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沐沐

       跑步回来,拐上楼梯,便看到自家阳台亮着灯,小小的白炽灯泡散发出橘黄色的光芒。我心头一暖,这是先生特意为我留的灯。其实楼道有感应灯,脚步一靠近,便会亮堂起来。但只要先生在家,遥遥地便有一盏灯,无声地等候我的归来。我感动于先生细微的举动。

       很小的时候,乡村还没通电,写作业用的是煤油灯。煤油灯豆大的灯火闪闪烁烁,眼睛要凑得很近,方能看清书上的字。我们姊妹几个,在小小的四方桌旁围灯而坐,头碰着头,读书、写功课。一会灯火兀自微弱下来,母亲便起身把灯芯修剪修剪,灯火复又明亮起来。摇曳的煤油灯火,把黑暗驱赶到了背后。

       后来,山村用上了电,电灯比煤油灯亮多了,灯线一拉,泻下一屋子的光,不像煤油灯,放置在灶台上,母亲炒菜是清楚了,饭桌这却影影绰绰,不小心错把辣椒当豆角,一口咬下去,辣得人嘘呼直咧嘴。但是,电灯费电,电比煤油贵。为了省电,我家一直长长的厅屋,点的是一只15瓦的灯泡,灯泡吊得高高的,在电灯下写作业,却没有煤油灯来得清晰。

       暮色降临,屋里暗沉沉的,母亲说,还看得见,晚些再点灯。那时姐姐们逐渐离家,父母被穷苦压得笑容难觅,灰暗和冷寂在四周重叠、没有边际。高中住校,周末回家写作业稍晚些,父亲便在外间催促——还不睡觉,不要电费的?!突起且生硬的催促声会让我内心惊颤,那时我想,以后有了自己的家,我一定要点上很多很多的灯,让房子成为光华璀璨的殿堂。

       成家后,童年的烙印处处可循,我节水省电,人不在就把灯拉灭。先生的家也穷但很阔气,他们家热水充足,食物丰富,楼上楼下灯火通明,我眷恋于这样的居家场景。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处处留灯,客厅,卫生间,卧室,没睡下前,很少被掐灭。我喜欢有光,喜欢明亮温暖,我的孩子要在光明与温暖中稳稳地长大。

       眨眼女儿上初中了,她放学晚,到家都要六点半之后,那时街边的路灯早已一盏盏点亮。我在厨房里忙活,厨房的窗对着外面,站在窗口可看到女儿回家的路。外面的雨,有了隐隐的秋意。我边准备晚饭,边不住地张望,晚归的孩子让母亲的心牵挂不安。

       一个个菜摆上了餐桌,晚餐总是丰盛些。时针指向六点四十五,孩子早早去校,已经在外呆足整整十二个钟头,是家里最辛苦的人儿!雨渐渐密了起来,路灯越发迷离。路上的行人一个个匆匆而过。终于,对面走来个穿着校服的熟悉身影——她撑着伞,身子前倾,脚步疲惫,沉重的书包使得她的背微微驼着。瞬间,我想流泪。她抬头,定是看到了灯光,看到了张望的母亲,她笑了,朝我扬扬手,小跑了起来……我想去迎接她,拥抱她,替她撑起风中的伞,帮她卸下重重的书包……

       但我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能做。母亲不能替代孩子,她只能做一盏灯,伫立,凝望,照亮孩子前行和回家的路。

(1) 文章以“灯”为标题,有何妙处?

