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荷风吹彻

    ①过了桥,就是荷园,周围的时间,属于初秋的黄昏,夕阳从树冠里钻出来,染红蝉鸣之后落向远处的山头。风突然细了,薄了,像一个羞怯的女子,衣裙窸窣,领着一垄的荷向前奔跑,慌不择路地逃出我的目光。

    ②荷园在富家湾,对富家湾我算是熟悉的,那里有一个大杂院,许多人家混居在一起,我舅公家也住在那。小时候正月走亲戚,最不想去的就是那里,父亲偏偏不照顾我的情绪,硬要扯上我。去舅公家要经过一座木桥,年深月久,木板变了色,烂了边,穿了孔,踩上去吱吱呀呀地响。随着响声,我感到桥在我的脚下喘息,摇晃。河水挤眉弄眼,冷不丁咧开嘴吐出舌头。我跟在父亲身后亦步亦趋,过了桥,趟过一个个泥水坑,我的心还跳得一塌糊涂,像是要破胸而出。我回头望一眼,老觉得这座桥不怀善意。

    ③见到舅公,父亲偷偷扯一下我的衣角,我怯生生地叫了一声。舅公的两条腿弓得规规矩矩,长烟杆一头衔在嘴里,另一头搁在燃烧的炭火上,造型滑稽古怪。他的脸好像没洗干净,数不清的斑斑点点摇摇欲坠,我怀疑一有风吹草动,那些黑斑就会像雨点一样落下来。这样一张脸,配上灰尘扑扑的墙壁,使我的呼吸开始变得困难。抽完烟,他费力地站起来,我听到他膝盖那里传来唧唧喳喳的响动,短暂的咳嗽过后,他唉一声,像是和父亲打招呼,又像是无意中的叹息。我不想呆在屋里,推开门出去,外面是一个天井,周围放着风车,锄头,晒垫,箩筐,其间还夹着些坛子罐子,梁上挂着一排晒干的红薯藤。天井的四个角上支着柱子,柱子的颜色难以定义,像黑,像灰,又像白。这些东西好像一直定格在那里,压根没有动过。这般哀凉的意味,不为别的,仿佛就为坐实一件事情,时间都跑到别的地方去了,从未来过这里。

    ④中午,我们围着一张老方桌吃饭,菜看上去不错,大块的鱼肉堆在碗里,我几次伸出筷子又缩了回来,我记起母亲的反复告诫,你去了别人家,鱼和肉不能吃,那是主家待客时装门面的,藏在底下的都是萝卜丝和笋丝。舅公用筷子指着鱼和肉,一再叫父亲吃,父亲嘴里应着,并不真动筷子。饭吃得索然无味,我象征性地扒了几口,放下碗筷匆匆出了大门。

    ⑤屋檐下,堆满了杂乱的柴火,紧靠着柴火的泥巴墙裂纹纵横交错,乍一看以为是一张压平的龟壳。宽大的屋坪里,草垛一个挨着一个,这些牛羊赖以度过漫漫寒冬的稻草,被主人今天扯一把明天扯一把,弄得到处是洞,东倒西歪,像一些残缺不全的日子堆积在那里。枯黄的杂草中,躺着碗和坛子的碎片,牛粪,鸡粪,废纸屑,蛇皮袋,人经过时,要看准了才能下脚,人们忙着挣一份口粮,没有闲功夫去管这些鸡毛蒜皮。天压得很低,一副要下雨的样子,天空下的老宅,屋坪,屋坪里的我,成为寒风中孤独的存在。父亲出来后,我在他面前甩开大步,想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那个灰头土脸的地方。

    ⑥我是在一条沥青路上想起这些事情的 , 路很长,给我提供了足够的回想的时间。我顺着路走,路边的灯柱像两根虚线,向着一片别致的楼房延伸,格桑花簇拥着灯柱下浅绿色的垃圾桶。粉红的自行车游道上,三五个游人骑着租来的自行车慢悠悠地过去,铃声丁零当啷,撒得到处都是。一只红蜻蜓刚飞出不远,又依依不舍地折了回来,盘旋了几圈,像在做艰难的选择,最后落在一朵高高举起的荷花上,这是我看到的一只最聪明的蜻蜓。就在我边走边看的时候,高擎的荷叶,红,白,紫的荷花,傻乎乎的莲蓬,拖家带口向我涌来,一瞬间把我包围了,淹没了。我像从高高的空中跌进了荷园的深处,成为荷园暂时的秘密。

    ⑦我慢慢累了,坐在木亭子里歇息,有孩子在亭子里卖莲蓬,四个扎成一把,十块钱,我买了一把,剥一个放进嘴里,嫩,甜,脆,比板栗的味道好。晚风送来密集的荷香,这清香缠绕的荷风,把我送往李白王维的唐代,周敦颐杨万里的宋代,送往冰心和朱自清。我看到鱼一条跟着一条来回,戏弄低垂的荷叶,听到桨声欸乃,一只乌篷船摇碎江南的早晨,采莲女子湿漉漉的笑声,接二连三地落向叶面,花间,莲蓬,水里,即将消失之前,又被那支长篙悠闲地搅起,打湿了女子的衣衫。一个荷园,让我轻而易举地凌越了时间,穿过千山万水。

    ⑧我默默安坐,心被很多陌生的东西摩擦着,分明是在故乡,却有挥不去的异乡的气息。在这里,我像是一个失忆症患者,可以去往很多地方,单单回不到过去。过去仿佛被一刀两断,连根拔起,我遗忘了过去,过去也遗忘了我,我第一次发现我是一个这么无情的人。我的乡愁已然下落不明,无处寻觅,不过我并不因此而感到悲伤,我很坦然地接受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1) “我是在一条沥青路上想起这些事情的”,“这些事情”依次指,舅公滑稽古怪的样子让我感到压抑,,围坐吃饭时守着规矩让我感到索然无味,屋檐下杂乱的画面让我想快速逃离。
(2)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风突然细了,薄了,像一个羞怯的女子,衣裙窸窣,领着一垄的荷向前奔跑,慌不择路地逃出我的目光。(请从修辞角度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我买了一把,剥一个放进嘴里,嫩,甜,脆,比板栗的味道好。(划线三个词之间的停顿为何采用逗号?请谈谈你的理解。)

(3) 请说说“荷”在文中的作用。
(4) 怎么理解“我的乡愁已然下落不明,无处寻觅,不过我并不因此而感到悲伤,我很坦然地接受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感悟文章意境;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 题。

选段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段二

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

②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选自《故乡》)

选段三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②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选自《济南的冬天》)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这两篇文章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理由是什么?

(2) 有一种修辞手法叫摹绘,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写出了人或事物的形状(摹状)、颜色(摹色)、声音(摹声)、气味(摹味)等。请你在选段一与选段二中各找到两个描写事物用摹色手法的句子,然后把它们写出来。(每个句子必须用五个字表达)

(3) 请结合课文,参考第15题的说明,说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个句子在写作艺术上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 请写出《济南的冬天》作者的原名。作者认为,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有何不同,与伦敦的冬天又有何不同。

(5) 你学过的不少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指出下面比喻句中的本体是什么。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6) 下面这段话中,有一处兼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请把它写出来, 并说说表达效果。 其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的“薄烟”指的是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 请根据文意填空。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作者是 与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说出了自己的  和  ;最后作者是  和  。     

(2) 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 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4) 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5) 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 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 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 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