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文本一

    在去年的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不仅引发观影热潮,而且成为舆论焦点。这就是票房突破30亿的《流浪地球》。

电影讲的是太阳将要发生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去往比邻星系。电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段旅程中。设想一下,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距离将以4.3光年为计、时间将以2500年为计,一代人都不过是一瞬间。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这真可谓是星辰大海的征途,期间该有多少的惊心动魄!如果说漫威的宇宙是多时空的超级英雄,星球大战的宇宙是翻版的地球政治,充满幻想的趣味;那么《流浪地球》的宇宙,则是一种时间性的宇宙、发展着的宇宙,更能体现人类的灵长、也更具有科学的色彩。

    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后在大屏幕上,能看到移民中“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吵,能看到地球冲出太阳系后的漫长漂泊,能看到这个想象家园中社会、文化、心理和伦理的改变,也能看到人类在壮丽的宇宙迎接文明的又一次曙光。《星球大战》已经拍了10部,《异形》系列也已经有8部,《流浪地球》能否成为一个系列的开启呢?从这个角度看,说这个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电影世界,倒也不算过誉。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在春节的北京地下城,街头张贴着“福”字,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济宁、上海、杭州的路标宛然。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比如,西方科幻经典《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地球在一开始就被爆破;而《流浪地球》中,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逃亡。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有评论认为,“中国科幻成功实践是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带动的瓜熟蒂落,更源于一批对未来与人类命运充满想象和热情的创作者的笔耕不辍”,这让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流浪地球》争论意味着更高的期待(有删改)

文本二

围绕《流浪地球》,人们主要讨论了三个有趣的问题:第一,非西方主体能否实质性的参与全球宏大叙事的主线,并做出无法被否认的贡献,简而言之,就是,非西方能否成为主体之一;第二,欧美国家事实上长期垄断的叙事结构和话语体系,能否被后来者在主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第三,中国是否可以在想象空间里领先一步,做出一些超越自身当前实力的“丰功伟绩”,包括使用科幻的方式。

    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偶然的,因为没人知道《流浪地球》这片子能够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空手套战狼”的方式绝地大翻身。

另一方面,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必然的,尽管今天的地球并不面临立刻走向消亡的宏大威胁,但国际体系变迁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而言,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其实并不真的逊色于一场“太阳氦闪”级别的考验;而《流浪地球》中的核心命题:当不知道有没有希望,但注定要有人担当,要有人牺牲,要有人去行动时,应该怎么办的命题,在今天中国现实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极而言之,这个考验,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被卷入现代化以来,就始终存在;能够走到今天,就是无数中国人做出了正确的回应;只不过,在2019年农历猪年春节,这个选择,以借鉴来自好莱坞的技术手段,加上一群中国人的创意和演技,可视化的呈现了出来。可视化呈现的结果,是诱发了超大规模的情绪共鸣,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节选自观察者网:《流浪地球》意外成了中国崛起的试金石

文本三

    《流浪地球》的现实意义,绝不仅仅是几十亿元票房和一片赞誉。它更大的贡献,在于创作制作影片的过程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技术团队和方方面面的人才力量。通过参照“好莱坞模式”生产制作类型化大片,大大推进了中国电影工业标准化、流程化水平。此外,《流浪地球》所呈现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也为国产科幻电影提供了一种范式。这些人才队伍弥足珍贵,这些经验、路径和模式更应该进行总结提炼,逐渐形成一整套标准、流程和规范,并进行固化和推广。这些工作,将为后来的电影人开辟道路,为更多优秀的国产科幻电影、类型化大片的涌现,从创作制作的人才、标准、流程和机制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撑,在“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之后,开辟一个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类型化大片的全新时代。

——摘自光明日报:用工匠精神打造《流浪地球》

(1) 阅读以上材料,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浪地球》获得高票房的原因在于它不光有来自好莱坞的技术手段,并让我们看到许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 B. 文本一中的“飞船派”在科幻电影中指当危险(灾难)来临时放弃地球,造飞船离开;“地球派”则是带着地球一起走。 C. 《流浪地球》将中国人面对国际体系变迁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时的回应可视化地呈现了出来。 D. 《流浪地球》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有着重要意义,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2)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本二中画线句子“这个考验,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被卷入现代化以来,就始终存在”中加点的“这个”具体指代什么? 
(3) 根据文本,请你说说《流浪地球》这部中国科幻电影具有哪些特点?
(4) 通读以上三个文本,从文本二中人们主要讨论的“三个有趣的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来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考点】
语言连贯; 语言简明;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家  风

    ①“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以成《周诗》,并给潘岳看。潘岳认为:这些诗篇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为与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写作了《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

    ②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广。从它发轫之初,就往往和门风互用。如“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汉之万石家风、陈纪门法所不过也,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积善之庆欤”(《魏书》卷五十八),“少而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北齐书》卷四十二),等等。

    ③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着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④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⑤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

    ⑥正因为如此,对家风、门风或称誉或贬损,也就并存于历史文献中。如《魏书》卷三十八说: “刁氏世有荣禄,而门风不甚修洁,为时所鄙。”卷四十七也有:“及道将卒后,家风衰损,子孙多非法,帷薄混秽,为论者所鄙。”可见,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家风,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⑦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⑧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减)

链接一:习近平谈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 也是国家的“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

