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快乐从何而来克林格尔巴赫贝里奇

    ①无论是零碎的喜悦,还是获得满足之后的激动,快乐都是一种人们更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出现的东西。

    ②开始于60年前的研究中,将电极植入大鼠大脑的不同位置,发现大脑中有一块区域似乎很享受温和的电刺激,大鼠反复回到研究者对它们进行微弱电击的那个角落。如果通过线路连接,让大鼠可以通过按一下控制杆,自行启动植入电极,那么大鼠就会强迫症般地在1小时内自行刺激超过1000次。于是麦吉尔大学奥尔兹认为他们找到了大脑中专门负责产生行为奖赏效应的系统,这一区域包括位于前脑基底部的伏隔核和围绕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纤维束形成的扣带皮层,这里被视为“奖赏回路”的运作基地和快乐根源。

    ③关于快乐在大脑中出现的位置及方式果真如此?从未停止的探索回答了许多科学家的怀疑。奥尔兹找到的脑区位于大脑前部,由神经递质多巴胺激活,而多巴胺则是由脑干附近的神经元释放。假如大脑前部的这些脑区真能调节快乐感,那么使多巴胺充盈其间或被彻底清除,应该能改变动物对它们喜爱的某种刺激的反应,这样推断顺理成章。然而,结果并非如此。

    ④芝加哥大学庄小溪很有创意地通过基因改造培养出一种缺少一种蛋白质的小鼠,而这种蛋白质能重新摄取多巴胺,并使其回到神经细胞中。实验小鼠缺少这种蛋白,大脑中的多巴胺的浓度较高,但它们吃到甜食时表现出来的快乐并不比正常小鼠强烈。只是它们在扑向甜食时反应更敏捷,但舔嘴的次数没有增加。另一方面,大脑中多巴胺被清空的大鼠,对甜食丝毫不感兴趣,如果不主动饲喂,它们甚至会“绝食”到饿死。在人身上,多巴胺的浓度似乎也与人们所宣称的对某种美食的“需要”程度有关,而与“喜爱”程度无关。毒品滥用使大脑中充满多巴胺——尤其那些与“需要”相关的脑区。而由于多巴胺的冲击而激发强烈的渴求,并且使这些脑区的神经细胞对今后的毒品接触更加敏感,但毒品没有带来快感,就如小偷因诱惑冲动行窃,却并不感到有何快乐。可见多巴胺的作用只是意欲驱动,而非带来真实的快乐。

    ⑤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假设,“快乐电极”的刺激会使大鼠(或人类)的大脑中的多巴胺积累增多,但不能让大鼠感到快乐。不出意料,在杜兰大学希斯的实验中,启动电极使伏隔核中的多巴胺浓度提高,驱使大鼠觅食饮水,但没有使它们对食物更有好感,相反在电极刺激下奔向甜食的大鼠却摇头、擦嘴。他多次利用标准“快乐电极”对精神变态和抑郁症患者施加电流,结果都能使得至少一名患者非常强烈地想喝酒,但却没有患者感受到显著的快乐。由此可以断定,“需要”和“喜爱”是由大脑中完全不同的机制所主导。

    ⑥受到奖赏时的情感体验,与“喜爱”和“需要”都有关系。最终我们找到了大脑中真正的快乐中心——那些负责直接产生快乐感的区域,位于此前认为构成奖赏回路的某些大脑结构中,在这些所谓的“快乐热点”中有一个位于伏隔核中的叫做内侧壳的部位,另一个位于前脑底部深处的腹侧苍白球(主要接收来自伏隔核的信息)。

    ⑦为了定位这些“快乐热点”,我们搜索了那些受到刺激后能放大快乐感的脑区,比如能使大鼠对甜食的喜爱更加强烈的区域。无数次失败后,利用其大脑中合成的脑啡肽成功提高了大鼠对甜食的喜爱程度。这些“快乐热点”中的每一个,都只是它们所在位置的一小部分(小鼠1立方毫米,人类1立方厘米),但正如群岛中的每一个小岛,小岛彼此相连,与其他处理快乐信号的脑区相通,形成了一个强大、完整的快乐回路。实验中如果使快乐回路中的一部分失活,并不会减弱或中断大鼠对甜食的喜爱,除非腹侧苍白球被破坏。同时要想产生非常强烈的欣快感也不容易,除非是像我们的实验中能在短时间内立即激活整个快乐通道。

    ⑧腹侧苍白球在人体中是否也具有同样作用目前尚未可知,要弄清楚腹侧苍白球以及快乐回路其他部分之中,哪些对于人类感受快乐是必不可少的并不容易。有一名患者的腹侧苍白球在一次过量用药中受到损害,他说此后时常陷入抑郁、绝望、罪恶的情绪中,毫无快乐。由此可以推测腹侧苍白球在快乐感受中具有核心作用。

