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材料二: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材料三: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领会到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和”的思想,常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 B. “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C. 人们在生活中,大都将“和为贵”中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和为上”等。 D. 在学习中,时常会有观点的交锋,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现象。
(2) 阅读材料二,请简要说说“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的重要意义。
(3) 如何让更多人接受“以和为贵”?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考点】
材料探究; 见解表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智能手机更是受到了青少年群体的欢迎,下面是对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情况调查汇总数据:

关于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情况调查汇总表(部分)

图一第一次使用手机上网的年龄

图二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时间

图三使用手机上网的目的

材料二: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材料三:针对中学生是否可以使用智能手机这一问题,校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学生、老师,家长和专家。

    【学生自述】手机给我带来诸多方便。例如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有疑难问题能及时向老师请教;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增进友谊;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或困难时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教师反馈】中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学秩序,甚至有的学生用手机作弊,造成极坏的影响。手机在中学校园里的普及还会助长学生的攀比之风,另外,手机上的许多不良信息,玷污了中学生的心灵,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家长感言】给孩子买手机初衷是为了联系方便,但孩子多用于聊天和游戏,既影响休息又贻误学业,同时,使用手机还额外增加了我们做父母的经济负担。

    【专家观点】如何管理手机应体现在“教育意识”上,简单的“禁止使用”学生未必能理解,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包括如何引导学生将手机“为我所用”,这也是属于生活教育的范畴。这种教育的实施,学校和家长应该联合起来。

(1) 请阅读材料,填写下面表格。

材料一

观察图一至图三,你会发现所调查的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呈现出:①、②,③的趋势。

材料二

结合材料二,给你的同学提一条科学合理的建议:④

(2) 结合材料三,请代表你的小组在班会上作总结发言。

要求:①围绕班会主题;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列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健康饮食”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

    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蔬为充。”这是对健康饮食的最早认识。

    材料二:

    ①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84名2-6岁营养不良的患儿中,粮食摄入量只占需要量的66%,严重不足的患儿粮食摄入量只占膳食总热量的40.48%。换句话说,这些营养不良的患儿中,主要原因不是膳食中少鱼、少肉,而是主食没吃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主食在膳食中的比例应占70%。目前,我们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易引起一些慢性疼痛和多发病。甚至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食比例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

    ②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调查报告称:有24.08%—30.23%的上海市大中小学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上海市专门做了一次调查,在1305名小学生和1277名中学生中,分别约有10%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早餐不吃主食,只吃牛奶、鸡蛋。中餐、晚餐粮食摄入量也不足。作为主食的饭不够,孩子血糖水平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自然高不了。孩子肚子虽然不饿,可是大脑缺少能量,难免出现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影响到学习质量。

    ③目前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吃饭过快的现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营养学家认为,一般来说,孩子吃每顿饭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进食过快不利于身心健康。吃得过快,吃饭只能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发和培养饮食乐趣的作用,也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④常有孩子以零食代替主食。他们的胃里常有食物进入,总不能被排空。这样,在吃主食时,他们就会缺乏食欲,吃得很少甚至根本不吃。由于正餐进食太少,很快又会出现饥饿,他们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体消化系统正常的消化功能会被破坏,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⑤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中营养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人数持续上升,米、面、粗粮等主食摄入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每天平均摄入量从459克下降到366克,减少了五分之一。有专家呼吁,树立平衡膳食结构的理念在我国已迫在眉睫。

    材料三:

    ①早餐应该包括以下四类食物:谷类、蔬果类、肉蛋类和奶类。同时,还要做到粗细搭配、软硬搭配。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均衡和吸收。

   

    (如果早餐中上述四类食物都有,则早餐营养充足,质量很好;如果仅有其中三类,则早餐质量较好;如果只有两类或两类以下则早餐质量较差。)

    ②午餐在一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长期对午餐不重视,就会影响肠胃功能,导致早衰、胆固醇增高、肥胖,并易患消化道压痛、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③晚餐吃得过饱过好都是不健康的。吃得过饱,会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易使胰腺功能衰竭,诱发糖尿病。并且,晚餐后人通常活动量小,会有一部分蛋白质不能被消化吸收,就会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有毒物质,容易诱发大肠癌。同样,晚餐吃得过好,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剩,造成脂肪堆积,引发肥胖和高脂血症等。

(选文有删改)

(1) 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长期不重视午餐,就会影响肠胃功能,导致早衰、胆固醇增高等,并易患消化道疾病、中风等。 B. 晚餐吃得过饱也是不健康的,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剩,造成脂肪堆积,引发肥胖和高脂血症等。 C. 供应面包、豆浆、小米粥、牛奶及水果的早餐,是品种丰富、营养充足、质量很好的早餐。 D. 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食比例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
(2) (材料二)谈谈我们在“吃饭”上存在哪些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3) 你身边有一位佳佳同学在午餐时不喜欢吃饭而喜欢到小店买零食吃。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对佳佳同学进行规劝。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读书》)

(材料二)

现在的书真叫多,读书的可选择范围非常之大,倒容易弄得读书人手足无措,不知该读什么,该取怎么个读法了。面对这一形势,我现在多取“猫式读法”。我家养了三只大猫,注意观察,发现它们进食有几个特点,都足资我读书时借鉴。一是它们进食前先要以目巡查左右,并对食盆中的食物以鼻检验,绝不轻易下嘴,这启发我选一本陌生的书来读时要十分慎重,不能因此白白耗费宝贵的时间,更不能误食腐物影响心灵健康;二是它们吃东西时不仅细嚼慢咽,还往往摆头晃脑,能十分精确地将鱼肉中的小刺剔除,这启发我读书要善于汲取精华、唾其糟粕;三是它们一般都不贪食,胃口大开,却能适可而止,我们常用“猫食儿”形容量虽小而已他足,由此启发我:面对的书越繁杂,越不能贪多求广,还是要先确定好一个时期的读书目的,依次列出必读、可读、可读可不读(即机动安排,时间有富裕则读,无富裕则放弃)的书名,订出相应的计划,配置好时间份额,一周或半月检查一下自己的执行情况。“猫式读法”实践下来,尤有读书乐、乐融融的效益,故不揣冒昧,写出以供读友们参考。

(节选自刘心武《狼·蟒·牛·猫——读书的四种方式》)

(材料三)

(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1) 材料一中说“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能否用《孙权劝学》中吕蒙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为什么?
(2) 依据材料三,说说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有什么特点?
(3) 初二同学时间紧、课业重。请你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向同学提出三条阅读建议。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