(2) 请概括文章中前面六个自然段的内容。

(3) 品味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终于,对面走来个穿着校服的熟悉身影——她着伞,身子前 , 脚步疲惫 , 沉重的书包使得她的背微微驼着

(4) 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考点】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文章段落及层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记叙文阅读。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⑩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⑪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⑫“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⑬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⑭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当代青年》)

(1) 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本文的情节。

    发现“破烂”——被“教诲”——获“奖励”—坚定“梦想”

(2) 结合语境,体会第⑦段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不可回收:

(3) 简要概括老人为什么要“惩罚”和“奖励”我。

(4) 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

(5) 那个“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笑酒作乐的孤寡老人”,最后在我的眼里成为了“可敬的老人”,是什么促使了作者内心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谈谈。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油锅里盛开的花朵

李丹崖

    ①奶奶说,馓子是油锅里的花朵。

    ②奶奶一辈子围着锅台转,没有上过半天学,却能说出这样的话,我相信,是锅台给她的灵感。

    ③我曾见过奶奶做馓子的情景。麻油和面,里面放上些许黑芝麻,奶奶说,黑芝麻是馓子的眼睛,没有它,馓子做得再好看,也便没了神。面和好后,用擀面杖把面擀至长长的一段,中间用刀划开,成面条粗细,两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约莫五厘米左右,为一个馓子,拎起来,两端捏在一起,或是成对角线状捏合,馓子就做好了。

    ④这时候,把馓子放在七成热的油锅里,翻两个身,停顿两分钟,待馓子成金黄色,即可出锅。捞出来的馓子放在竹筐里,控油冷凉,焦酥可口,在旧时的农村,每到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馓子,这可是待客的最高礼节。

    ⑤旧时的农村,婆媳关系还十分紧张,在皖北,常常听老年人这样说:“麻叶小馓子,婆婆给我好脸子”,意思是,年轻媳妇若是会做麻叶和小馓子,婆婆会对媳妇笑靥如花。一种美食,改善了婆媳关系,这是美食的贡献。

    ⑥馓子也分大小,以上所说的是小馓子。大馓子和小馓子形状不同,在馓子的线条上,两者粗细相差无几,大馓子无需提面来捏,而是一长条缠成环状,放在油锅里炸制,炸出来还是环状,这点,对和面与炸制的手艺要求都很高,旧时是纯手工制作,如今,已然有机器帮忙,线条上匀称了许多,味道上也气息均匀了,只是少了一些朴素的美感,越发有了工业化的味道了。

    ⑦在皖北吃馓子,数蒙城最为著名。我曾有缘吃过一次蒙城馓子,黄如金镯子,酥比麻花子,香如焦丸子。吃馓子,是一件雅事,远远要比啃排骨要雅得多。馓子拿起来,一根根嚼在嘴里,面粉在油脂的催化下,纹理细腻绵滑,些许的芝麻,冷不丁地给你制造着惊喜,馓子,在味蕾上给你罩上了一顶美食的“伞”,让你私享着美食带给你的愉悦。

    ⑧犹记得奶奶在厨房里做馓子的光阴。土屋,黄昏,淡淡的灯火,奶奶用毛巾系着头,一头银发也似那馓丝。一枚枚馓子像是一只只刚刚从蛋壳里拨出来的嘤嘤鸡仔,油锅就是它们的池塘,馓子自在鸣唱,馓子唱得欢,光阴更清净。不多时,咕嚓咕嚓的咀嚼声,震彻了整个乡村的夜空。

(1) 文中围绕馓子写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 根据提示,品味③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①面和好后,用擀面杖把面擀至长长的一段,中间用刀划开,成面条粗细,两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约莫五米左右为一个馓子,拎起来,两端捏在一起,或是成对角线状捏合,馓子就做好了。(关键词角度)

②一枚枚馓子像是一只只刚刚从蛋壳里拨出来的嘤嘤鸡仔,油锅就是它们的池塘,馓子自在鸣唱,馓子唱得欢,光阴更清净。(从修辞角度)

(3) 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文题“油锅里盛开的花朵”具体含义。
(4) 分析评价文章第八段。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看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饺,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④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⑤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⑥你听见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着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 红豆啦 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辟辟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⑦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裹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自: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有删改)

(1) 根据文中④⑤⑥段的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中,她在里,

她在中,她在里。

(2) 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饺,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①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

②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4)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内涵。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5)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