    ⑨“快乐热点”所形成的快乐回路与多巴胺驱动的奖赏系统通常互相关联,从而使我们对那些感觉良好的食物有“需要”,对感觉不好的东西断然“拒绝”。但在精神抑郁、成瘾情况下,这两类系统不再关联,导致患者一直渴望那些不再带来快乐的事物。这一关联的中断可能也与其他类型的强迫行为有关,比如暴食和赌博。弄清这种关联中断的方式和原因,或许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逆转产生上述疾患的大脑变化,从而恢复“需要”和“喜爱”之间的天然联系。

(1) 通读全文,概括说明“快乐从何而来”。
(2) 说明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什么位置,并答出两条理由。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包括两个关键要素:欢欣愉悦和精神满足。科学家在揭示快乐的生物学基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还需要解决大脑如何全方位地感受高品质生活的诸多疑难。我们也希望新的发现能帮助人类将快乐与意志统一起来,让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能得到满足。

(3) 简要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 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方面分别获得怎样的启示?
【考点】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语言分析; 把握作者的见解;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短文和链接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高质量的睡眠有利于清除大脑垃圾

    从“熬夜有害健康”到“熬夜会让人变傻”,这些说法几乎已成为一种常识,但是其中的奥秘并没有得到充分解读。美国波士顿大学神经科学家劳拉·刘易斯团队发表于 2019年10月31日《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有可能进一步揭示其中的机理。

    刘易斯团队对13名志愿者进行研究,让他们带上脑电帽,在核磁共振机器里睡觉。脑电图会显示,一个人处在哪种睡眠状态;核磁共振会测量血氧水平,显示有多少血液退出大脑,又有多少脑脊液流进大脑。研究人员则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和记录。

    从人的大脑里血氧浓度的明显变化可以知道,人在睡眠时,血液会大规模、周期性地流出大脑。每当大脑中的血液大量流出,就给大脑腾出了一定空间,脑脊液则会趁虚进入大脑,对大脑进行冲洗和清洁,去除大脑中的毒素,其中就有导致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的β-淀粉样蛋白。

    大脑中的血液与脑脊液的交替其实是由睡眠时的脑电波来控制的。人的睡眠是有节律的,这体现在脑电波节律上,通常与睡眠的不同阶段相关。睡眠过程的节律是,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快速眼动睡眠会伴随高度活跃的脑电信号,在这个时候会出现梦境;慢波睡眠则只会伴随低活跃的慢脑电波,因此慢波睡眠也被称作深度睡眠,决定了人能获得好的睡眠质量。

    刘易斯等人发现,在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阶段时,脑脊液经特定脑区过滤后周期性地进入大脑,并且环绕整个大脑流动。而且,在脑脊液进入大脑之前的数秒钟前,血液会迅速退出大脑,给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并且还会伴随有节律的慢波脑电信号。血液退去和脑脊液进入大脑并在大脑中循环的现象是平均每20秒就会进行一次。

    这个研究至少说明了一些问题。一是人们要在熟睡时,或者说有质量的睡眠(深度睡眠)时,大脑中的血液才会退出,给脑脊液腾出空间,让其进入并清洗大脑。同时,脑脊液对大脑的清洗与脑电波有关,可能是由活跃度低的慢脑电波触发或主导的。此外,脑脊液清洗大脑后,会带走大脑中的一些毒素、垃圾和污染物,因而会让人在睡醒后大脑变得清新和充满能量,让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在刘易斯等人的研究发现之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发现了同样的现象。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神经科学家迈肯·内德加德的团队在2013年发表于《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早就提出,大脑有一套排污系统,人在睡觉时可通过该系统将清醒时产生的毒素蛋白排出去,这个排污系统就是脑脊液的循环,也称作脑淋巴系统。脑脊液平时充斥在大脑周围以及脊髓中,会利用脑部血管周围的一些小通道进入大脑组织。

    内德加德等人发现,睡眠中的小鼠大脑中的组织间隙比那些清醒时小鼠大脑中的组织间隙要大60%,这就让流经这些区域的脑脊液能有效清除大脑中的有毒代谢产物。为了弄清脑脊液清洗掉的废物是什么,研究人员采用了荧光标记物标记β-淀粉样蛋白。因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的主流学说是,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人的认知退化和痴呆。

    研究人员通过荧光标记物标记β-淀粉样蛋白观察到,小鼠在睡眠中,β-淀粉样蛋白流出脑子的速度比正常清醒时的速度快2倍。这也证明,在睡眠中,脑脊液进入大脑的确能清除大脑中的毒素和废物,如β-淀粉样蛋白。不过,这一研究结果是在小鼠的大脑中观察到的。现在,刘易斯团队在人的大脑中观察到同样的现象,既是重复验证了这一结果,又证明了脑脊液在睡眠时清洗大脑不是从动物推论而来,而是在人身上得到直接证明,并且还证明,脑脊液清洗大脑的过程是与睡眠节律同步进行的。

