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

我的父亲母亲

    我上大二时,父亲突然住院了,得的是肝癌,发现时已是晚期,听到这个消息我当时都傻了,第二天我就从武汉坐火车回了北京。

    这一次,母亲破天荒地去了医院,不再读书写作,而是陪在父亲的病床前。看到母亲时,我有些恨她,虽然她比父亲的知识多,虽然许多生活的道理都是母亲告诉我的,但站在父亲的病床前,我还是觉得她渺小而可恨。这二十多年来,如果她能够替父亲分担一些家庭的重担,也许父亲就不会病成这样了。那天,我和母亲大吵了一架,我冲着母亲大叫:“你以为你挣了钱就了不起了?没有我爸,你有再多的钱都没用!”

    父亲病危前倒数第三天,提出要回家住,我坚决反对,母亲却不顾我的反对,搀着父亲回了家。

    回家后,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围起围裙进厨房,无论我怎么阻拦,他还是坚持要自己做饭。母亲却始终没说话,靠在厨房的门上,看着父亲为她做饭。

    我急得都快哭了,父亲的身体已经这样了,怎么可以再下厨房呢?我冲着母亲叫嚷:“爸给你做了一辈子的饭,难道你就不能看在儿子的分儿上饶他这一次,自己做顿饭吗?”

    母亲没有理我,父亲也没有理我,他俩就像过去的几十年一样,一个闲着,一个做饭,看得我心都碎了。我真担心父亲突然会出什么问题。

    父亲行动缓慢,做饭花了很长时间,最后,母亲竟然生气了,冲着父亲发火:“你个没良心的,难道你真的不愿意给我做饭了吗?你说过要给我做一辈子饭的!”她哭着躲进了卧室。我忍无可忍,可父亲却还跟从前一样,颤巍巍地把汤端上了桌。

    不过这次,母亲很长时间没有走出卧室,父亲就右手拿着扇子,左手端着汤,朝卧室的门缝里扇,渐渐地,香味儿弥漫了整个屋子。母亲走了出来,抽抽搭搭地坐到了餐桌旁,喝了起来。

    父亲共为我和母亲做了五顿饭。三天后,我和母亲把父亲重新送进了病房。父亲病痛中所有的饭菜都是奶奶做的,所有的衣物都是我洗的,母亲就整日坐在父亲床边给父亲读她自己写的书。我曾听见母亲这样对父亲说:“老伴儿呀老伴儿,以前你从来不看我写的书,现在你病了,就好好听我给你读书吧,这书里有你也有我呢。”

    父亲走时,只有一句话留给我:“毕业后回北京,给你妈做饭。”而给母亲的也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老婆,你爷们儿走了,以后再也不能给你做饭了。”为了这句话,母亲哭了整整一个星期,不吃不喝,谁也劝不住,反复说一句话:“你说你要给我做一辈子的饭,怎么还没到一辈子,你就走了?”

    父亲过世的第四年,一个周末,我跟母亲说:“要不您也再找个合适的老伴儿?免得我上班了,您一个人在家里闷得慌。”

    母亲听了我的话,竟然不知所措。

    我忙笑着安慰母亲:“您别着急,我说的是真的,您原来不是说单位里有比我爸更好的老头儿吗,要不您也带家来我看看?”

    我是笑着跟母亲说的,可是母亲却哭着躲进了自己的卧室。

    从此,我再也不敢在她面前提找老伴儿的事了。

    父亲过世的第六年,母亲追随父亲而去。临终前,母亲说:“把我所有的书和你父亲的遗像一起烧了吧,让他和我一起走。”母亲去世的那天晚上,我流着泪看完了母亲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我和父亲一样,几乎从来没有认真看过母亲写的书。而直到此时,看完了母亲的最后一本书,我终于明白,母亲原来是那样地深爱着父亲,依赖着父亲,只不过,爱的方式与众不同。

(1) 随着父亲病情的恶化,母亲是怎样做的?我对待母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父亲病情

