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

遐迩

    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标语何来文明?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赅的时事标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

    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语啊!古人发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些人却在后方阉割文明。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

    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时就要用非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粗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文诗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实很考验人,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接受吗?

    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何尝不是走极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骂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标语,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理,适得其反。

    (选自《杂文月刊》2020年4期,有改动)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
(3) 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考点】
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从拴象说开去》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改自《犬牙参差开蜀道》一文)

(1) 文章阐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

(2) 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 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    )

A. 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B.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C.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D. 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2) 这几段文字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举例论证 B. 对比论证 C. 道理论证 D. 比喻论证
(3) 创造力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常保持好奇心;探求新思路;产生小的灵感。 B.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产生小的灵感。 C. 不断积累知识;运用所得的知识;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 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现代文阅读

(一)外滩踩踏,除了追责还有什么重要

    上海外滩严重踩踏事故造成的震动贯穿了整个新年,它必将带动中国全社会的一系列反思。由于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出事地点又是象征这座城市精华的窗口,这起事故对国人的触动十分强烈。

    一个人去上海外滩这个著名的景点欣赏夜景“有可能被踩死”,中国的城市管理尚无法完全排除这一不可思议的可能性,无论我们多么生气、愤怒,这个低概率事件在新年到来之前的深夜突然成为事实。

    回过头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那个夜晚上海市有关当局工作的疏漏,如果它们因为制度原因或者临时性原因被侥幸堵上,或者现场群众对可能出事的警惕性早几分钟觉醒,那么悲剧就可能避免。

    这起特大事故必将导致追责,对此用不着怀疑。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那些“必然原因”,不能简单以为惩罚种种“偶然性因素”背后的责任人就是在解决问题。

    我们相信,如今不仅上海,全国各地对安全问题都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所有城市当局都知道如果发生恶性伤亡事故,将对官员们意味着什么。但严重事故还是不断发生,它们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偶然因素”。

    现在反思上海的那个晚上,只要在外滩采取增加警力、临时关闭地铁站等措施,就能控制住局面。但这种清晰只有往后看时才会有。往前看,我们仍将是迷惘的,下一个周末或节日,是不是该把所有人多的地方都加倍布置警力呢?除了上海,全国人多的地方是否都该采取加倍的临时措施呢?

    防患于未然比什么都重要,但预防不仅枯燥,而且昂贵,在不出事的时候,它未必能得到社会真实的支持。在上海踩踏之前要通过节日里正常的力量使用来排除掉那些致命的隐患,那么这个力量就需要有大幅增加。力量的增加会自动提升警惕性的密度和质量,当力量不足时,各种反思大多只能是“事后诸葛亮”。一个安全体系当然可以动员出非常态的警惕性,但社会安全取决于这个体系“松弛下来”的状态。

    我们都为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震惊,但我们现在能相信未来这样的悲剧在中国永不发生吗?大概不能。我们愿意让中国的安全投入成倍增加吗?比如让上海、北京以及各地的警察数量都增加一倍以上,达到世界每10万人口拥有警察的平均数,还有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个人安全知识教育,所有旅游景点强制限制客流,更严格地执行防范火灾标准,火车汽车春运期间都严禁超员载客,等等,我们都很愿意吗?

这些全都要增加成本,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大概会犹豫,甚至直接反对。而如果不做这一切,我们就是在“纵容”下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

    常言说智者千虑终有一失,要避免公共安全的这一失,除了加大当局的责任心,中国社会提高安全成本是必由之路。客观而言,中国各地政府问题重重,但对安全的警觉和责任心这些年都大幅提高,相对做得还是不错的,上海更不能说是其中差的。要让社会公共安全上一个新台阶,就不能只在鞭策政府上打转,我们必须做得更多。  

(摘自2014年1月4日《环球时报》社评,有删节)

【事件回顾】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很多游客和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因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事故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1) 请概括文章的思想观点。

(2) 请从文中梳理出避免灾难提高社会公共安全的具体措施(不少于四条)。

(3) 下面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到例如上海外滩这样著名的景点去赏景,“有可能被踩死”,因为中国的城市管理力量还显薄弱,尚无法完全排除这一不可思议的可能性。 B. 反思上海的那个晚上,只要在外滩采取增加警力、临时关闭地铁站等措施,就能控制住局面,但这只能是“事后诸葛亮”。 C. 防灾不仅枯燥而且昂贵;那些排除致命隐患的力量可以提升警惕性的密度和质量;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是否安全,就取决于安全体系,因为安全体系可以动员出非常态的警惕性。 D. 全国各地对安全问题都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社会公共安全有一些冷峻的客观规律。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