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烟花惊艳》一文,回答各题。

烟花惊艳

    ①我家住的小区里,有家小理发店。十四年来,很朴素,也很有底气地存在着,犹如一株小草,自有自己的风姿,并不理会花的鲜艳和树的参天。

    ②想说的是今年大年三十的事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快一年,但印象很深,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老板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但那几天因为有事情耽搁了,我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去他那里。店里只剩下他一人了,正弯腰要拔掉所有的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准备关门走人了。见我进门,他抬起身子,热情地和我打过招呼,把拔掉的电插销重新插上,拿过围裙,习惯性地掸了掸理发椅,让我坐下。我有些抱歉地问他会不会耽误火车的时间。他说:“没关系,你又不染不烫的,理你的头发不费多少时间的。”

    ③就在他刚给我围上围裙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女同志,急急地问:还能做个头吗?我和老板都看了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件墨绿色的呢子大衣,挺时尚的。我想,居然有比我来得更晚的。老板对她说:“行,你先坐,等会儿!”那女人边脱大衣边说:“我一路路过好多家理发店都关门了,看见你家还亮着灯,真是谢天谢地。”

    ④等她坐下来,我替老板隐隐地担忧了。因为老板问她的头发怎么做,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关键是还要焗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等她说完这番话时,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犹豫了一下。

    ⑤显然,她也看出来了老板这一瞬间的犹豫,急忙解释,带有几分夸张,也带有几分求情的意思说:“求您了,待会儿,我得跟我男朋友一起去见他妈,是我第一次到他家,而且是去过年,你看我这一头乱鸡窝似的头发,跟聊斋里的女鬼似的,别再吓着我婆婆!”

    ⑥老板和我都被她逗笑了。老板对她说:“行啦,别因为你的头发过不好年,再把对象给吹了。”

    ⑦我知道,老板的时间紧张,便赶紧向老板学习,愿意成人之美,让出了座位。那女人的感谢,开始从老板转移到我的身上。我想别给老板添乱了,人家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呢,便想趁老板忙着的时候,侧身走人。谁知悄悄拿起外套刚走到门口,老板头也没回却一声把我喝住:“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我又感动地坐下来。老板麻利地做完她的头发,让她焕然一新。但是,时间确实很紧张了,老板招呼我坐上理发椅时,我对他说:“不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老板却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一小会儿的工夫准得!”

    ⑧果然,一小会儿的工夫,发理完了。我没有让他洗头和吹风,帮他拔掉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拿好他的行李,一起匆匆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那位女人正站在门前没几步远的一辆汽车旁边,挥着手招呼着老板。我和老板走了过去,她对老板说:“上车,我送你上火车站。”看老板有些意外,她笑着说:“走吧,候着您呢!”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别耽误了你的事。”女人还是笑着说:“这时候不堵车,一小会儿的工夫就到。”

    ⑨汽车欢快地开走了。小区里,已经有人心急地放起了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就像突然炸开在我们的心头,挺惊艳的。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请品味文章第④段中“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犹豫了一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 文章以“烟花惊艳”为题好在哪里?

(4)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出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考点】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文章结尾及其作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爸的火炉

冯唐

    ①有时候,人会因为一两个微不足道的美好而暗暗渴望一个巨大的负面,比如因为一个火炉而期待北京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②记忆里北京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每个人都穿着同一个颜色和式样的衣服,像一个个丑陋的柜子在街上被搬来搬去。北京漫长的冬天里唯一的喜庆颜色是“两白一黑”。一“白”是白菜,北京人冬天的主菜,通常的习惯是买半屋子,吃整整一个冬天,醋溜、清炒、乱炖,包饺子、包包子、包馅饼,百千万种变化,不变的是白菜还是白菜。另一“白”是白薯,北京冬天唯一的甜点,买两麻袋,吃整整一个冬天。一“黑”是蜂窝煤,堆在门前院后,那时候北京大部分地方没有市政供暖,整整一个冬天的温暖得意就靠它了。

    ③我常常因为烧蜂窝煤的火炉而想念那时候北京的冬天。

    ④伺候火炉是个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活儿,这个技艺由老爸掌握。炉子被安放到屋里的一个角落,烟囱先伸向房顶再转向一面墙,最终探出屋外。为了伺候炉火,老爸自制了很多工具,夹煤的、捅煤的、掏灰的、钩火炉盖儿的,其中捅煤的钎子常常被我们拿去滑冰车用,总丢,老爸总是多做几个备用。蜂窝煤似乎有两种:一种比较普通,数量多,含煤少;另一种数量少,含煤多,贵,用来引火,先放在煤气炉子上烧着,然后放进火炉最底层,最后再放上普通蜂窝煤。蜂窝煤烧尽,要从下面捅碎,煤灰因重力落到炉底,用煤铲掏走,再往炉子里加一块新煤。最考验技术的是临睡前封炉子,留多大进气口很有讲究:留大了,封的煤前半夜就烧没了,下半夜全家被冻醒;留小了,不热,一整夜全家受冻;加上蜂窝煤的煤质不稳定,留多大更难控制。老爸的解决办法是半夜起来一次,我睡觉轻,常常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暗咳声,吐痰声,喝水声,用铁钩子拉开炉盖儿声,用铁钩子合上炉盖儿声,脱鞋再上床声。

