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的露珠

李汉荣

(一)

    每个夜晚,广阔的乡村和农业的原野,都变成了银光闪闪的作坊,入世安歇,上苍出场,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上苍忙着制造一种透明的产品——露珠。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给所有的人家,和所有的植物。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那总是令人怜惜的苦菜花瘦小的手上,也戴着华美的戒指;那像无人认养的狗一样总是被人调侃的狗尾巴羊的脖颈上,也挂着崭新的项链。

    数千年来,“均贫富”这个农业社会的朴素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倒是,在大自然的主持下,“均美丑”的美学理想却实现了。至少,在夜晚,在清晨,草根阶层的家门前,劳动者的原野上,到处都是美好清洁的露珠,可当作响,闪闪发光。

(二)

    看看送露珠闪耀着的原野之美吧。你只要露天走着、站着或坐着,你只要与泥土在一起,与劳动在一起,写草木在一起,即使是夜晚,上苍也要摸黑把礼物准时送到你的手中,或挂在你家门前的丝瓜藤上。这是天赐之美,天赐之礼,天赐之福——总之,天赐之物多半都是公正的。天不会因为秦始皇腰里别着一把宝剑,而且是皇帝,就给他的私家花园多发放几滴露珠,或特供给他一条彩虹。相反,秦始皇以及过眼烟云般的衮衮王侯将相富豪贵族,他们占尽了人间风光和便宜,但他们一生丢失的露珠是太多太多了。比起我那种庄稼的父亲,他们丢失了自然界最珍贵的钻石,上苍赐予的最高洁的礼物——露珠,他们几乎全丢失了,一颗也没有得到。我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小心地保存在原野,收藏在心底,他那清澈忠厚的眼睛里,也珍藏了两粒露珠——做了他深情的瞳仁。

    若以露珠的占有量来衡量人的富有程度,我那种庄稼的父亲,可谓当之无愧的富翁。

(三)

    物换星移,被强人霸占的金银财宝,总是又被别的强人占去了。

    而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给了我们。今天早晨我在老家门前的菜地里,看到的这满眼露珠,它们就是父亲传给我的。

    美好和透明是可以传承的,美好和透明,是无常的尘世唯一可以传承的永恒之物。如果不信,就在明天早晨,请看看你家房前屋后,你能找到的,定然不是什么祖传的黄金白银宝鼎桂冠,它们早已随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而不知去向,唯一举目可见、掬起可饮的,是草木手指上举着的、花朵掌心捧着的清洁的露珠,那是祖传的珍珠钻石。

(四)

    这是农历六月的一天,早晨,天蒙蒙亮,我父亲开了门,先咳嗽几声,与守门的黑狗打个招呼,吩咐刚打过鸣的公鸡不要偷吃门前菜园的菜苗,而菜园里的青菜们,远远近近都向父亲投来天真的眼神,看见父亲早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关心它们,它们对父亲一致表示感谢和尊敬。有几棵青笋竟菇起脚向父亲报告它们昨夜又长了一头。父亲点点头夸奖了它们。

    然后,父亲扛着那把月牙锄,哼一段小调,沿小溪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就来到了那片荷田面前,荷田的旁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无边的稻田。父亲很欢喜,但他却眯起了眼睛,又睁大了眼睛,然后又昧了几下眼睛。好像是什么过于强烈的光亮忽然晃花了父亲的眼睛。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才平静下来。父亲自言自语了一句:嘿,与往天一样与往年一样还是它们,守在这里,养着土地,陪着庄稼,陪着我嘛。

    父亲显然是被什么猛地触动了。他看见什么了

    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父亲看见的,是闪闪发光的露珠,是百万千万颗露珠,他被上苍降下的无数珍珠,被清晨的无量钻石团团围住了,他被这在人间看到的天国景象给照晕了。荷叶上滚动的露珠,稻苗上簇拥的露珠,野花野草上镶嵌的露珠,虫儿们那简陋地下室的门口,也挂着几盏露珠做的豪华灯笼。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完工。而荷叶下静静蹲着的那只青蛙的背上,驭着五颗露珠,它一动不动,仿佛要把这一串宝石,偷运给一个秘密国度。

    父亲当然顾不得看这些细节。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是无穷的露珠叮当作响,无数的露珠与他交换着眼神。我清贫的父亲也有无限富足的时刻。此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和富零,清早起剩,一睁开眼睛就收获这么多的露珠。

(五)

