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材料二: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早期恐龙分散在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材料三: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1) 这三则材料都提及的是什么事?
(2) 这三则材料说的是什么理?
(3) 在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放在括号里,有什么作用?
【考点】
材料探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请结合课文和下列材料,将纪录片《恐龙灭绝之谜》开篇的画外音补充完整。

【材料一】

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想弄明白65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并提出了各种说法,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小行星撞击说”。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路易·阿尔瓦雷斯、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斯与两位原子化学家弗兰克·阿萨罗和海伦·米歇尔共同提出了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理论。他们发现意大利亚平宁山脉白垩纪(从146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至第三纪地层交界处的红色黏土中含有大量的铱,比正常含量高30倍。铱属于铂族元素,在地球表面相对较少,大多集中于地核,但它在宇宙天体中的含量颇高,一般被认定为地外物质存在的指示元素。 因此,在白垩纪末期可能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核冬天效应”,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材料二】

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唐·布林克曼则认为,恐龙很可能死于气温的急剧下降。他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加拿大阿尔贝塔地区发现了一组大型恐龙化石,对化石的周围环境进行研究后发现,当时地球温度正在急剧下降,平均温度从25℃一直降到15℃。这些化石的形成时间大约为7500万年前,即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1000万年。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大约有一半的恐龙已经死亡,剩下的恐龙也很脆弱,小行星的撞击只不过加速了恐龙的灭亡而已。

【材料三】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目前主流的恐龙灭绝原因说,剧烈的撞击使大量的尘埃遮挡了太阳光照,导致一连串的灾难性事件,如绿色植物的大量死亡影响了食草恐龙的生存,而小型动物的大规模死亡也导致食肉恐龙的灭绝。现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有更多的证据显示在小行星撞击前,地球上出现了大规模火山喷发,也对恐龙的灭绝产生了推动作用。

研究人员在印度中西部德干岩群收集了50多个样本,发现在底部和顶部火山岩石层存在指示火山喷发事件的锆石,由此科学家确定了火山群喷发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小行星撞击前25万年,地球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并持续了50万年之久,喷出的岩浆覆盖了2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地面。

大规模的火山群活动使得大气中危险化学物质的含量增加,地球大气变得浑浊,大气环境和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而小行星的撞击进一步决定了恐龙灭绝的命运。

画外音:

恐龙统治地球长达一亿六千万年,却突然间消失灭绝了,这成为生物史上的难解之谜。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

敬请收看本期节目——《恐龙灭绝之谜》。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创新。因为危机淘汰了很多落后的,再一次占领市场的时候必须是先进的。正是危机的不断刺激,才有世界经济的波澜壮阔的发展,才有不断地创新。中国不得不创新。如果不创新的话,依然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技术是人家的,中国依然在一个极低的层面加工产品,而且用的是我们自己的原料、资源和环境。这样发展下去是非常被动的,不仅挣不到很大的利润,而且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资源负担会很重,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或者核心应该是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摘自李义平《中国经济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材料二:

制造业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活跃创新的重要力量,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和较快发展对于刚刚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兼之人民币升值、油价和运费提高等因素,“中 国制造”赖以依存的低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应对挑战,一方面,要提高传统产业、成熟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要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公共投入,完善在职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制造业产业工人的素质;要鼓励企业开展以技术寻求为目的的逆向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境并购,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摘 自李晓华《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

材料三:

品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体现,更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灵魂所系。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作为一种高度稀缺资源的知名品牌,正为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产值在2010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品牌发展水平虽有提升,但仍与其发展规模和地位不相匹配,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并未转化为品牌效应。中国企业更依赖利用大批量生产与批发式销售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企业财富的增长,凭借增加要素投入和加强成本控制来获取成功,而忽视了通过产品、服务和自身形象的品牌化塑造来提升企业价值。(摘编自张厚明《“中国制造”走“品牌强国”道路》)

材料四:

今天,当世人以全新目光打量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在悄然改变。中国制造正在把优质、精品、创新等关键词刻印在铭牌之上。“推动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从中,人们可以发现突围破局之路,可以体会中国制造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定义。中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国制造,当以品质为生命;没有优良品质,制造强国的地位就无法确立。像对待生命一样重视品质,以工匠精神锻造世界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制造当以人才为根本,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相比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这一过程更加需要定力和耐心,也更加呼唤企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摘编自辛识平《新定义“中国制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危机发生,落后的被淘汰,先进的占领市场,危机的不断刺激促进经济的向前发展。 B. 批量生产、批发式销售,能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企业财富增长,因此要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价值。 C. 制造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削弱,需要努力提高原有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D. 推动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产品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转变,促进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经济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要有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可以刺激创新意识的产生。 B. 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就内在而言,就是要重塑新的竞争优势。 C. 品牌是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体现,我国工业产品知名品牌少,竞争力不强,国际地位低。 D. 将中国建成制造强国,人才是根本,培养人才与研发技术、创新产品不同,需要定力和耐心。
(3) 从四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②;③;④打造新形象。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