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海底漫步

    ①鹦鹉螺号的侧门开启,一线微弱的光照着我们,我们的双脚踏上了海底。

    ②尼摩船长走在前头,他的同伴在我们身后紧跟。我们穿着沉甸甸的防水服。这衣服是橡胶的,不是缝制的,能经受得住强大的压力,恍如一副既柔软又坚固的甲胄。上衣有铜片支撑,构成一个护胸甲,保护胸部免受海水重压,使肺部得以顺畅呼吸。衣袖与手套连在一起,手套很柔软,手可以活动自如,与那些未经改进笨重难看的无袖外套护身衣、海洋服相比,这种潜水服的确很高端前卫。

    ③阳光一直照射到水下30尺的海底,其穿透力令我惊讶,海水颜色渐渐变淡。我们走在一片细沙上,沙地平滑,没有褶皱,犹如一面真正的反光镜,执拗地将阳光折射开去。这细沙平原仿佛无边无垠,我的足迹在水的压力下,渐渐消失。一会儿过后,远处似有何物,影影绰绰映入我的眼帘。我辨识出来,那是一些漂亮的岩石。

    ④岩石上的花草、胚芽、贝壳、珊瑚虫被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光来,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真是海中奇景,让人大开眼界。

    ⑤尼摩船长不断地向我们打手势,催促我继续往前走。过了一会儿,海底有变化,细沙平原消失,脚下踩到的是一片黏糊糊的泥沙。然后,我们又经过一片海藻地,这是一种未被海水冲走的深海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片纤维密实的草坪,踩上去软软的,堪与手工织成的最柔软的地毯相媲美。这些绿色植物不仅在我们的脚下连成一片,而且还在我们头顶飘动着,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条海生植物构成的绿廊。

    ⑥我们离开鹦鹉螺号将近一个半小时了,时近晌午,我发现阳光已经直射下来,不再折射。这时候,海底地面明显地往下斜去,我们已经下到水下100米深处,所受到的压力为10个大气压。然而,我却没有感到有巨大压力,因为潜水服正是为适应这种情况而制作的。

    ⑦行到300米深处时,我仍然能见到阳光,但光已经很微弱了。在不远处突显出的一堆堆模模糊糊的身影,尼摩船长告诉我,我们来到了克雷斯波岛的森林。森林中全都是高大的巨型乔木,林间空地,寸草不见;丛里的灌木枝条既不沿地蔓延,也不向下弯垂;树枝全都不向水平方向伸展,所有的枝条都往上长,伸向洋面。所有的细茎,所有的带状叶子,无论是多细多薄,全都像铁丝一般地挺直。

    ⑧过了一会儿,我便习惯了这种奇特的排列,也习惯了我周围包裹着我们的黑暗。船长发出信号,示意大家休息。我像所有潜水者一样,感觉特别困,因此,不一会儿功夫,我的眼皮便撑不住了,无法抗拒地陷入了半睡眠状态。

(1) “我”在海底漫步时依次看到了怎样的景物?

平滑如镜的沙滩→①→②→③→④

(2) 选文第②段中“我们”的防水服有哪些特点?
(3) 选文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 “我”的海底漫步体验是如何变化的?(引用原文词句回答)
(5) 用简洁的语言列举一下“鹦鹉螺号”潜艇的特点。
(6) 尼摩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其事迹简析。
【考点】
文章过渡及其作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师是一只“青蛙”

孙娟

       ①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我们又该学习新课了。不同的是,有许多老师来听课。

       ②这次学习的课文是《坐井观天》,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以前,每学完一课,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我都要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效果非常好。这次,我要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我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果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和同桌互说,有的前后位凑在一起争论,还有的仰起小脸在思考。

       ③待平静下来,我开始点名。李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王佳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孙艳蔷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听课老师都被他的话逗笑了,我也没想到她会把正大综艺的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用得这么恰当。

       ④张雨是新转来我班的学生,我看到她把手举得高高的,便点了她的名。她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打断了她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井外好。我示意张雨坐下,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之后,我又让大家把自己想的和说的写下来。

       ⑤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我看到了张雨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⑥我的心被震撼了。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我却没有给她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倘若让她把话说完,不仅同学们不会再笑她,而且也将给我的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我不是要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吗?可我竟然说她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自己!

