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贺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据悉,这家研究所参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海外祝贺、赞叹"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二:

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遍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需要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间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

(摘编自《“天间一号”本领强),<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 .

材料三:

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oC ,夜晚可低至-132oC,平均-57oC。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沉且,即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但就目前探测水平来看,对火星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之所以各国争相进行火火星探索,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外,其他星球,如金呈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料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

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大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

(摘编自《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21年4月12日)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间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 B. “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周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 C. “天向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 D. “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行进行模拟行驶试验。
(2) 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天间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

(3) 为什么说人类目前“移民火星”不具备可能性?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4)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考点】
新闻标题; 材料探究; 见解表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庄严宣告,传遍了万水千山: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难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27日)

〖材料二〗张桂梅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教育扶贫先进典型。1996年,张桂梅从大理调到华坪任教,教学过程中,女孩辍学、退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数量远远高于男孩。几年下来,张桂梅下定决心,要解决山区贫困女孩的读书问题。从2002年开始,她就怀揣着创办一所专供贫困女孩就读的免费高中这一梦想,四处奔走呼吁。经过多年的努力,2008年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并招收第一届学生。

10多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先后有1800余名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而作为校长的张桂梅,两袖清风,孑然一身,无车无房无财产,身患肿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10余种疾病……

(来源  新华网昆明  2021年2月25日)

〖材料三〗从只想跳出“农门”到年薪20万,再回乡种田,“80后”小伙胡彬表示“农村处处是宝藏”。2014年,他携妻子回到家乡,带着80万元启动资金流转村里土地,自己当老板,从事红薯粉、藕粉加工产业。

2017年,国家出台小作坊食品许可证制度,他敏锐地察觉到机遇来了,于是着手成立湘潭县白石农夫合作社,添置现代加工设备,注册白石农夫商标。在他的事业发展过程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他联系专家来现场指导加工技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协调周边农户。

现在,合作社红薯粉日产量已由原来一天400公斤翻了一番,达到800公斤,产品扩展至红薯粉、紫薯粉、红薯淀粉、藕粉等多个品类,年产值150多万元,与长株潭15家店铺、多家淘宝店铺实现了稳定合作,带动500余户农民共同发展。社员依据不同合作方式,每亩地收益在3000元至5000元。他所帮扶的8户18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实现了脱贫增收。

(来源  湘潭在线  2021年5月12日)

(1) 对上述三则材料的概括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讲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全面胜利。 B. 材料二张桂梅的事迹告诉我们:脱贫不仅是解决物质上的需求,还需关注精神世界, C. 材料三仅介绍了胡彬紧抓机遇,借助现代经营模式使自己致富的故事。 D.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我国扶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绩。
(2) 张桂梅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请根据材料二,为她拟写一则颁奖辞。(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
(3) 学校将邀请胡彬来校演讲,主题是“振兴乡村”。请你结合演讲主题及材料三,以小记者身份,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1~4题。

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新闻摘要】

 

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又曾两度提及此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

【权威调查】

调查一: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民阅读的氛围浓厚,阅读几乎成为大部分受访者生活的必需品。大部分受访者几乎每天都会阅读,每天阅读多于1小时的比例更是达到36%。近一半受访者保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过去一年的阅读量达10本以上图书,几乎是一个月一本。在阅读载体的选择上,电子阅读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使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可大幅度提升阅读总量,72%的Kindle用户全年阅读总量超过12本,其中50% Kindle用户的年阅读量超过24本。

调查二: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利用“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等零散时间阅读的比例明显上升,2014年利用零散时间阅读的受访者比例达39%,而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29%。

调查三:数字化阅读趋势在亚马逊“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得到了体现,2014年看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达78%,相比2013年增长11%。从亚马逊中国销售数据来看,2014年Kindle书店电子书下载量是2013年的3倍。在电子书阅读介质上,Kindle成为除手机外最受读者欢迎的电子书阅读器。从调查反馈中发现,Kindle使用者80%集中在18-35岁之间,Kindle使用者每次的阅读时长为65分钟左右。读者购买、阅读电子书的主要原因是“电子书携带方便以及更低的价钱”,而读者最看重的电子书阅读器功能前三名为“快速翻书功能”“内置智能词典”“跨设备无间断阅读”。

【网民心声】

读书是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优秀的领导人都不遗余力地倡导读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强不息、开拓未来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历来有“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为什么?因为书籍积累了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积累了人类走向美好生活的经验,积累了成功与失败的例证,能给人以重要的精神启迪。

【媒体观点】

打造全民阅读时代,就需要出版部门转变观念,不是只有阅读纸质书籍才叫阅读。我们是不是该将更多纸质书籍的精彩内容搬到网络上?网络上的电子书不少内容低劣,这何尝不是传统出版部门的拱手相让?我们是不是也该依据年轻人的阅读喜好,多创作短小精悍的优秀作品?是不是也能出版更多的正规电子书?

