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中国北方,沙尘暴是短期或中短期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在其源区造成地表严重风蚀,使土壤荒漠化;在降尘地区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容易诱发眼睛和呼吸系统的疾病,甚至造成户外活动的人畜伤亡;沙尘暴会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运输;还会对建筑物和水利设施造成污染和损害……

       ②沙尘暴也是大气层中规模最大物质和能量迁移过程之一。2006年4月16日至18日,北方地区曾出现一次强沙尘暴,致使北京一夜总降尘量达33万吨。2010年3月12日,源于新疆和田的沙尘暴,侵袭的地区面积达320万平方公里,3月20日袭击北京,使机场的能见度降低到不足800米;3月22日抵达台湾高雄,当地最高的建筑物被沙尘笼罩,以致模糊。

       ③大量沙尘在大气层中的输运会影响全球的天气演变,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也有某些积极作用:以沙尘为核心的气溶胶能够反射相当部分的太阳辐射,从而抵消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大气层温度升高。撒哈拉沙漠的尘埃可随上升气流漂移到7000公里以外的大西洋和南美的亚马孙地区,而富含矿物成分的沙尘滋养了亚马孙的热带雨林。在澳大利亚形成的沙尘可漂移3500公里到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滋养马来西亚丘陵地区的土地,这是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繁茂、植物品种众多的重要原因。在西亚和中国西部产生的沙尘暴可在大气层中航行10000公里,降落在北太平洋、遍及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之间的海域,尘埃中丰富的矿物质是该海域浮游生物的营养物,而这些浮游生物又是渔业资源的饵料来源,由此滋养了北海道渔场。

       ④另外,沙尘呈碱性,可以中和水蒸气中的酸性成分(二氧化硫等),对抑制酸雨有积极作用。

(1) 第③自然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2) 读完全文,你对沙尘暴有怎样更深刻的认识?请作简要分析。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桥之美》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②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臵。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③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 第②段列举了画家眼中的桥之美,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开阔疏朗的特别感受。 B. 桥之美,美在细弱的柳枝与坚硬的石桥创造出阴柔与阳刚不同的景致。 C. 桥之美,美在宽阔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D. 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的人们共同构成的和谐图景。
(2) 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往往”一词在选文中出现了五次之多,从这一点可以说本文具备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 B. 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又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C. 选文先总说画家对桥欣赏的着重点,然后举例分说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 第③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桥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感。
(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一方面着力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另一方面又以画家的眼光,发掘桥在 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B. 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卧龙一般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具有了生命。 C. 为了找到作画、拍摄的理想位置,画家和摄影师们有时在风景宜人的风雨桥上不顾激流飞瀑展开一番互不相让的争斗。 D. 正因为有山岩、树丛、急流、行人等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才使得原本孤立的桥具备了独特的生命力。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阴山岩画何以惊艳世界

①岩画,顾名思义是指古代先人铸刻或绘画于岩石上的画面,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体到中国岩画,环绕着我国版图一圈,几乎都有其分布。

 

②早在公元5世纪,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就有岩画的翔实记载:“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到了近代,由于国力衰弱,在许多国家掀起岩画研究热时,中国岩画研究却明显落后,直至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阴山岩画的发现,才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对阴山岩画的系统研究,让世界开始真正了解中国岩画,中国在岩画研究方式、信息采集等方面也都走到了世界前列。

③阴山岩画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等地,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70公里,数量5万余幅,时代逾千年,上限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下限一直到近代。题材也颇为丰富,包括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巫师,还有日月星辰、符号、标记等。

④阴山岩画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岩画之一,其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多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了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题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再现作者亲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在构思、技巧和表现力诸方面,均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朴实健康的美学观和惊人的艺术才华。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来的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现对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并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图,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动。许多动物像动感强烈,或引颈长嘶,或回首短呜,或慢步缓行,或四蹄腾跃;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与舔吻亲昵。作者为了强调某一事物,运用夸张、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作者表现的中心,如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斗争的图画,往往会在构图和比例上突出胜利者的形象,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人类在发明书籍之前,我们的远祖曾经通过歌传口授,通过甲骨刻字、青铜器铸铭、陶器上刻绘来记录历史事件,但留给我们的多是记忆的片段,难以从中探寻历史的全貌,而岩画恰恰做了很好的补充,关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信仰、生产力发展水平等,都可从阴山岩画中找出答案。阴山岩画反映与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传承、融合、吸收、发展的历史轨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研究资料。

⑥阴山岩画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名录,其价值自不待言。现在阴山岩画面临着保护与研究的双重任务,而保护更是重中之重。让几万年延续不断、走到今天的岩画完好地留存于后世,是我们必须担负的使命。

(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岩画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几乎都有其分布。 B. 阴山岩画以写实为基础,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岩画,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C. 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进行想象性的加工后形成的质朴、生动的作品。 D. 现在的阴山岩画面临着保护与研究的双重任务,其中保护更是重中之重。
(2) 选文第②段引用《水经注》中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3) 阴山岩画“惊艳世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植物聊天》,回答问题

植物聊天

    ①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但是让人们好奇的是,植物们在这个聊天网络里都聊些什么呢?

    ③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在危险迫近的时候通过这个网络传递警告信息,从而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株植物被毛虫咬食了,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其他植物都会接到内部的警告信号。在接到警告信号之后,那些还没有被咬食的植物就会进行化学物质防御和机械防御,使自己不易受到侵害。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可见,聊天网络功不可没。

    ④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上流行的病毒,在植物聊天网络中,有些特殊病毒就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⑤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最常见的植物其实早就是网络聊天的高手了。

(选文有删改)

(1) 文章结尾处说“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请你说说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是什么。

(2) 说说什么是“植物聊天”。

(3) 分别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

(4) 阅读全文,请写出植物聊天网络的“利”与“弊”。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