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热议: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

    自媒体时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谁也无法预测下一个舆论热点将是什么。即便许多人感觉某件事本身没有任何的公共价值,可仍然会成为舆论场上的大事件。比如,这起 “女孩蹲着等地铁不懂得教养”的讨论。

【事件回顾】

    2月26日,有网友在微博发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显示,两名穿着呢子大衣的年轻女孩,蹲在地铁站台上,似乎正在刷手机。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

    一番言论引来众多网友的评论,至28日,“论战”范围持续蔓延,更有主流媒体及专家学者对此事发声。

【网友看法】

『支持派』

◆  再累也不会在公共场合蹲着,蹲着真的很难看,特别是小姑娘,一蹲气质全无!

◆  当他人都蹲着的时候,我是不愿意站着的,他人都站着时我也是不愿意蹲着的。因为相对的姿势比较尴尬。若A蹲着,你无意间正好走到他旁边,他又正好抬头,那么你有可能觉得受到冒犯了(因为他的视线虽无意却是对着你的私处的)。

◆  地铁进站的时候人多,她们占用下车通道很不安全。

『反对派』

◆  她们蹲着就是没有教养?你偷拍发网上就是有教养了?讲到天上去最多就两个字,不雅。

◆  有礼貌的人吃饭会注意不洒汤,然而同桌的人洒了汤他也会装作没看到;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教养是对自身而言的,并非是对他人而言的,当你的教养到了一种他人需要去包容你而改变自身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极具没有教养的行为。

◆  蹲着、坐着还是站着都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我们拒绝公共场合不文明,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的生活习惯。两个姑娘的一个动作被上升到没教养的高度,未免小题大做了。

【媒体评论】

    平心而论,无论男女,蹲在地上,确实不怎么好看。但也不是什么“没教养”。站着或者蹲着,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是有没有影响到他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程度。——韩之江(记者)

    自媒体时代也造就了“全民狗仔”的怪圈,摆开那些捏造事实哗众取宠的不说,再义愤填膺也应该遵守规则和底线。所谓教养,首先是一种尊重,要懂得尊重别人,也是自身的一种尊严。 ——王珣(情感作家)

【资深剖析】

    网帖把一件孤立的事情放大,对两名女孩“不公平”。“在手机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更应慎言慎行。”“我不反对把恶劣的行为放上网揭露,这是一种见义勇为,但是拍照者应该自律,要看对象的行为是不是真的违反社会公德。”

——上海大学教授、礼仪专家胡申生

    公共舆论场,讨论个人问题尤其是不经意的行为习惯,是一种价值倒挂。女孩蹲着等地铁,并没有被证明是天天如此,还是累了或是肚子疼痛,也不值得别人去讨论,因为蹲着就被讨论,让人感觉有点“私斗成风”的感觉;另一方面,既然是公共舆论场,就更应该讨论一些有公共价值的话题,讨论个人行为可以,应该讨论与公共生活有重要或重大影响的人物。——中国网的时事评论员王传涛

【相关链接】

    在这个全民狂欢的网络时代,我们轻轻一敲键盘,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的行为嗤之以鼻、指指点点,轻易断定一个人的是与非、对与错。互联网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盲目的跟从和浮躁的转发,而是宽容的谅解和理性的判断。——王文静

    千万别放大事实、哗众取宠,弄不好轻则遭人吐口水,重则惹上官司,那可就“摊上大事了”。多传播点正能量的新闻,因为在我们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里,正能量的事毎天都在发生。——艾才国

    世界上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大事,为什么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引起国人的热议?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深深的思考!

(1) 梳理以上材料,分别概括“支持者”与“反对者”各自看法的理由。

(2) “反对派”中的第二位网友阐述了自己对于“教养”的理解,请你仿照事例,在横线处再添一个例子。

(3) “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有教养”引发全民热议,对于这场声势浩大的热议,你认为有必要吗?通读全文,结合材料【资深剖析】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看法。

(4) 自媒体时代,热议话题层出不穷,面对热议话题你是怎么做的?结合具体经历谈一谈。

【考点】
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 论证过程; 补充论据;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下列各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                         ,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1) 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

(2) 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

(3) 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近日,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

      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孩子随地方便,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用舆论监督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参观。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选自2016年5月10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1)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 文章第二段写家长在飞机上让孩子当众方便的事有什么作用?

(3) 为什么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

(4) 根据文字内容,请简要概括规范公共场所公德行为的具体措施。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平衡的力量

肖复兴

    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长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会在最终得到平衡的。眼睛瞎了,意大利的安德烈·切波里却成为了著名的盲人歌唱家;          。个子高的,如姚明,自然成就了他的事业,他可以到美国的NBA去打篮球,风光无限;个子矮的,如拿破仑,按现在的标准大概得是二等残废了,但却不妨碍他成为盖世的英雄。

    这就像《红楼梦》里所说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这也就像伊索寓言里所讲的:高高的长颈鹿可以吃得着高高树上的叶子,却没办法走进院子矮小的门;矮矮的山羊吃不着高高树枝上的叶子,却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矮小的门。

    懂得了生命中的这一点意义,不仅是让我们不必为我们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不必为我们自身的短处而悲观;也不仅是让我们知道拥有再多,总会有失去的时候,失去的再多,总会有得到补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充分去体味到生命其实是一条流淌的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生命中的一种情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生命的一种情景。一条河在流淌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前一种风景,也不可能总是后一种风景,它要在总体流量的平衡中才会向前流淌,一直流入大江大海。因此,我们不必去顾此失彼,我们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点,从而在这样生命的平衡中,让我们的心态更加从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舒展。

    当今土耳其首富萨班哲先生,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命运似乎和他开着残酷的玩笑,他的两个儿女都是残疾弱智。但他却以为这其实就是生命给予他的一种平衡,而不去怨天尤人。他想开了,不幸与幸运之间沟通的桥需要的就是生命的平衡。他用自己富裕的钱,在伊斯坦布尔修建了一座残疾人公园。他希望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来平衡更多残疾人不如意的生活,从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达到新的平衡。就这样,他在富有和贫穷、健全和残疾、得到与失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人的一生,并非“不是天堂就是地狱”的选择,而总是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平衡力量的显示。这样,我们的生命处于一种能量守衡状态中,而对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极端才不会或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生命就是在这样的阴阳契合、内外互补、得失兼备和相辅相成中达到平衡。寻找这样的平衡,便寻找到了生活的艺术,寻找到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生命平衡的力量,其实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的定力,是我们琐碎人生的定海神针。

(1) 读完本文,你能说说文章告诉我们的主要道理是什么吗?

(2) 在第一段画线处,请你补充一个典型事例。

(3) 阅读第三段,请你品味划线处引用诗词的表达效果。

(4)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不同的情况。当生活不如意时,我们该怎么办?请结合本文结合自己的事例来谈一谈。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