷。寒风中,他把身上并不太厚的衣服裹了裹,在那个玻璃窗外停下了脚步。

    他看见一个50多岁的老妈妈正在利落地擀着面,旁边的锅里热腾腾的蒸汽蔓延开,迅速潮湿了他的目光。

    老妈妈转身热情地招呼他,小伙子,吃面吧。嗯,要一碗面。他说,又小声重复。一大碗。然后他找了灯光微微暗淡的角落坐下。

    面很快端了上来,满满的一大碗,老妈妈又送上来一盘拌好的油辣子,他拿了小勺添辣子,手却莫名地抖了一下。面很筋、细,不粘连,很像出自母亲的手。他大口地吞咽着,来不及细细品尝,只想快点吃完离开。

    吃完后,他把裤兜里已经揉成团的50块钱拿出来看也不看地递过去。

    老妈妈把钱接过来,展开,并没有怀疑什么,依旧微笑着,只是嘴唇微微动了下。然后转身去给他找钱了。他的目光飞快地跟着扫过去,忽然瞥见桌上的一台验钞机,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他感觉到时间仿佛凝固了。终于,老妈妈拿着一把零钱朝他走过来,他几乎是一把把钱抓过来转身,泪流满面,然后,冲出了老妈妈的小面馆。

    他继续朝前走去,走了几步却又停下了,说不出为什么,他想再回去看看刚才吃饭的那家店。

    很快他又到了那个橱窗口,站在对面的暗影里,他看到身形微胖的老妈妈依旧在忙碌着,他仰起头,看到小面馆黑色招牌的烫金字:“张妈妈手擀面”。怔了一小会儿,他的眼泪又直直地落了下来。他的母亲也姓张,在村里,也有人称呼她张妈妈。母亲也擀得一手好面,也是这般年纪,头发花白……

    再一次,他转身奔跑着离开。

    三个月后,他又来到“张妈妈手擀面”的门前,面馆的外面和里面都很安静。他走进去,有个女孩从里间走出来,看着他说,对不起,现在还没有面呢。

    他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是来找,找那个大妈的。

    女孩疑感地看着他说,我妈跟我爸回乡下享福去了。他定定神,说:我曾经,曾经借过您母亲50块钱,大概3个月前,真是非常抱歉。

    女孩忽然地,眼神里就露出了一丝惊喜,欢快地说:我知道你,我妈说过,你一定会回来,我妈说她相信你是遇到了难处才那样做的…

    忽然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女孩连忙住口,招呼他坐。他礼貌地拒绝了,然后借口忙,放下礼物和钱便离开了。

    腊月了,天着实冷得很,天空却湛蓝。深深呼吸一口清冷的空气,他的心在这一刻彻底释然。因为他做到了,他没有辜负她的信任,没有辜负一个母亲的希望。而因为她的“借”, 他的“还”,在他们心里,这必定是个温暖的冬天。

(略有删改)

(1)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2)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一段话。

①终于,老妇人拿着一把零钱朝他走过来,他几乎是一把把钱过来,身,泪满面,然后,出了老妇人的小面馆。(赏析句子中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②腊月了,天着实冷得很,天空却湛蓝。深深呼吸一口清冷的空气,他的心在这一刻彻底释然。(请从描写方法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下面段落是从文章中抽出来,你认为放在文中哪一段的后面比较合适,请说说理由。

    那50元是他做搬运工的报酬,是他仅有的一点钱。他来城里快一个月了,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带的很少的钱也花光了,最后碰上搬东西的活,就三天,干完活领了钱拿去买吃的,钱却被店主扔出来,他还被人骂了一顿,说他拿假钱骗人。而他想回去找人都不知道应该找谁。就那样晃荡了一天,他快饿得撑不住了,才选了那个地方。

(4) 文章以“谢谢你借我一冬的温暖”为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烈日下的清凉

葛闪

    ①盛夏的阳光真像一盆燃旺的炭火,爆烤得沙粒砖块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②他驾着载有桶装水的小货车,在距离工地还有百十米时,隔空就听到工地上工人们发出的欢呼声,声浪甚至要把小货车的发动机轰鸣声给淹没。

    ③看他的车到了,工人们又爆出一浪欢呼的热潮。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上级领导今天莅临工地考察,考虑到高温酷暑的大热天,还给工人们带来了慰问品:成箱的面包、火腿肠、膨化饼干,还给每人发了一百块钱慰问金。

    ④他把车停好,看到领导正跟工人们逐个握手,一直握了十分钟才结束。领导走了之后,工人们一拥而上,喊着:“小李,水送来得正好,俺们正渴着呢!”

