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返回出卷网首页
1.
手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用脚踢足球,足球飞出去,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考点】
力的作用效果;
【答案】
您现在
未登录
,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填空题
容易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力还能改变物体的
,使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还能改变物体运动的
。
填空题
容易
2. 在春季运动会上,班级的男同学吹气球时发现:用手轻轻一压,气球就变扁了,说明力可以改变
;用手轻轻一推,气球就向一侧飞走了,说明力可以改变
。
填空题
容易
3. 科学上通常用(22)
来直观地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23)
,在箭头边上标上(24)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25)
。 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26)
。
填空题
容易
1. 图中甲、乙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甲主要表示力能改变物体的
,图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
填空题
普通
2. 用胶带将吸管固定在气球上,细线穿过吸管,如图所示,松开封气球口的夹子,气球向右运动:①使气球向右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②此现象可以说明
。
填空题
普通
3. 在“天宫一号”中进行太空授课时,聂海胜表演悬空打坐,王亚平用手推他一下,他便向后退去,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做拉面的师傅将面团拉成一根根细长的面条,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填空题
普通
1. 下列情境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
A.
飞机在高空盘旋飞行
B.
空中减速下落的降落牵
C.
雪花匀速竖直下落
D.
正在出站的火车
单选题
普通
2. 为了说明骑电动车要戴安全头盔的道理,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将两个相似的鸡蛋甲、乙分别放在纸筒上,鸡蛋甲上方放一个轻质瓶盖,拿一根筷子用大小相同的力分别敲击,如图所示。结果鸡蛋甲完好无损,鸡蛋乙立即破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放上瓶盖后可以增大受力面积
B.
敲击时鸡蛋上部受到的压强甲比乙大
C.
鸡蛋乙被敲碎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D.
要提高实验的可靠性还需多次实验
单选题
普通
3. 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
树上落下的苹果
B.
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C.
腾空而起的火箭
D.
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运动的小车
单选题
普通
1. 近期中国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二维金属”,其制作大致过程如下图所示。
(1)
制作过程中用到了MoS
2
底砧,已知在MoS
2
中S的化合价为-2价,则 Mo的化合价为
。
(2)
加热过程中,金属粉末变为了金属液滴,金属粉末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
金属液滴凝固后在极大的压力下被压成超薄金属薄膜,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
。
填空题
容易
2. 如图所示是世界杯上,运动员“头球攻门”的情景。
(1)
当运动员头球攻门时,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该现象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选填“形状”或“运动状态”)。
(2)
运动员在顶球时 头给球施加了力,但是同时头也会感到疼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3)
若不计空气阻力,足球下坠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是
。
填空题
普通
3. 利用气垫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图甲是教材中介绍的“光盘气垫船”,小科同学在完成“光盘气垫船滑行”活动中,其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如下:①用力吹气球时,气球变大;②轻轻推一下正在喷气的“气垫船”便能滑动;③在桌面上滑动的气垫船,能滑行很长的距离然后才慢慢停下。
请回答:
(1)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上述现象进行分类,其中有一个现象与另外两个现象不属于同一类。该现象是
(填序号)。
(2)
上述现象中可以说明“气垫船”受到的摩擦力很小的是
(填序号)。
(3)
“光盘气垫船”能减小摩擦力,所采用的方法是
。
(4)
小科在完成该活动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将吹足气的“气垫船”倒扣到玻璃板底部,居然“吸”在了玻璃板底部,没有被向上喷出的气流推下(如图乙,已多次证实确实能发生)。请分析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实践探究题
困难
1. 为了说明骑电动车要戴安全头盔的道理,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将两个相似的鸡蛋甲、乙分别放在纸筒上,鸡蛋甲上方放一个轻质瓶盖,拿一根筷子用大小相同的力分别敲击,如图所示。结果鸡蛋甲完好无损,鸡蛋乙立即破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放上瓶盖后可以增大受力面积
B.
敲击时鸡蛋上部受到的压强甲比乙大
C.
鸡蛋乙被敲碎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D.
要提高实验的可靠性还需多次实验
单选题
普通
2. 你一定剪过指甲吧!为什么指甲被剪断之后不是原地掉下来,而是“飞”出去?原来,指甲受到指甲钳的挤压,改变了
,当指甲被指甲钳剪断后,指甲的
转化为指甲的动能,让指甲“飞”出去。
填空题
普通
3. 1909年起,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一束带正电荷的极高速a粒子流轰击一片很薄的金箔,并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和已有知识,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要解释本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下列知识中不需要用到的是( )
A.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C.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一个a粒子的质量比一个电子的质量大得多
单选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