母亲的做法

我对母亲的态度

肝癌晚期,突然住院

有些恨她

病危前回家住

闲着,任由父亲为自己做饭

病危重新住进医院

基本理解母亲对父亲的爱

去世后

怀念父亲,不愿再找老伴

(2) “你个没良心的,难道你真的不愿意给我做饭了吗?你说过要给我做一辈子饭的!”她哭着躲进了卧室。如何理解母亲此时此刻的言行?谈谈你的看法。
(3)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这句话。

母亲却始终没说话,靠在厨房的门上,看着父亲为她做饭。

(4) 文章末尾说“我终于明白,母亲原来是那样地深爱着父亲,依赖着父亲,只不过,爱的方式与众不同。”文中母亲对父亲的爱是如何体现的?请找出两点。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父母也正在用与众不同的方式爱着对方?请谈一谈你的发现。
【考点】
文章结尾及其作用;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灯光

梅子涵

①我是分外恋光的。

②阴雨日的白天,没有阳光,我就一定是开灯,桌上的台灯必须亮着。哪怕坐在那儿发呆也要亮。有灯光的发呆,呆得心里有涟漪,一圈一圈扩数,小鱼小虾蹿得格外活跃,平凡人的喜悦、忧郁都只在一个池塘般的方圆间,有小鱼小虾一圈一圈围着,拱起温情记忆,想起还有愉快去处,一秒钟地来到,一分钟地过去,就也如小鱼小虾一样,活跃许多,蹿上蹿下。日历上的内容除了年月日、节气,还可以由自己填上去,添上光亮心情,让自己飞扬。

③大学毕业后,我建立自己的家时,母亲问我想带走什么,我指着那盏年代已久的红罩子台灯,说:“它。”小时候我在它的光下做作业,后来被它映亮着写文学,备课写讲义。它一直在我的桌上,夜晚和阴沉的白天,都亮着。

④一定有着必然性,我最早的记忆也和灯光有关。那是很小很小的时候,从那个海岛上飞来的敌人飞机轰炸发电厂,他们不想让这儿的人有灯光。那是夜晚,外祖母抱着我,对我说,毛毛,别怕。

⑤窗外的天空有交错的探照灯光。很长的灯柱划破天空,晃来晃去,一个很小的孩子,也能觉得它亮得那么有力量,觉得安全。这样的记忆也许不能说是迷人的,但是拥有了,却也迷人,是属于我的池塘里的丰富,游来游去。探照灯光保卫了我们的生命,我的长大的权利。

⑥光、灯光于我,已有自动感应,自动会亮,如影相随,也洒入我的文学文字。

⑦世界童话杰作《小王子》里的男孩子,离开他的小行星后旅行到了别的几颗小行星。一颗一颗上遇到的人,他都觉得疑惑,不可思议,甚至反感。唯一觉得可以欣赏,甚至想留下住在那儿的是那个点灯人的星球,小王子想和他成为朋友。

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池塘、小行星,待在自己的小方圆里,又和世界联系。我们这样的算作作家的人,别人以为你很有水平,其实也就是写了一些故事,讲些经历,说说心情,无论完全真实或者纯属虚构,都会传到别人眼前和耳边。亮一点,暗一些,会掀动别人不同的涟漪。明明是很艰难的岁月,有沉重和伤痕,我只选择了讲一点明亮的人和事:都真实,却温暖些,美好些,诗意充分些……难有大真理,但有小光亮!

⑨光也是可以写出来的。如同谱在旋律间,画在色彩里。

⑩我曾经去过巴黎那个小镇,踏进梵高住过的小楼,暗暗的楼梯,小小的房间,一个不大的天窗,日子贫穷,买面包的钱也不足,实在没有多少明亮,可是他却着迷地坐在麦地里画,金黄得铺天盖地!