(根据光明网、环球网等媒体资料整理)

(1) 阅读【新闻摘要】简要归纳其内容要点(20字以内)。

(2) 阅读【权威调查】概括出目前我国全民阅读呈现的三个特点。

(3) 阅读【权威调查】二、三两则材料,分析电子阅读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

(4) 阅读【网民心声】和【媒体观点】,简要陈述我国领导人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并就“打造全民阅读时代”向出版部门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流动的汉字(节选)

是谁的目光,虔诚地聚焦在龟甲上,

扭动的符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一刻,你是一盏刚刚点亮的神灯,

笑容中,占卜到了希望。

泰山之巅,一个老人运笔如风,

圆润宛转的小篆若苍鹰飞动。

讴歌着一统天下的伟业丰功。

这一刻,你是一把倚天长啸的铁剑,

荡气万里,观者动容。

永和九年,一篇不朽的文字在兰亭诞生。

飘飘若游云,矫矫若惊鸿,

留给后世多少赞叹与吟诵。

这一刻,你是上苍赐予的一朵奇葩,

旷古绝今,笑傲江湖的飞龙。

(材料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1日-2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南京选拔赛在南京电视台如期举行。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南京市二十九中代表队披荆斩棘、力压群雄,在全市十六支参赛队中一举夺魁!

    3月1日,十六支代表队通过抽签分四组进行角逐,赛制采用积分制,每组的前两名可以进入半决赛。29中代表队最终以单场总分最高的成绩,顺利挺进八强。

    3月2日上午,晋级的八支代表队分成两组进行半决赛。赛题难度明显提高,对手实力更为强劲,而29中代表队表现依然抢眼,其中一位选手以十题全对的惊人战绩赢得观众一片掌声。最终29中代表队毫无悬念地挺进四强。

    当天下午两点,决赛在众人瞩目下开始。29中代表队与南外等三所学校代表队展开了激烈比拼。决赛采用淘汰制,参赛队员一旦答错即被淘汰。当比赛现场只剩下29中和“南外”两支队伍时,场上的焦点全部集中到这两支参赛队小队员身上。南外一名选手苦战三轮,却因把“戴罪立功”的“戴”字中间的“田”误写成“由”而遗憾败北。29中代表队终于战胜劲敌,获得南京市汉字听写大赛的冠军!

    (材料三)

    汉字的美学价值

    汉字是充满美感的文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还很难找到一种文字能与汉字相抗衡。

    汉字有结构之美。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美的底蕴。汉字象建筑物一样,有间架结构,不管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汉字的第一要求就是稳定,不能摇晃倒地。于是,汉字特别讲究协调和平衡。有许多字,实际上是一种对称的结构。汉字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书法艺术的基础。

    汉字有意象之美。汉字是用线条来描摹事物的,因此,其中充满了一种意象之美。比如,我们平常见到的“哭”与“笑”两个字,不论你用何种字体来写,看上去都会觉得“哭”就是在哭,“笑”就是在笑。一些书法家把一个繁体的龙字写得象一条龙在飞舞,活脱脱是一幅写意的国画。有个舞厅的外面挂了一个“舞”字招牌,活生生是一个女子在独舞。这就是汉字的神奇之处。

    汉字有音律之美。汉字一字一音,发音抑扬顿挫,极富美感。中国的诗歌历来是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讲究节奏的。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把汉字的音律美体现出来。现在一些人写自由诗,根本就不管汉字固有的音律美,诗歌散文化,硬性断句,随意换行,结果不但诗歌的意境受损,而且音律美也丧失殆尽。一首好诗,不但意境要美,而且要有音律美。这样,朗诵时才会有激情喷发,感染听众。

    汉字有动感之美。汉字书体纷繁,姿态万千。它不为形体所拘,即使狂草,我们也可以从其狂放奔放的笔画中欣赏到它的动感之美,领略到深藏于形体背后的中国书法神韵。不同书体体现不同风格。正楷,如正襟危坐的君子;行书,如健步行走的军人;草书,如步履匆匆的商贾;狂草,如跃马酣战的斗士。写得好的汉字。便成了书法,成了艺术精品。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汉字确乎是异乎寻常的。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1) 阅读(材料一),诗歌第一节中加点的“刚刚点亮”有何表达效果?
(2) 请给(材料二)这篇新闻稿加个标题。
(3) (材料三)共介绍了汉字四个方面的美学价值,作者为什么首先介绍汉字的结构之美?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简析这段文字可以体现汉字哪一方面的美学价值?

链接材料:

“重”字一望而沉坠,“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

(刘湛秋《我爱你,汉字》)

(5) 对以上三则材料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诗人使用第二人称,便于深情地表达了对《兰亭集序》的赞叹、崇敬之情,表达对汉字承载的历史文化的赞美之情。 B. (材料二)中“挺进”“劲敌”等词语表达准确,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可读性的特点。 C. (材料三)中画线句是作者通过举例子和打比方,生动具体地说明不同书体体现不同风格,体现了汉字的动感之美。 D.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的传承、汉字的研究等内容,阅读这些材料是为了让我们体味汉字之美,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