       ⑦提起笔,我在张雨作业下的空格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选自《课外阅读》)

(1) 选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选文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联系上下文,理解选文第⑥段划线词语“竟然”的深刻含义。

(4) 结合选文,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 作者的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你是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感悟。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拔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一种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随着黄叶随凤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到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凤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驴马在风中打着响鼻,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 结合第②段中的具体语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2) 第③段中,作者是用哪几幅画面来表现乡村的“诗意”的?请简要概括。

(3) 第④段写到了小枣树、黄栌树以及自己年迈的父亲,是为了表现风的什么特点?请用原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4) 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 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仿照第⑤段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6) 请仔细品味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谈谈这些话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听众的演奏会

乔全荣

       ①笛声突然响起,如银瓶炸裂,行云流水般绕上楼来,钻进了我的耳朵。趴到窗台上看,原来是两个人在楼下的人行道上吹奏。

       ②两个人看起来年纪都不小了,是一男一女,许是一对夫妻。女的头发蓬乱,男的架着双拐,一条裤腿在深秋的寒风中飘荡。心中突然就似有一根弦给拨动了。我找出两个一块钱的硬币,包在一个塑料袋子里,招呼一声扔了下去。那位女的蹒跚着去捡了,抬起头来大声说“谢谢”,又回头招呼那个男的:“老头子,你给吹一个《好人一生平安》。”

       ③好人,我是好人吗?我发过誓的,再也不给任何乞丐一分钱,只是缘于多次经历的欺骗。但是今晚,突然就辛酸起来,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自己都不曾到达的柔软的角落

       ④我冲动地穿上鞋子下了楼,近距离看了,更觉得他们满脸都是愁苦。我掏出一张钞票递给那个吹奏笛子的男人,又鬼使神差的多了一句嘴:“我从不给乞丐钱的,但你不是。”

       ⑤那个男人迷茫的看着我,我说:“你是艺人,在卖艺,你吹的真好听。”那位女子早就趴下磕起头来,那男人大声喊道:“老婆子,起来!这位先生想雇我吹一曲。爱听什么,您点吧!”

       ⑥对于音乐,我知之甚少:“就随口吹一曲你最喜欢的吧。”

       ⑦竟然是一曲《春江花月夜》。曲罢,我才觉得身上的寒意,出来的慌忙,连件厚衣服都没顾上披。看出我在发抖,那吹笛子的老人说:“你上楼去,我在楼下吹给你听。”

       ⑧我说:“你们早点找地方休息吧,这么冷的天。”她倔强地摇摇头,说:“你不把我们当作乞丐看,我们就更不能拿自己不当人。您给了五十块钱,可以买我一晚上演奏的。您尽管上楼去吧,我的笛子声音清亮,您在楼上也会听见的。”我心下不忍,说我是爱听你吹的笛子,可是别的邻居也许想安安静静地看看电视剧呢。

       ⑨老人扶着拐,突然深深鞠了一躬:“那就听您的,算我欠您的,以后有机会我再吹给您听。”

       ⑩再次见到他们,已是隆冬。那天走过一条幽深的地下通道,那位残疾着身子的老爷子正闭着眼睛,盖着一床已经看不出颜色的床单,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老太太发现了我,猛然站了起来拦住我,说:“可碰到你了!”我诧异不已,几个月不见他俩更显得憔悴了。老太太说:“这几个月来,老头子一直在这一片转,说好歹有人拿咱们当人看一次,欠着一定要还上。”我说:“今天这么晚了,以后再说吧。”老太太拉着我不放手:“老头子说了,这么大年纪了,还不知道有一天每一天的,早点把债还上,就是死了也心安啊!”老爷子闻声爬起来,认出是我,大声嚷道:“我还欠你好几首曲子。”

       ⑪我眼角湿润,说:“那就开始吧。”

       ⑫老爷子调了一下调,老太太大声报幕:“第一首曲子,《好人一生平安》”。悠扬婉转的笛声就在通道里飘扬、回荡起来,是那么的动情。当初看那部电视剧的时候我还小,但也常常如今天这样,被感动得满心酸楚。过道里也渐渐站下了几个人,有一位女孩掏出一枚硬币放在地上的茶缸里。老爷子停下笛子,把硬币拿出来还给那个妹妹,郑重的说:“今天不营业了,是为这位先生一个人办一场独奏。”

       ⑬我接过那位尴尬站着的女孩子手中的硬币,放在茶缸子里,说:“我包场了,但你也可以买票来听。”

       ⑭仰起头来看通道上方明晃晃的灯光,我努力睁大着眼睛不让泪水流下来。这些看似卑微的人啊,当你给他以尊严时,他能把心掏出来给你,尊严地以一个艺人的名义。

(1) 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主要事件

窗台

“我”扔钱给吹奏歌曲的老头子

老头子为“我”演奏《春江花月夜》

地下通道

(2) 如何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自己都不曾到达的柔软的角落。”

(3) 第⑩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4) 阅读全文,老头子为什么要为“我”“办一场独奏”?

(5)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乞丐”和“卖唱艺人”这两个称谓有什么不同?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