⑪寻找光亮的角度,写出、画出光影照着的人生、世间,是文学和艺术的另一番大意义,鼓励生命和岁月,令心境明媚。

⑫在农场当知青的那些年,日子有些茫然。一间不大的平房宿舍,住下六七个人。一只暗弱的灯泡吊在房顶中央,透过帐子洒落到各人面前,只余下昏花了。有很少数的人,带了小小的台灯去,偷偷接上电线,亮在床头,那是违反规定的,可是领导们也不强行没收,眼开眼闭随它们亮着。青年人想在床头有些亮光的小心愿被宽容地照应了,只是很容易的一点儿善意,多少个夜晚就明亮和温暖。

⑬让床头亮着的人有光,眼开眼闭的人心里也有光,让人光明,自己也光明,都成光明人。恋光的何止哪一个某某人!他们是在灯光下写信给父母,读会儿书报,梦里不会只有白天哼哧哼哧地拼力劳作……

⑭我胆子不大,没敢带去,只是走过时总会羡慕地看一眼。心里美好得微微跳动。现在想起那微微的跳动,依然美好,也有些伤感。因为我每晚都是在帐子里很昏花的灯光下就着小台板读着、写着,无意地准备了未来。

⑮昏花的灯光也是光。

⑯所以也准备了今夜的写作。在老台灯的光下写着灯光。

(选自2022年4月24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 根据文意,在横线上补充文字,使句意完整。

①阴雨日的白天,台灯的亮光,会让发呆的“我”

②在老台灯光下做作业的“我”,后来被它映亮着

③小时候,窗外天空交错的探照灯光,让“我”

④农场知青宿舍帐子里很昏花的灯光,让“我”

(2) 文中为什么写小王子想和点灯人成为朋友?
(3) 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划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可是他却着迷地坐在麦地里画,金黄得铺天盖地!(此句感叹号表惊叹。作者因何而惊叹?请说出两点原因。)

②心里美好得微微跳动。(“我”心里为什么感到“美好”?)

(4) 文章以“在老台灯的光下写着灯光”结尾,有何用意?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小题。

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

毕淑敏

    ①一次生病,医生让照一张头颅的CT片子。于是我得到了一张清晰准确的自己头骨的照片。我注视着它,它也从幽深而细腻的灰黑色胶片颗粒中注视着我,很严峻的样子。

    ②头颅有令我陌生的轮廓。卸去了头发,撕脱了肌肤,剔除了所有的柔软之物,颅骨干净得像刚从海中捞出来的贝壳。突然感觉到很熟识,仿佛见过似的……不久以前……我记起了博物馆,那里有新出土的类人猿头骨化石。夹进了几十万年进化的果子酱,颅骨还是像两块饼干似的相似。造化可真是一位慢性子。假如我的头骨片落到一位人类学家手里,便可以十分精确地分析出我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它携带着我的密码信息,脱离我而孤零零地存在着。医生读着它,却作出我是否健康的结论,它似乎比我还重要。

③我细细端详它,仿佛在鉴赏一件工艺品。实在说,这个物件是很精致的。斗拱飞檐,玲珑剔透,为人体骨骼中最精妙的片段。不知多少稻麦菽粟的精华,才将它一层层堆砌而起;不知多少飞禽走兽的真髓,才将它润泽得玉石般光滑。阳光中的紫色,馈赠它岩石般的坚硬;和煦的春风,打磨它流畅的曲线。我感叹大自然的精雕细作。用山川日月、金木水火、天上地下、风云雨雪的物质魂灵,挑选着,拼凑着,混合着,搅拌着,一轮又一轮地循环……终于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中,缝缀镶嵌起了无数颗头颅,其中一颗属于了我。

    ④我不由得伸手弹弹自己乱发覆盖下的头骨,它发出粗陶罐的响声。这是一个半空的容器,盛着水、细胞和像流星一样游走的念头。念头带着阴电和阳电,焊接时就散发出五颜六色的蛛丝,缠绕在一起,像电线似的发布命令,驱使我具有各式各样的举动。正是这些蝌蚪一样活泼的念头,才使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罐子里的水会酸腐,那些细胞会萎缩,但文字是不会生锈不会腐烂的,它们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它们把念头们凝固下来,像把混浊的豆浆压榨为平滑的固体。人人都公有的文字,经过特定的组合,就属于了我。组合的顺序就是一种思索。

