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夜宿古北水镇

李丹崖

①到达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时,已经是薄暮了,夕阳的余晖在山巅渐渐萎下去,镇子上掌灯了,我们便选择了一家临水的客栈住下来。此时天已黑透,如墨,晕染了这座古北口身旁的小镇。

②古北水镇,因古北口而得名,古北口长城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共同组成,这些名字颇具年代感和戏剧感,让人想起张艺谋的电影《长城》,抑或具有悲壮色彩的美术作品。

③旧时,古北口一直是军事要塞,这里一头连着辽东平原,一头又牵着内蒙古,成犄角之势,辽金元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战火不断,如今,历史的金戈铁马已经止息,在司马台长城的拥抱下,古北水镇已如在母亲怀抱中酣睡的婴孩,安宁而和美。

④古北水镇的存在,可以被称为“地域的乾坤大挪移”。按理说,北方的建筑应该是以粗犷阔大见长,而古北水镇,偏偏是“小桥流水人家”,乍一看,你会以为进入了江南。春三月,紫薇和早樱都开了,还有水边一些不知名的红色小花,在灯光的照射下,如夜空中落在地上的星星。

⑤一到古镇,就听人说,如果你是夜间抵达这里,先别忙着看古镇,一定要先到长城上去看看。夜游长城?伴着历史的狼烟,踩着脚下斑驳的石阶,望着长城下的万家灯火,这倒是很新颖。

⑥所以,入夜时分,我和朋友一起提灯游了一次司马台长城。夜风清朗,司马台长城的边缘已被线条灯勾勒完毕,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人提灯登阶,颇有古人提灯赴约的诗意在。登上长城再次打量整座古镇,灯火点点,街道如血管,发着光;河流上,小舟欸乃,似有人在船上唱着曲;灯笼发出的光被山下的雾气隔断得明明灭灭;人流车辆,亦如浪花淙淙。此刻俯瞰,颇有一些坐拥山河的意趣。

⑦我们下了长城,再到古镇上仔细打量这座古城。河流缠绕下的青灰色建筑,两岸柳色新,人头攒动,有些不夜城的意思。放河灯孩童的嬉笑声,京腔的叫卖声,情侣们比肩咬一只冰糖葫芦的酥脆响声……汹涌的市声,夹杂在一起,热闹非凡。若是换了装,你还以为是穿越到了旧时的某个朝代。

⑧建筑是组成古镇的立体的诗。古北水镇的建筑基本保留了古建筑的木结构,这些用百年巨木支撑起来的砖瓦,是建筑的诗,木材就是建筑的诗眼。人在夜间行走于这样的建筑旁,能闻到阵阵的木香,榉木、楝木、柏木、桦木、楠木、紫檀……人亲近木材,原本就要比亲近钢筋混凝土要舒适得多。也只有这样的木结构,才配得上油纸伞,配得上大红的灯笼,配得上穿着汉服霓裳夜行的人。

⑨和一般的古镇不同的是,古北水镇并不老气,相反,它还很时髦。街面上;有各色的文创手作店铺,用一块银为您敲敲打打做一件首饰,用一块竹根为您雕刻一幅肖像,用一块泥为您烧制一款陶器,或者您干脆把想法告诉店家,择日来取,或直接快递到您家,您的私人订制总能得到恰如其分的兑现。

⑩夜如墨,人是游弋的狼毫,走累了,回到他们的“笔架山”。回到客栈时,夜已深。酒吧里的驻唱歌手依然唱着从前的故事,似乎是摇滚,歌词中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句子。暂时睡不着的我,索性泡了一杯春茗,拉开窗帘,看着枕水客栈的水漾动着水花,冲刷着岸边的石条,这似乎是古镇的梦呓。

(选自《时代邮刊》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1) 作者看到的古北水镇有什么特点?
(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汹涌的市声,夹杂在一起,热闹非凡。(赏析加点词语)

②也只有这样的木结构,才配得上油纸伞,配得上大红的灯笼,配得上穿着汉服霓裳夜行的人。(赏析句子)

(3) 文中第②③段插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古北水镇的存在,可以被称为‘地域的乾坤大挪移'”。
(5) 若把“夜宿古北水镇”这一题目改成“古北水镇游记”好不好?为什么?
【考点】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记叙顺序;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节选)

王宏甲

    1972年,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50米。

    1993年,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没人会想到,2016年,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会出现在中国贵州。(“没人会想到”,在巨大的差距下,中国人独立自主创造的这个世界奇迹让全世界为之震撼。)

    “我们的落后是明摆着的。”1993年,南仁东提出争取把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他要表达的是:正是因为“落后”,我们更应该“奋起”。

    1994年,南仁东着手选址。他和团队用遥感技术及数据分析筛选出100多个洼地,再一个一个“用脚去选”。南仁东和伙伴们早已不记得走了多远的路,只记得坐在火边仰望璀璨的星空。

    2006年,由我国独立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正式决定选址贵州平塘大窝逝;2008年12月26日,FAST工程奠基典礼举行;2011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这个大射电望远镜取名为FAST,蕴含着“追赶”“跨越”“领先”之意。

    此前,有外国人说:“一个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能做大射电望远镜?”这激起南仁东痛彻的反思。多年来,我们多是引进外国零部件组装产品,自己只做外壳。缺少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岂能不落后!