    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旁证是,人的睡眠姿势也可能有效帮助脑脊液清除大脑中的废物。2015年,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本维尼斯特团队采用动态增强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中的淋巴系统进行扫描,结果发现,大脑中的脑脊液在侧卧睡姿中表现得最为活跃,清除大脑中的废物也最有效。

    [选自《南斱周末》(2019年11月18日科学版,有删改)]

    (链接一)

    数据显示,我国有各类睡眠障碍者约占人群的38%。在青少年中,睡眠不足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今年“世界睡眠日”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白皮乢》显示,我国有62.9%的青少年儿童每天睡眠不足 8小时,青少年儿童普遍缺乏睡眠。而睡前接触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是导致青少年睡眠质量差的重要原因,需要引起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重视。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4日09版)]

    (链接二)

    睡眠质量差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学习成绩。调查显示,36.5%的睡眠质量差的孩子会出现肥胖症,而在睡眠状况优的孩子中,这一比例仅为3.7%。此外,还有40.5%的睡眠质量差的青少年儿童会出现神经衰弱或抑郁,而在睡眠状况优的孩子中,这一比例仅为1.4%。从学习成绩看,在睡眠状况优的孩子中,分别有45.4%、34.1%的孩子在班级排名中分别位于前5%和 6%~20%。而在睡眠状况差的孩子中,则有41.9%的排名在班级的75%以后。专家呼吁,睡眠不足会对青少年儿童的记忆力、情绪等产生负面影响,社会应关注孩子的“欠眠”问题,共同呵护青少年儿童的睡眠,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节选自《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刘易斯团队让13名志愿者带上脑电帽,在核磁共振机器里睡觉,是为了研究人的睡眠状态和大脑里血氧水平的关系如何。 B. 人的睡眠是有节律的,这体现在脑电波节律上,通常与睡眠的不同阶段相关,而快速眼动睡眠决定了人能获得好的睡眠质量。 C. 在脑脊液进入大脑之前的数秒钟前,血液会迅速退出大脑,给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并且还会伴随无节律的慢波脑电信号。 D. 数据显示出我国青少年儿童普遍缺乏睡眠,而接触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是导致青少年睡眠质量差的重要原因。
(2) 下列对材料中“脑脊液”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脑脊液平时充斥在大脑周围以及脊髓中,会利用脑部血管周围的一些小通道进入大脑组织。 B. 在人进入深度睡眠时,脑脊液经特定脑区过滤后周期性地进入大脑,且环绕整个大脑流动。 C. 脑脊液清洗大脑后,会带走一些毒素、垃圾和污染物,让人睡醒后会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D. 为了证实脑脊液清洗掉的毒素是β -淀粉样蛋白,研究人员们采用了荧光标记物标记的方法。
(3) 下列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熬夜有害健康”、“熬夜会让人变傻”这些说法虽然被人们所熟知,但其中所蕴含的机理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结果能完全解释清楚。 B. 内德加德实验中,睡眠小鼠大脑中的组织间隙比清醒小鼠大脑中的组织间隙大 60%,是因为此时脑脊液正在清除大脑中的有毒代谢产物。 C. 刘易斯团队在人的大脑中观察到了与小鼠大脑中同样的现象,即人在睡眠中,β-淀粉样蛋白流出脑子的速度也比正常清醒时的速度快2倍。 D. 调查显示,睡眠质量差的青少年儿童比睡眠优的青少年儿童更容易出现肥胖症、神经衰弱或抑郁、学习成绩不理想等问题,这值得社会关注。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同时,脑脊液对大脑的清洗与脑电波有关,可能是由活跃度低的慢脑电波触发或主导的。

(5) 要拥有高质量的睡眠,我们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文本分点概括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不容忽视的“镉大米”

    ①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环境中,再通过灌溉进入食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镉大米”也因此潜入人们的生活,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②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衡量,镉对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带来的危害主要是肾脏和骨骼。目前,WHO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对肾脏的毒性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过60微克。

    ③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毫克。相比于日本的0.4毫克,还要更严格一些。应该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如果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镉含量为每公斤0.15毫克的大米——这样的大米是合格的,但也超过了WHO的“安全线”。如果只吃200克含量为每公斤0.25毫克的——虽然它超标了,但是总摄入量还没有超过“安全线”。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们来说,其他来源的镉就更不能忽视。

    ④长期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容易造成慢性中毒。这种慢性镉中毒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日本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目前,中国还没有详细的病例统计。在日本的“镉大米”地区,统计的成人接近两万(占了当地人口的绝大部分),出现了近二百病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以老年女性为主。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的症状主要来源于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对骨骼的影响则是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更大剂量(WHO安全线的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不过,对于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数据来证明。