    ⑤炉火当然能供暖,而且炉火比空调好很多,不硬吹热风,而是慢慢做热传递和热辐射,暖得非常柔和。从脆冷的屋外进来,把千斤重的厚棉衣一脱,一屁股坐在炉火旁边的马扎上,面对炉火,像拥抱一个终于有机会可以拥抱的女神,伸出双臂、敞开胸怀,但是又不能且不敢抱紧。哪怕不抱紧,很快身心也感到非常温暖。然后,倒转身,挺直腰板,让炉火女神再温暖自己的后背、后腿和屁股。炉火还能热食物,白薯、汤、粥、馒头片。晚上看书累了、饿了,贴炉壁一面的烤白薯和烤好的抹上酱豆腐的馒头片都是人间美味。遇到周末改善生活,放上一口薄铝锅,炉火还能煮火锅。火锅神奇的地方是,已经吃得不能再烦的白菜、酸菜、豆腐、土豆放到里面,几个沉浮,忽然变得好吃得认不出来了。围坐在周围的家人也开始和平时不一样了——老妈转身去橱柜拿酒,老姐望着炉火眼神飘忽,老哥热得撩起秋裤腿毛飘忽,老爸开始小声哼唱18岁前学会的歌曲。窗外天全黑了,借着路灯的光亮看到小雪,在窗子的范围里,一会儿向左飘,一会儿向右飘。

    ⑥后来,住处有了市政集中供暖,老爸还是习惯性地半夜起来一次。我睡觉轻,还是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暗咳声,吐痰声,喝水声,脱鞋再上床声。我背诵最早和最熟的唐诗之一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今,每到冷天,每到夜晚,我闭上眼总能听到老爸像老猫一样爬起来,去照看那早已经不存在了的炉火的声音。

(选自《读者》2019第1期 有删改)

(1) “我对伺候火炉的兴趣不大,但是对炉火的兴趣很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抽取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为什么作者说是“父亲的火炉”?
(3) 细读文章,概括回答在作者的记忆中,炉火有哪些好处?
(4) 结尾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有什么好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1) 本文题目为“哑巴与春天”,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含义。

(2) 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

②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3) 文章第六段说“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老哑巴为什么哭?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 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冷墙

    ①小区里报名开通共用暖气的业主名单一张贴出来,玉灵就去看了。她希望看到尽量多的业主用共用暖气,这样每家分摊下来的费用可以少一些。

    ②虽然大多数业主都报了名,还是有二十多家没在名单上。玉灵心里嘀咕开了:这些人太自私了,明摆着想占大家的便宜。大家用暖气把整个楼都温暖了,这些不交暖气费的也能享受隔墙取暖了。

    ③玉灵特别留意了一下自家隔壁的邻居403室,果然没在名单上。她早就料到他们不会花这个钱。她一直对这家人家看不惯,特别是那女的,抠门都抠得离奇了,一辆破自行车天天要乘电梯推到楼上。她寻思就那破车扔到大街上也没人要,还怕被偷了?卖个废品跟收破烂的三毛两毛钱也争个不休,也不怕丢人。所以做邻居这几年,她就几乎没跟这家人家说过话。

    ④玉灵家的书房和403室是一墙之隔,想想自家花钱换来的热乎气儿会通过这道墙传过去,她气就喘不匀,就浑身不自在。

    ⑤供暖那天,玉灵把家里每个房间暖气的开关都打开,唯独把书房的暖气开关关得死死的,让书房变成了冷宫。老公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我要让这面墙成为冷墙,让墙那边这家人别想这么舒舒服服地蹭暖。老公说你这是既害人又害己,犯得着吗?她说,你还别这么说。我这是打击投机维护正义!老公无奈地摇头。

    ⑥这天玉灵下班回家,进门就发现卧室地上都是水,靠近暖气片的墙上湿了一片,暖气也停了,找物业问才知道是她家卧室暖气开关坏了,水从那里泄漏了。物业师傅说发现水从你家门下缝隙流出来,室内还有嗤嗤的响声和热气,估计是暖气开关坏了。要不是及时关闭了管道井里的暖气阀门,漏水到现在可就麻烦了。

    ⑦玉灵连忙致谢,可物业师傅说,你也别感谢我,要感谢你应该感谢你家隔壁403室的邻居,是他们先发现情况告诉我们的,要不然我们也不知道。

    ⑧玉灵感到很意外,但心里还是热乎乎的。老公说,亏了这位邻居,要不这“水灾”还不知要发多大呢!咱该去谢谢人家啊!玉灵也觉得这事于情于理都应该上门致谢。

    ⑨玉灵和老公敲开了403室的门,一进门就觉得室内挺冷的。女主人连说客厅暖和,到客厅坐,热情地把他们让到客厅。

    ⑩客厅果然温暖如春,一台落地空调制热开得很足。让他们奇怪的是这本来布置挺不错的客厅里却突兀地摆着一张双人床。

    ⑾女主人似乎看出了客人的疑惑,说,我们家人平时在家的时候不多,所以也就没开通共用暖气,取暖就在一个房间用空调就行了。我这套房别的几面墙都是冷墙,就这间的一面墙是和你们相邻的,所以我们就临时搬到这屋来住,也能让你们家的热损失少些,就算是抱团取暖吧。

    ⑿玉灵忽然觉得心里呼隆隆一声响,她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心里一直竖着一道墙,一道冷墙。刚才,这道墙倒了。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玉灵和邻居之间的故事。
(2) 本文以“冷墙”为题,有何妙处?
(3) 物业师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