    ⑤他在上面将水一桶一桶地往下搬,下面的工人一桶一桶地伸手接。上面的他一口一个:“大哥,小心点,别砸着手!”下面的工人们也应和着:“谢谢小李兄弟!”

    ⑥他把车上的水全部运下后,便高兴地接过工人递过来的一支烟,点着了,透过氤氲在眼前的蓝色,他看到工人们或站或躺,或靠或立,一个个狼吞虎咽的吃相,一点都不显得难看,反而像极了梁山上的好汉模样。

    ⑦给这个工地送水还没到一个月,但这群工人却好像和他非常投缘。除了刚开始的那几天比较陌生,渐渐熟悉后,工人们就常常拉他坐下,天南海北地聊。工人们给他说乡村的蛙鸣和蝉叫,鸡是怎么飞的,狗是怎么跳的,娘儿们是怎么洗澡的。他呢?他就给工人们讲麦当劳、肯德基,还有院线里正上映着的电影大片,游乐园里的冲天炮,偶尔也说几个荤段子,直逗得工人们前仰后合,或者目瞪口呆。他常觉得,自己读了一辈子书,因为成绩差,没少被老师批评过。可和这群工人在一起,他常有一种当老师的感觉,心里乐开了花。

    ⑧今天的日头比往日更要毒上三分,外面像是下了火。工人们吃饱了,喝足了,聊也聊够了,便和衣席地而眠。他们得好好利用这个难得的午休时间,好攒够了精力干下午的活。他眼见正是大中午,便想,不妨躲躲当空的太阳,眯上一小会儿再走。于是,他也瞅着一处阴凉地儿,往地上铺了几张报纸,躺上面了。也许是天气太过闷热、人太乏累的原因,不到一分钟的工夫他便进入了梦乡。

    ⑨一时间,工棚下工人们的呼噜声,像是夏日里的闷雷,此起彼伏,滚滚而过。自我感觉并没睡多久的他被呼噜声惊醒后,漫不经心地看了下手表,已是下午两点。他慌忙起身,蹑手蹑脚地上了驾驶室。但是,他刚上了车,却好像想起了什么,又立马下来了。他轻轻走到卧倒的工人们中,瞅着几个平时比较熟络的,各自轻轻叫醒了他们。看着睡眼惺忪的他们,他朝自己的车指了指,低声说:“麻烦几位大哥,帮我推下车。”

    ⑩工人们按照小李的指挥,一起把车推到了工地外面的马路上。他向大家道谢后,跳上驾驶室启动了车。听到马达声,才有工人反应过来,马上冲他直喊:“小子,你这车不是没坏嘛!那干吗扰了我们的清梦,大热天的叫我们帮你推车?”

    ⑪他把头伸出窗外,狡黠一笑,冲工人们喊道:“我这车发动起来马达声特吵,一地人全得醒,就只好让哥儿几个辛苦一下啦。”说完,一脚油门踩下去,小货车很快绝尘而去。

    ⑫烟尘散尽,几个工人在马路上伫立了很久,眼眶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他们忽然觉得,今天其实根本没有出太阳,天与地间一片清凉。

(有改动)

(1) 小说中小李对工人们的关心体现在哪几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 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他慌忙起身,蹑手蹑脚地上了驾驶室。但是,他刚上了车,却好像想起了什么,又立马下来了。

②烟尘散尽,几个工人在马路上伫立了很久,眼眶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

(3) 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盛夏的阳光真像一盆燃旺的炭火,爆烤得沙粒砖块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4) 小说题目以“烈日下的清凉”为题,有何妙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