    ⑤我望着我的头颅,因为它是思索的宫殿,我不得不尊重它。它却不望着我,透过我,它凝望着遥远的人所不知的地方。它比我久远,它以它的久远傲视我今天的存在。但我比它活跃,活跃是生命存在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但和文字比起来,无论现在的活跃或者将来的久远,都黯然失色。骨骼算什么呢?甲骨文不正是因为有了文,才神圣起来,否则不过是一块烤焦的兽骨!文字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符咒,使我们得以知道一只只水罐曾经储存过怎样的五彩念头。罐子碎了,水流空了,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

    ⑥我注视看我的头颅,递给它一个轻轻的微笑:我们都有完全不复存在的那一天。那时候,证明你我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到哪里去寻找?制造念头吧!那些美丽的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的念头,假如它们真的充满睿智,假如它们真能穿越时代的雾海,它们的羽毛就会被喜爱它们的人保存。

(有删改)

(1) 为什么说头颅“是很精致的”?作者写它的“精致”有什么作用?

(2) 对于“我”而言,文字为什么“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

(3) 第⑤段中,“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4) 文章最后的比喻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念头”?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歌唱延安

何其芳

①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布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在青年们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忆里。延安像一只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宏亮的动人的音调

③这简短的只有两个字音的名字究竟包括着什么呢?

④包括着三个山:西山,清凉山,宝塔山。

⑤包括着两条河:延水,南河。

⑥包括着三个山的中间,在两条河的岸上,一个古老的城和它的人民。

⑦包括着历史和传说……但是让我只谈现在吧。

⑧包括着陕甘宁边区政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毛泽东同志。

⑨包括着一些学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

⑩包括着不断的进步:

⑪两年以前,“红军”未到的时候,这是一个荒凉的穷苦的城,然而人民的背上压着繁重的捐税,每月每家要出几元或者几十元。现在,商业繁荣了起来,有了三万以上的资本的商号。

⑫一年以前,“红军”已改成了八路军的时候,人口还只有四五千;饭铺只有四五家,使用着木头挖成的碟子,弯的树技做成的筷子;商店没有招牌,大礼堂没有凳子,舞台上只有一盏煤汽灯,简单的“活报”。现在,人口增加成一万多;街上充满了饭铺、饭铺里有了叫“蜜汁咕噜”或者“三不粘”的延安特别菜;所有的商店都换上了蓝底白字的招牌,浅蓝色的铺板,像换上了新的整齐的衣冠;大礼堂演着三幕戏,放映着有声电影,《夏伯阳》或者《十月革命中的列宁》,而且观众要按门票上的号数入座。

⑬两月以前,当我坐着车子,大睁着眼睛走进这个城的时候……在这短短的两个月中也有了许多改变了。代替了一下雨便泥泞难走的土路,一条石板铺成的漂亮的街道从南门一直伸到城中央而且还在向前爬行,不久便会伸到北门前去。

⑭这个活着的城像一个活着的人,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改变它的面貌。

⑮“延安有什么可写的呢?延安只有三个山……”毛泽东同志穿着蓝布制服,坐在一间窑房里的一条小白木桌前,幽默地客气地微笑着向我们说,当我们告诉他想写延安。但是他接着很正经地,很肯定地:虽说仍是客气地加上:“也有一点点可写的。”

⑯一点点儿?依据我两个月来的理解,这个形容词的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很多很多”。我充满了感动。然而我首先要大声地说出来的是延安的空气。

⑰自由的空气,宽大的空气,快活的空气。

⑱我走进这个城后首先就嗅着、呼吸着而且满意着这种空气。

⑲这里没有失学或者失业的现象,没有乞丐,没有妓女。对于外面的深怀成见、专门造谣中伤的人们,这里流行着一个非常宽大的称呼:“顽固分子”。

⑳你觉得太宽大了吗?

