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垃设分类面立法更重执法》,回答各题。

    ①在德国,为督促生活垃圾分类,在居民区附近会放置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垃圾——棕色投放有机垃圾,蓝色投放废纸,黑色投放剩余垃圾,黄色则专门投放标有绿色圆点回收标志的商品包装。

    ②德国是第一个为“垃圾经济”立法的国家。1991年,德国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厂家和分销商对其产品包装全面负责,包括负责回收废弃包装,再利用或再循环其有效部分。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奠定了德国垃圾回收的总体基调,谁污染谁治理。在德国,按照相关法规,葡萄酒瓶要扔到特定垃圾桶中,啤酒瓶可送到指定回收地点,果汁瓶要当作塑料包装垃圾处理,带有回收标志的矿泉水瓶则属于可回收垃圾。如果被垃圾回收公司的人员发现某一处垃圾经常没有严格分类投放,就会采取“连坐式”的惩罚措施,先给整个小区的物业管理员及全体居民发警告,如果警告后仍未改善,公司就会毫不犹豫地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

    ③例如,仅2000年至2012年间,德国垃圾排量比90年代减少了18%。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近80%的德国人认为,为环保做贡献对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如今,垃圾回收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环保标签之一。

(1) 在德国,棕色、蓝色、黑色垃圾桶分别盛放哪些垃圾?
(2)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分类的效果好。 B.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C. 使用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垃圾处理现代化了。 D.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德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加点词“连坐式”表示会有很多人受到牵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B. 第②段中加点词“毫不犹豫”,说明垃圾回收公司对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态度坚决。 C. 德国为“垃圾经济”立法使大多数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 D. 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德国人认为,为环保做贡献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考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微信是一款以智能手机终端为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正处于互联网的第三个高速发展阶段——即时网络时代,微信具有“语音短信”“免费”“移动”“便捷”等特点,备受市场热捧,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②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微信用户的重要来源是网民,而我国网民数量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网络使用时间延长。即时网络时代,用户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延长了网络使用时间。网民数量的增长,体现出微信潜在市场的广阔;网民在线对间的延长,表明潜在用户消费能力的增强。

    ③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微信涉及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好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等方式。好友间传播,是指通过微信互相添加为好友的用户之间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一般而言,数量仅限几百人。朋友圈传播,是指微信用户在增加了朋友圈插件后,可通过手机接收到自己的朋友圈好友动态,也可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朋友圈。传播范围跟自己的好友数量相关。信息接收,是指微信用户作为信息接收端,可以在安装有关插件的前提下,接收来自腾讯网站推送的新闻广播、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来自腾讯微博更新的信息,并向自己的好友转发。但是,腾讯系统在传播信息上有所限制,每天只发送两条新闻。

    ④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这一点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也做出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导致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第一,限制信息的大规模传播。微信信息停留在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可以看到听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微信目前没有设置向圈外转发的功能,因而无法形成微博式长链条的多级传播,难以形成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传播。第二,降低信息积累,增加信息溯源难度。微信以聊天为主。积累信息的深度不如微博。相比微博而言,微信无法对信息进行搜索和量化分析。第三,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微信也注重了私密性,设计上更尊重个人意志。例如微信上QQ空间及腾讯微博的分享按钮都是默认关闭的,朋友圈的照片没有分享的功能等。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7期,有删改)

(1) 根据文意,文章第二段说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的理由有哪些?

(2) 文章第一段划线句中“迄今为止”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 说说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微信以聊天为主。积累信息的深度不如微博。相比微博而言,微信无法对信息进行搜索和量化分析

②例如微信上QQ空间及腾讯微博的分享按钮都是默认关闭的,朋友圈的照片没有分享的功能等。

(4) 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根据下文的链接材料对她加以劝说。

材料一: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材料二: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桥之美》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连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捉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反激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 下列诗句与画线句子描写的意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C.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划线句子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是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重而严肃地写出了孩子们喜欢热闹的特点 B. 亲切而生动地写出了画家们画桥的爱好 C. 委婉而巧妙 写出了田野的静 D. 明白而筒洁地写出了桥的美
(3) 文末“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指的是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道富有弹性的线 B. 一道孤立的线 C. 山岩树丛及急流 D. 险峻的环境
(4)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表现桥之美 B. 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重叠交错,构成了丰富的画面 C. 画家们寻找到的不仅仅是桥,更是心灵的安静 D. 索桥在普通人眼里是“险”,但在画家们的眼里是具有生命力的美。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记叙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水边的文字屋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后,又跑回去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和家有关。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反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⑪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自己的屋子。

⑫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1) 选文共写了哪几种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第11段中,作者说“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又说“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自己的屋子”,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说法?

(3)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①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②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4) 本文在语言和结构上都具有显著特色,请就其中一个地方举例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