    钢筋和水泥浇铸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浇铸着大地,甚至浇铸着人心。城市铺张到哪里,钢筋和水泥就浇铸到哪里。哨兵一样规整划一的行道树,礼仪小姐一样矫揉造作的公园花木,生日点心一样被量身定做的街道草坪——这些大自然的标本,草木世界的散兵游勇,只能零星地为城市勾兑极有限的几滴露水。露珠,这种透明、纯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已难得一见了,鸟语、苔藓、生灵、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氤氲的雾岚地气也渐渐远去。

    就在明天,我要回一趟故乡,那里的夜晚和早晨,那里的山水草木间,那里的人心里,那里的乡风民俗里,也许,还保存着古时候的露珠和童年的露珠,还保存着父亲传下来的露珠。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13日15版,有删减)

(1) 请围绕“露珠”,用简洁的语言将内容补充完整。

上苍分配露珠——①——②——③——追寻远去的露珠

(2) 本文情意丰沛、文字精纯。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任选一句作答。

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品析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②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这个句子想象奇特,又合乎情理,请作品析)

(3) 作者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有何作用?
(4) 李汉荣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字只是追忆逝去的时光,只是怀念一种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本文中“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是指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碎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 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温暖地融入——————温暖地召唤

(2) 分析第②段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3)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结合选文第⑤段内容,请概括出老师让“我”敬服的优点,并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
(5) 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6) 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我坐了木船

叶圣陶

①从重庆到汉口,我坐了木船。

②木船危险,当然知道。一路上数不清的滩,礁石随处都是,要出事,随时可以出。还有盗匪——实在是最可怜的同胞,他们种地没得吃,有力气没处出卖,  当了兵经常饿肚皮,无可奈何只好出此下策。——假如遇见了,把铺盖或者身上衣服带下去,也是异常难处的事儿。

③但是,回转来想,从前没有轮船,没有飞机,历来走川江的人都坐木船。就是如今,上上下下的还有许多人在那里坐木船,如果统计起来,人数该比坐轮船坐飞机的多。人家可以坐,我就不能坐吗?我又不比人家高贵。至于危险,不考虑也罢。轮船飞机就不危险吗?安步当车似乎最稳妥了,可是人家屋檐边也可以掉下一张瓦片来。要绝对避免危险就莫要做人。

④要坐轮船坐飞机,自然也有办法。只要往各方去请托,找关系,或者干脆买张黑票。先说黑票,且不谈付出超过定额的钱,力有不及,心有不甘,单单一个“黑”字,就叫你不愿领教。“黑”字表示作弊,表示越出常轨。你买黑票,无异同作弊,赞助越出常轨。一个人既不能独立转移风气,也该在消极方面有所自守,邦同作弊,赞助越出常轨的事儿,总可以免了吧,——这自然是书生之见 , 不免通达的人一笑。

⑤再说请托找关系,听人家说他们的经验,简直与谋差使一样的麻烦。在传达室恭候,在会客室恭候,幸而见了那要见的人,他听说你要设法买船票,或是飞机票,爱理不理的答复你说,“困难呢……下个星期再来打听吧……”于是你觉得好像有一线希望,又好像毫无把握,只得挨到下星期再去。跑了不知多少趟,总算有眉目了,又得往这一处签字,那一处盖章,看种种的脸色,候种种的传唤,为的是得一份充分的证据,可以去换张票子。票子到手,身分可以改变了,什么机关的部属,什么长的秘书,什么人的本人或是父亲,或者姓名仍旧,或者必须改名换姓,总之要与你自己暂时脱离关系。最有味的是冒充什么部的士兵,非但改名换姓,还得穿上灰布棉军服,腰间束条皮带。我听了这些,就死了请托找关系的念头。即使饿得要死,也不定要去奉承颜色谋差使,为了一张票子去求教人家,不说我自己犯不着,人家也太费心。重庆的路又那么难走,公共汽车站排队往往等上一个半钟头,天天为了票子去跑,实在吃不消。再说与自己暂时脱离关系,换上他人的身分,虽然人家不大爱惜名气,我可不愿滥用那些那些名气。我不是部属,不是秘书,不是某人,不是某人的父亲,我是我。我毫无成就,样样不长进,我可不愿与任何人易地而处,无论长期的或是暂时的。为了走一趟路,必须易地而处,在我总觉着像被剥夺了什么似的。至于穿灰布棉衣更为难了,为了走一趟路才穿上那套衣服,岂不亵渎了那套衣服?亵渎的人固然不少,我可总不忍——这一套又是书生之见。