㉑“是呀,太宽大了!”一位曾经在巴黎生活了十年的女作家大声地叫着说。因为她非常关心延安,她认为有些不三不四的新闻记者应当加以限制。

㉒但是这对延安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损害,敌人直接地或者间接地买去了一张照片,然而却买不去更众多的华北的人民。

㉓你还是认为对外面来的人应当加以限制吗?

㉔“不,我们不愿加一点儿限制,”一位高级工作同志在一个集会里说,“我们认为到延安来的知识分子都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假若有一万个科学家,工程师要到延安来,我们就挖五千个窑洞给他们住。”他说许多青年徒步走来,没有一个人被拒绝回去。他说到认识人不能单看缺点,从缺点也可以看出长处:骄傲的人有自信心,可以把计划好的工作交给他去做;怯懦的人谨慎,可以当会计……

㉕但是,但是这种自由的宽大的空气不会影响到工作的紧张,生活的严肃吗?

㉖“是的,边区讲民主,又讲集中,”一个参观者发问了,“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一实行民主便弄得乱七八糟,不能集中呢?…

㉗“是的,边区增进工作效率的方法有突击,竞赛,”另一个参观者,也发问了,“但为什么敝军里采用这些方法不能收到效果呢?"

㉘“这大概,这大概,”穿着布制服、麻草鞋,端坐在一条木桌前的成仿吾同志回答,“因为边区有着共产党的存在,有一个号召,党员首先便作起来了。”

㉙为着证实这个解释的正确性,他讲了一个小故事:

㉚天气冷起来了,正在修筑着的汽车路要通过一条小河流。工人们站在河边,望着澄静的寒冷的水,有点儿迟疑,政治委员首先赤脚跳下去,于是大家都跳下去,在淹没脚胫的水中工作,起来时有些人脚上的皮肤裂开了,出着血。

㉛那么缺点呢?缺点呢?难道一点儿缺点也没有吗?

㉜两个月以前,一位曾经学过两年海军的文学系的同志这样说:

㉝“我们的生活也并不是毫无困难。我们写东西的时候没有桌子,只有一块放在膝头上的木板。下雨的天气,从窑洞里走下山来路非常滑,常常一个一个地跌倒,满身是泥。冬夜里钢笔尖都冻结了,要放在嘴里呵几口气才能写字……”

㉞两个月以后,当我这样素朴地歌唱着延安,我承认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毫无困难。但我们成天紧张地快活地工作着。

㉟所以我说延安这个名字包括着不断的进步。

㊱所以我们成天工作着,笑着,而且歌唱着。

㊲所以一个青年电机工程师不满意地说,“这些人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唱歌上,但现在还不是唱歌的时候呀。”一年以前,我笑了,我喜欢他。同时我想,延安的人们那样爱唱歌,大概由于生活太苦。然而我错了,刚刚相反地,是由于生活太快乐。

1938年11月6日夜,延安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在延安的见闻贯穿全文,以“不断的进步”统领全篇。 B. 文章以对比手法,描绘延安的变化,两年前、两个月前与现在对比。 C. 文章用大量细节展示延安生活艰苦,如在寒冷的水中工作令脚上出血。 D. 文章语言活泼又典雅,既有形象生动的描绘,也有诗一般的抒情赞美。
(2) 根据提示,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在青年们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忆里,延安像一只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宏亮的动人的音调。(从修辞的角度)

②他接着很正经地,很肯定地,虽说仍是客气地加上:“也有一点点可写的。”(从描写的角度)

(3) 文章中说“我首先要大声地说出来的是延安的空气”,“延安的空气”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 文章的结尾写了一个什么细节?这个细节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在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也有一个类似的细节。两位作者为什么都选取这样的细节写进文章?请谈谈你的看法。

他们一路欢歌,什么都能被他们唱进歌里。没有指挥,全是自发的,唱得很动听。只要有人来了兴致,或者想到某首合适的歌,他就会突然唱起来了,指挥员和战士们也跟着一起唱。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