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智成熟需要经典滋养

①怒斥曹雪芹“现代感太强,不古风”,怒斥老子《道德经》“看不懂”,要求作者“再练练文笔”,赞美《水调歌头》“写得比林夕好”,表扬《资治通鉴》“写得不错”,勉励作者“加油更新”……最近有网友整理了各大网络平台上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留言,浏览一遍后不禁为一些年轻人的文化素质感到忧心。现实说明,如果一个人始终沉浸在网络阅读中而疏离经典文化,就难免出现知识结构的缺陷,难免闹出说“曹雪芹写得不够好”的笑话。

②听网络音乐、读网络小说、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用网络订餐……今天的许多年轻人正是这样生活的。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须臾不可离开。但不得不承认,网络文化的若干特点对于人的成长不利。人的成长既是身体的成熟更是心智的成熟,而心智的成熟离不开经典文化的滋养。

③经典文化专注于世界与人生的根本性问题,文字与内涵都比较深刻,需要耐心品味,反复思考,才能有所收获。网络文化以速度见长,是追新逐异的文化,不停地更新是其基本发展模式。一个习惯了在网络上冲浪的人,往往很难再集中注意力投入艰深的文本阅读。毕竟和几秒浏览一条微信或一则短视频相比,长时间阅读需要的注意力要高出几个数量级。

④网络文化实际上是“浅阅读”,就像一位学者所说,沉浸在现代数字化媒体之中,“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但没有原则;我拥有本能,但没有信念”。

⑤传统的阅读方式需要投入专注力,是典型的延迟满足 , 而网络文化是即时满足 , 只要投入其中立刻就会让人产生欣快感,但代价是容易丧失耐心和专注。

⑥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超过7亿,如果年轻人从小没有接触过经典文化而一直沉浸在网络之中,就难免会出现浅薄幼稚、缺乏专注和耐心等问题,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怒斥曹雪芹和老子的笑话也就在所难免了。

⑦网络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一次伟大进步,但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取其利而去其弊,让网络成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助力器而不能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在欣赏网络文化的同时切不可疏离经典文化。

⑧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一个没有经过经典洗礼的心灵不会是强健而丰满的心灵。在网络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人应有足够的自觉,主动补上经典阅读的课程,用坚实的经典阅读“对冲”网络阅读的缺陷,使自己走向成熟。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选文①段有什么作用?
(3) 简要分析选文③段的论证思路。
(4) 结合文章内容简述⑤段加点词“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的含义。
(5) 选文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考点】
论证过程; 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颜值》,完成小题。

颜值

        ①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有智慧,一直以来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现在,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这个词非常好,去除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测意会,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还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

        ②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在同盟会期间,因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未遂,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民国成立,他作为英雄凯旋出狱,一时成为风云人物。据说当年审问他的亲王见他“一表人才”,心生悯意,甚至想把女儿嫁给他,可见汪精卫的颜值之高,“才华”之好。但历史后来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位“一表人才”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日本人的走狗,虽过了七十余年,仍然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和不齿。

        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都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否则,就会遭到嘲笑了。

        ④曾国藩是晚清大臣,国之栋梁,雄才伟略,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其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⑤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糟老头子,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的。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名家、安徽人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方宗诚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之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⑥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量,其实,曾国藩属于黏液质性格,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但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曾国藩不是那种滔滔不绝指点天下,喜欢发表漂亮观点的人。但这样的人能在大风浪中面不改色,不为环境所动,极具理性思维,做决策,也极少冲动,也没有精悍之风,所以,更能联谊交友,天下贤士为之归心。

        ⑦美国期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论证。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里面的观点很有道理。长相的不对称很可能是“交际式领导力”突出的潜在生物符号。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得他们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让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得到更多的开发、锻炼。而那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

        ⑧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所以,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成就,其次才是“颜值”。

(1) 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 第②段的事例论据很精当,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 在③-⑧段的论证过程中,作者首先提出了的观点,其次第④-⑥段再 , 然后又 , 最后第⑧段再次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攻坚克难见精神

①“最美奋斗者”---中国天眼的奠基人南仁东,22年扎根深山铸造大国重器,带领团队经历近百次失败,终获成功,建造出了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让中国的天文科研水平领先世界20年。由此可见,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攻坚克难的精神。

②那么,如何做到攻坚克难呢?