⑥抱着书生之见 , 我决定坐木船。木船比不上轮船,更比不上飞机,千真万确。可是绝对不用找关系,也无所谓黑票。你要船,找运输行,或者自己到码头上去找,找着了,言明价钱,多少钱坐到汉口,每块钱花得明明白白。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木船好极了(15),我可以不说一句讨情的话,不看一副难看的嘴脸,堂堂正正的凭我的身分东西归。这是大多数坐轮船坐飞机的朋友办不到的,我可有这种骄傲。

⑦决定了之后,有两位朋友特来劝阻,一位从李家沱,一位从柏滨,不怕水程跋涉,为的是关爱我,瞧得起我。他们说了种种理由,预想了种种可能的障害,结末说,还是再考虑一下的好。我真感谢他们,当然不敢说不必再行考虑,只好带玩笑的说,“吉人天相,“安慰他们激动的心情。现在,他们接到我平安到达的消息了,他们也真的安慰了。

(原载1946年4月7日《消息半周刊》第1期,有修改)

【注释】①书生之见: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1) 文中有个词语直接传达出“我坐了木船”所蕴含的主要情感,该词语是“
(2) 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我坐了木船”的理由。

③不愿为买票请托找关系。

(3) 作者为什么将自己的观点多次说成“书生之见”?
(4) 如何理解第⑤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5) 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两位朋友特来劝阻”和“我”的回应,有哪些深层含义?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枕月而眠

张儒学

    ①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

    ②那是一个多么惬意而美丽的夜晚,乡村的夜静静的,明净的月光照在静寂的田野上,我却十分悠闲地躺在父亲承包的鱼塘边的小屋里,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枕着落在水里的月亮,心中却情不自禁地吟咏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那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看望父亲。尽管乡下树木密集、空气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阳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乡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点必要的农活外,多半都呆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凉,都尽力去寻找最凉爽的地方呆上一时半会,合合眼打个盹,也是乘凉的一种方式,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④我的父亲乘凉的最好去处是他承包的那个鱼塘,因为要喂养和照看鱼塘里的鱼,父亲就在鱼塘边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编的,父亲还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层,这样就冬暖夏凉。冬天把门关上,里面升上一个炉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样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门打开,凉凉的风就轻轻地吹拂着小屋,里面凉悠悠的就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棚子里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几个小凳子,但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宽宽的鱼塘边,在这清清的水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⑤也许我早就知道父亲鱼塘边的小屋冬暖夏凉,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亲的鱼塘跑去,只见父亲的小屋里正坐着几个人在高兴地聊着天。他们见我回来了,就赶忙叫我进去坐,他们仍天南地北地聊着,我却在屋里坐着乘凉,也许是我在城里吹惯了空调,回到乡下尽管手中的扇子扇个不停,还是感觉到很热,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来到这小屋里,一会就感觉到凉悠悠的。

    ⑥不一会,那几个跟父亲聊天的人走了,父亲就与我聊起天来。在这清清的鱼塘边,时不时有鱼儿游出水面,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弄出“叮叮咚咚”水声,父亲看着顽皮的鱼,高兴地说:“这些鱼,多可爱,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你们小时候一样,多高兴多快乐呀!”我说:“听说你这鱼塘承包期快满了,还承包么?”父亲说:“当然要承包,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我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心情,虽然我们都劝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因母亲常年在城里帮着做生意的弟弟带孩子,也想叫父亲去城里享享福,可他总以有鱼塘走不开为由一再拒绝。

    ⑦晚上,父亲说我怕热就在鱼塘边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这是一个多么静寂而美丽的夜,当人们在唤回未到家的鸡鸭之后,月亮便渐渐地沿着那山顶升起,虽然农家小院的灯火通明,但还是挡不住这月光的明净,那皎洁的月光照在那片静静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园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鱼塘边,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临仙境一般。

    ⑧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是因为这山村的静寂而沉思,还是因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却无法入眠。尽管我躺在这凉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却是被月光点缀的鱼塘美景,我透过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见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我再低头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时,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郑州日报》2010年8月25日,有删改)

(1) 文章描绘了一幅幅淡而温馨的画面,请根据文章⑥﹣⑧的内容把下列画面补充完整。

乡人夏日乘凉;乡亲鱼棚闲话

(2) “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一句中的“枕”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 父亲为什么舍不得离开鱼塘?

(4) 文章开头引用了李白的《静夜思》,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 本文写了夏夜、月色、家乡和作者的心境,你认为哪一个是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