    ⑤中国人很难不吃米饭。对于非“高镉”地区的人们来说,问题可能不是那么严重。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工业污染的治理,迫切的需要则是广泛严格地检测食物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处理与公布。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尤其是单一来源的大米)的依赖。此外,根据日本的统计,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对镉过量也更加敏感。

    ⑥更需要关注的是,除了镉,大米之中还可能存在铅、砷、汞等其他的污染。考虑到大米在中国食谱中的分量,全面系统地评估与监控各种污染,就显得更加重要。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期食用“镉大米”,容易得痛痛病,这种病的症状主要来源于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 B. 考虑到大米在中国食谱中的含量,我们不能忽视大米中存在的镉污染,也不能忽视大米中存在的其他污染。 C. 人们长期接触剂量为WHO安全线的3倍以上的镉会导致消化道障碍,还会对生殖和发育系统产生危害。 D. WHO对镉的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因此,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们来说,其他来源的镉就更不能忽视。
(2) 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③段加点词“可能”表示猜测,意思是其他食物和水中也许含有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使用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说明了高于安全值的大米不一定有害,而低于安全值的大米不一定就安全。 C. 选文第①段加点词“潜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镉大米”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们生活的特点。 D. 选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什么是镉大米、镉大米对人体的危害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 下列对如何预防镉污染,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饮食的多样化,不能吃大米。 B. 注意补充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增强对镉的抵抗力。 C. 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治理,禁止用工业废水灌溉农作物。 D.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食物以及饮水中镉含量的检测力度。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诗经》:“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郑玄笺曰:“啸,蹙口而出声也。”“蹙口”,就是双唇向前撅起而发声,正是吹口哨的意思。但是,啸就是吹口哨吗?

    ②随着对我国北方草原音乐的深入了解,我逐渐认识到:口哨仅仅是啸的一个类型,它与啸并非对等的关系;不仅如此,口哨基本上停留在民间的状态,对高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也没有太多的渗透。原因有三:第一,由于没有声带的震动,口哨的声音比较微弱,缺乏穿透力,所以传播的距离和传播的范围十分有限;第二,口哨不能用于吟诗和诵经,因而也就不能创造古人所谓“吟啸”或“啸咏”乃至“转读”的艺术盛业;第三,古代喜爱吹口哨者,多有民间之流氓阶级和底层人物,如杂剧演员、市井小民乃至绿林中人之类的社会角色。

    ③那么,究竟什么是啸?1996年,赵磊在《啸与浩林·潮尔》一文中提出了“啸即浩林·潮尔”的新说。“潮尔(Chor)”,蒙古语意为和声。“浩林”,蒙古语本意指喉咙,由此引申为喉音之意。浩林·潮尔就是喉音咏唱,俗称呼麦,其最基本的音乐特征是一位歌唱者能够同时唱出两到三个声部,在一个持续不变的基音之上发出泛音,形成旋律。

    ④据我考察,在音乐形态上,长啸与浩林·潮尔的吻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五声音阶的调式特征;第二,一口气旋律与拖腔的吟唱特征;第三,二重音乐织体的结构特征,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引《志奇》说曹操的歌女:“绛树一声能歌两曲,二人细听,各闻一曲,一字不乱。人疑其一声在鼻,竟不测其何术。”在发声方法上,长啸与呼麦是完全相同的。要领有二:一是缩喉,一是反舌,缩喉在先,反舌在后,但先后相承的间隔是很短的,几乎缩喉的同时就要反舌。反舌,就是舌尖上卷,缩喉,就是憋气;反舌时气流直冲上颌,会发出金属般的泛音;缩喉时胸腔和口腔被连接共震,出现低音。“缩喉”的作用在于通过“憋”“顶”“挤”的过程,将丹田之气提升到喉部,用回旋气流同时冲击主声带和次声带。

    ⑤一部辉煌的中国诗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伟大的啸史。从穹庐民族“天苍苍,野茫茫”的自然歌唱,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士林精英们的嗜啸成风以及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的音乐意象的生成,从萨满的欢歌到佛门释子的转读和道教黄冠的秘术,长啸成为连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和谐纽带,成为兼容儒释道多元文化的艺术法宝,成为华夏文明的声音载体。

(1)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A. 第①段引用《诗经》及郑玄的注解,引出说明对象:啸。 B. 第④段划线句主要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其二重音乐织体的结构特征。 C. 长啸与呼麦的发声方法是完全相同的,缩喉的同时就要反舌,既发出金属般的泛音,又出现低音。 D. 《水浒传》第八十五回“我这伙好汉,非比啸聚山林之辈”中的“啸”就是吹口哨。
(2) 分析第②段文字中加点词“基本上”的表达作用。

口哨基本上停留在民间的状态,对高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也没有太多的渗透。.

(3) 阅读全文,给“啸”下定义。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