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 下列粗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陈胜、吴广乃谋曰 B.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D. 卜者知其指意皆指目陈胜
(2) 对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A. 就(用)丹砂(在)红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赠送的鱼的肚子里。 B. 就(在)红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C. 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D. 就(用)丹砂(在)红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并吃掉了。
(3) 对文意的叙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廷征召穷苦百姓去镇守渔阳,陈胜、吴广都被编在征发的队伍里,因大雨,道路不通,九百人都被滞留在大泽乡,以致不能如期到达渔阳。 B. 秦法规定,戍边的人如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一律要砍头。陈胜、吴广都在砍头之列。 C. 陈胜认为,秦朝应当继承皇位的是扶苏。但扶苏竟被他弟弟二世杀死了。陈胜和吴广商议,决定冒充是扶苏和项燕的部下,带领九百戍边之人起义反秦。 D. 为了给起义作舆论准备,陈胜、吴广做了两件事,一是“置书鱼腹”,二是“篝火狐鸣”,结果士卒们在夜里都惊恐慌乱,人人自危,到处议论,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不敢和他当面交谈。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文言文翻译;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活板》,回答问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以松脂、蜡纸灰之类冒之

②用再火令药熔

(2)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持就火炀之

②不以木为之者

(3) 根据选文的内容,将下面这段文字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

       活板是北宋的毕昇于庆历年间发明的,这一技术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后来沈括在《活板》一文中专门介绍了活板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其中在活板的制作方面重点写了①和②两个环节,为了介绍得更清楚,他还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用“③”形容所刻字的厚度,用“④”形容整板字模的平整。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②临溪而 , 溪深而鱼肥。

(2) 把下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 文中“太守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写出两个方面)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诸葛亮)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宜付有司其刑赏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⑦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 第⑥⑦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受命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C. 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D. 诸葛亮此表①—⑤段将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是“寓情于事”,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