③首先,攻坚克难要敢字当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是攻坚克难的常胜法宝。在这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开拓精神。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作多困难起初看起来很大,但是你咬紧牙关,横下一条心,豁出去干一场,最后任务都完成了。回头一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④飞天梦就寄托着中国人敢想敢干、矢志赶超的壮志。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升空时,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刚刚竣工;阿波罗登月之际,我们的第一颗卫星还在艰苦制造当中……如果要寻找一条证明自身实力的跑道,大空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新加坡《民报》报道称:“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全世界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200年6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纯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正是为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冲动,中国航天人才创造了迅速崛起的奇迹。在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九天之上,中国卫星为我们生机勃勃的美丽星球闪耀,为全人类造福。

⑤其次,攻坚克难要干字当先。天下之事,为之则易,不为则易者难。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很多时候,所谓的坚和难,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为我们所夸大。很多事情,不能因其艰难我们就不去做,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去做才变得更艰难。面对困难,我们要力戒拖延症,马上就办,说干就干,并且在干中逐步完善提高。很多人总想等条件完全具备了或者在更好的条件下再开始,总想以更完美的姿态迈出第一步,其结果是永远没有迈出第一步,使得梦想最后只成了梦和想。

⑥最后,攻坚克难,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既然是攻坚克难,就必然需要时间,需要般力,需要艰苦的努力和持续的付出;既然是攻坚克难,就要做好攻克过程中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迎接暂时的失利、局部的失败。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当你遇到困境、逆境乃至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时怎么办?回答只有两个字:坚持,一直坚持到柳暗花明,坚持到日出云开。

⑦毛主席说过:“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エ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所谓“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难面前不低头,在压力之下不逃脱,在坎坷路上向前冲。人生的价值和乐趣不正体现在这攻坚克难的征途中吗?

(原文有改动)

(1) 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4) 下面事例可以放在选文第⑤段还是第⑥段中?请阐明理由。

时代铁人王启民,栉风沐雨36年,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身油田开发科研工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他曾带领试验组先打了3口探井,结果全告失败。接着打下19口探井,结果还是失败,面对挫折,王启民没有怨无尤人,经过52次封窜、堵水,终于使19口井都达到了正常产量,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浪漫去哪儿了

﹣﹣聚焦转型期社会的“过度现实”

刘维涛

       ①中国人不懂浪漫,似乎已是被坐实的事情。打开搜索,输入“中国人+浪漫”,结果大多是“中国人天生不浪漫”“中国人为什么不浪漫”……

       ②中国人之所以给人“不浪漫”的印象,愿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化性格,一个民旅的文化性格只能从大概上说,身体里流淌着儒家文化血脉的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张扬,讲究“发乎情止乎礼”。如果进一步,把“浪漫”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那么说中国人不浪漫,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样子。当“压力山大”成为网络流行词,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社会心态。不只是“80后”“90后”年轻人,整个国家都处在负重爬坡的状态,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转型发展,接踵而至的变化让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成为普遍情绪。因此,尽管物质生活已大大改善,生活方式却并未有太大的改观。很多人还只是延续以前的习惯﹣﹣“过日子”。如果为我们的生活找些关键词,“忙”“急”“快”“躁”之类的词入选的几率应该很高。“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这些词背后的生活态度,恰恰是浪漫的死敌。

       ③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秉持现代生活方式的人是一群不懂浪漫为何物的“可怜虫”:他们对生存事实深度屈服,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过度迷恋,对征服自然有着痴迷的兴趣,以为掌握着生活的真理,却总是视缺乏创意,人云亦云的生活为常态……

       ④当下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乏市场。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少国人有“补课”意识和“赶超”意识。于是,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却令发达国家望尘莫及,甚至有奢侈品品牌分析报告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土豪”一词,应运而生。

       ⑤与此相映照,是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忽视。畸低的国民阅读率徘徊不前,便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人被物化的隐忧。要重拾浪漫,必频超越现在的生活方式,找回自我。

       ⑥途径无非两种,一是赓续传统,一是开拓新路。

       ⑦中国人真的不浪漫吗?尽管“浪漫”一词基本是外来语,实际上,“浪漫”作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搭配,早已被中国古代的文人使用过,苏东坡有诗云:“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只是在古人那里,词义略有不同,更强调与自然相亲和心灵的自由。

       ⑧事实上,不管是文人还是民间,中国人的古典生活中都充满着浪漫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天人合一的朴素信仰,让中国人的生活充满惊奇与灵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万物皆有生命,组成一个顾盼神飞的有机世界,精神故乡与现实故乡合二为一,人们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⑨开拓新路,则必须引入诗性与创意,来对抗功利和平庸。因此,对年轻人中流行的“小清新”“小确幸”不妨以宽容的心态待之,毕竟是他们反抗物质主义、冲破整齐划一,追求更有意义生活的一种姿态,尽管他们仍然缺少一种更为广大的情怀。

       ⑩有一种看似非常“理性”的人,这种人在甘地那里被描述为:心肠刚硬、想象力匮乏、同情心萎缩,受过良好的理性教育,“就像用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他们具有显微镜般精细的特点,然而一遇到大事就变得呆若木鸡……”

       ⑪有学者犀利地指出:“这种毫无灵性,感性匮乏的‘两脚书橱’,注定与浪漫无缘。”

(选自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 当下中国人不浪漫的根本原因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C.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也可放在第⑧段作论据。 D. ⑨﹣⑪段,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