    2015 年 2 月 17 日,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 2016 年 12 月 12 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他谈到,“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2017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询问上海奉贤区“奉贤”之含义,肯定家风、村风与民风建设。

(摘自中国家风网,有删改)

链接二:美国两个家族的故事

    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

    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疾者的多达400多人。

 (摘自《古今中外家风故事集》)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家风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 B. 《魏书》卷中对家风的描述告诉我们或称誉或贬损的家风并存于历史文献中。 C. 家风,有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D.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风、家教问题,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2)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风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才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 B.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 C. 家风一旦形成就成为教化的资源,是通过耳濡目染等多种方式能获得的精神气质。 D. 家风不同于家规,家规是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测,家风是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3) 你认为的好家风是怎样的?对于如何形成好家风,你有什么建议?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知多少

①新型冠状病毒武汉株01,分类学为2019-nCoV,属于冠状病毒β属,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该病毒于2020年1月6日被分离出来。之所以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此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以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属于和SARS、MERS 不一样的新分支。

    ②根据对既往SARS、MERS 等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研究得知,冠状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均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但需要强调的是,氯己定(洗必泰)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③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正处于流行期,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传染性、感染的传播途径和诊疗方法等,尚处于逐渐发现和不断认识阶段。仅根据目前观察到的表面现象,简单地将新型冠状病毒2019- nCoV与SARS从致死的危害、传染力和传播速度作比较,还缺乏临床上系统的、可比的数据支持和充分的流行病学证据。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的紧要关头,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病毒温和”的说法,有可能会令人误解,甚至削弱公众对预防的重视程度,更可怕的是,还可能造成部分人产生松懈和侥幸心理。

④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提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起源于蝙蝠。但关键问题是,蝙蝠病毒正常条件下不能直接感染人类,可能通过“中间宿主”感染人类。而现在的问题是,“中间宿主” 到底是谁?有科研论文和社会上的流行说法,将“犯罪嫌疑人”指向蛇、豺等动物,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去确证。实际上,“中间宿主”的确定需要严谨、公认的科学流程,不能轻易得出结论,应鼓励继续通过各种科学手段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研究。

    ⑤从目前的情况看,95%以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都与武汉有关,例如去过武汉或从武汉来。从一些聚集性病例的发病关联次序和医务人员感染情况判断,人传人的特征十分明显,且存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传播。中国研究者对深圳一个出现家族聚集性病例的家庭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几个患者身体里分离的病毒序列几乎一样,提示为同一个来源,确认了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

⑥通常病毒传播主要有三种传播方式。一是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进入易感黏膜表面;二是接触传播:在接触感染者接触过的东西后触碰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导致病毒传播;三是空气传播:病原体能在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具有传染性。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以上三种传播途径的隔离防护措施都要做好。

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常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大约半数患者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少部分患者可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能是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发病时症状轻微,没有发热。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⑧新型冠状病毒已经确定可以人传人,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免疫力低的老人固然要注意防护,平时很少生病的年轻人也要做好防护措施。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免疫力强”的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同样存在很大威胁。从目前的情况看,72%的感染者是超过40岁的人群,男性感染者占64%,40%的感染者本身还有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国家卫健委23日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重症病例医疗救治工作,重点关注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 下列对新型冠状病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于冠状病毒β属,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多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B. 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C.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都与武汉有关,例如去过武汉或从武汉来。 D. 新型冠状病毒确定可以人传人,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各类人群都要做好防护措施。
(2)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先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基本特征,接着介绍它的起源及传播方式,然后介绍易感染人群,最后介绍其症状。 B. 新型冠状病毒一般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三种方式传播,因此,我们戴好口罩即可。 C. 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临床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见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 D. 目前,72%的感染者是超过40岁的人群,男性感染者占64%, 因此,免疫力低的中老年人要注意防护。
(3) 返校复课后,同学之间许久未见,有很多话要说,于是有些同学便毫无顾及地近距离接触和交谈,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同学,看到以上情景,你会上前提醒或制止吗?你会给予他们一些怎样的意见?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非文学作品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它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出自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斗柄、太阳、月亮、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月令、十二音律等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制定出来的永恒的历法。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二十四节气被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并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传承绵延,走向世界。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

(摘自《光明日报》2022年02月27日,10版)

材料二:

(摘自人民日报人民号·三农科普知识2022年2月9日)

材料三:从立春到大寒,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参照天象、气象和物象等自然现象,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任务。二十四节气正是通过与各地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自身样貌,焕发出活泼泼的生命力。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各地活态传承节气文化。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02月11日第20版)

材料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年2月19日至3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雨水渐增。

虽然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小节气”、既不属于“四立”“二分”“二至”这些“大节气”,也不能与“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相提并论,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觑。雨水与谷雨、小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对气候的观察。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02月22日12版)

(1) 下列对以上四则材料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最早最完整的记载见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被编入太初历。太初历颁行全国,并在之后两千多年传承绵延。 B. 材料二:反应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和季节的转折点的节气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 材料三:中国古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知识体系,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D. 材料四: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小节气”,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对于农事非常重要,人们在立春之后会格外期盼雨水的到来。
(2)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已经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脱钩”,请联系选文内容和文化自信说说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二十四节气。(至少说出两点)
(3) 明德中学计划开展以“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你对选文内容和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理解,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0字以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