    南仁东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找回“自力更生”!这包括,即使有气吞山河的自信,仍需要面对重重困难。

    FAST建设期间,南仁东遇到很多技术难题,寻遍世界同类顶级技术,都无解。在他的倾情投入和亲自指导下,全国有近200家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攻关,经过了近百次的试验和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有用的”,南仁东一次次研究失败的原因。终于,一项项世界性的难题得以攻克,并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同时,那么大的设备,那么长的钢梁,那么重的零部件,都是当地政府带领群众“蚂蚁搬家”一点一点运进大窝凼的。科研队伍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被极大地释放出来。(“蚂蚁搬家”“一点一点”,)

    2015年3月,南仁东病倒了,肺癌晚期。这一年,他70岁。秋天,手术后身体虚弱的南仁东返回工地,继续指导FAST的安装。

    2016年9月25日,是中国科学史上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在贵州平塘大窝函,FAST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启用典礼。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信中写道—“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这封贺信里,FAST第一次被称为“中国天眼”。此前,因病情加重,南仁东被送回北京治疗。但在典礼前一天,他从北京回到天眼基地—他执意要先去看看FAST:

    贵州,黄昏的高原上,夕阳又大又圆。南仁东戴上安全帽,兴奋而威严的表情俨然像一个将军。同事和学生要护送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平静地摆摆手:“让我自己走过去看。”南仁东慢慢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前方,就是他为之奉献一切而终于建成的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巨大的反射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射出万道金光,绚丽无比。此时,南仁东早已泪流满面。(“慢慢地”“一步一步”,)

    第二天,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南仁东陪同前来参加落成启用典礼的国际天文学家们参观万山丛中的中国天眼。此时,开工之前曾考察过大窝函的国际大射电望远镜SKA计划总干事菲利普·戴蒙德感叹道:“几年前是一片荒芜,现在居然可以运行,真的很伟大!”

    FAST的胜利建成,证明了找回“自力更生”的中国科学家和建设者们有着多么巨大的创造力。

    2017年1月,南仁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物。这是南仁东生命的最后一年,病中的他原本不去颁奖仪式现场。但听说中央电视台要向全国播出颁奖仪式,南仁东又去了。他要借央视这个平台,说一段不能忘怀的话。他嗓音沙哑,话语断断续续——(“断断续”却字字千钧,病中的南仁东难以忘怀的是FAST建设者和贵州人民的深情。)

    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而且,太沉重。我觉得我,个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我知道,这份,沉句句的,奖励,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一群人的。我,更不能忘却的,就是,这二十二年,艰苦的岁月里,贵州省,四千多万,各族父老乡亲,和我们,风雨同舟,不离不弃……我再一次,借这个机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帮助过FAST……谢谢!谢谢!”

    这是南仁东要表达的最后的声音。

    2017年9月2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

    可是,10天前,南仁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019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还讲到,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追思“中国天眼”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最大的成功不是哪一项

    技术的创新成就,而是找回了“自力更生”。“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是我们宝贵的国之重器。

(1) 选文内容大多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下列选项中没有按此顺序叙述的一项是(    ) A. 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正式决定选址在贵州平塘大窝因。 B. 手术后身体虚弱的南仁东返回工地,继续指导FAST的安装。 C. 在北京治疗的南仁东回到天眼基地,要去看看建成的FAST。 D.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南仁东星”。
(2) 选文多处写到外国、外国人的相关信息,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上世纪末,我国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水平在国际上很落后。 B. 外国人对我国科技水平的怀疑激起了南仁东痛彻的反思。 C. 中国人独立建成大射电望远镜这一壮举,让外国人敬佩。 D. 没参与中国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这让外国人深感遗憾。
(3) 选文旁的批注有两处未完成,请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蕴含的情感。
(4) 作者为何不用“南仁东传”作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的对视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②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③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4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⑥早在6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眼角膜手术。

      ⑧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⑨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⑩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O。5克的挚爱”。

      ⑪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⑫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⑬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⑭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⑮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1) 这篇文章在记叙顺序上属于什么顺序?有何作用?

(2) 文中记叙了母亲哪几件事?

(3) 文中第⑦段有这样一句话“老人固执己见”,“固执己见”一词运用是否恰当?为什么?

(4) 赏析下面句子表达效果。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5) 文章为什么把男孩与她的对视称为“最美的对视”?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 , 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④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1) 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了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2) 从记叙顺序角度看,去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3) 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4) 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 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 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 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