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拦路虎

初学古文,势必会遇到一些文字障碍,这就好像是遇到了拦路虎。有的人见了被吓倒而退缩,不再读下去;有的人见了就千方百计努力擒住它、降伏它,扫济障碍向前,顺利地读下去了。

那些完全陌生的难解语词,现代汉语中已见不到或很少见到,这倒是不难对付的,翻词典、查看注解、请教旁人,都是解决的办法。

有些看来很熟悉似乎并不难解的语词,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往往正是“拦路虎”。这种难以觉察的潜伏的“拦路虎”,字面上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词相同,而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差甚大。学古文,接触古汉语,特别要留心提防这种“拦路虎”。

例如《世说新语政事门》记载东晋陶侃搜集竹头木屑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说:“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厅堂)前除雪后犹湿。”粗粗一看,这句里没有不识的字,各个语词都是常见的熟悉的。其实这里也有“拦路虎”。

例如“积雪”和“除”,并不就是堆积的雪和扫除的意思。这里的“积雪”指接连下雪,“除”指台阶。这个“除”同古话常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除”含义相同。不解决这两个障碍,误以为堆积的雪放晴,就不透了误把语句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就歪曲了原意,应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古人形容写诗作文的人才气高、文思敏捷,常说“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不少人以为“文不加点”就是文章一气呵成不加标点。这实在是很大的误解。

古人著文本来不用标点符号、无所谓加不加标点,不过,才气高、文思敏捷的人写出东西来句读倒是分明不乱的,决不至于点不断、读不断的。原来这里的“点”乃是涂抹、涂改的意思。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有《点烦》一篇,意思就是把多余烦琐的语句涂抹掉。看,这小小的一个“点”竞是只潜伏的“拦路虎”!

杭州有一个名胜叫虎跑泉,相传有个和尚到此没有水喝,于是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就涌出来了。虎跑泉由此得名。这个“跑”就是刨挖的意思。不少游客不加思索地以为完跑的“跑”是奔跑的意思,其实老虎并没有奔跑,有只潜伏的“拦路虎”倒是跑出来了,它没有被擒住、被降伏,但是人们往往心安理得,以为很安全,没有关系。

可见,潜伏的“拦路虎”比一望而知的“拦路虎”更加值得注意,为害很大, 常妨害了对文义的理解而人们还不能觉察。这种“拦路虎”最爱找粗心大意者的麻烦.粗心大意者不认真,不细心,满不在乎,自以为是,于是常出岔子。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可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

(1) 选文以“拦路虎”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写到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 选文所举的例子丰富、典型,有说服力。 C. 选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D. 选文观点明确,对我们学习古文具有指导意义。
(3) 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例子。
【考点】
记叙性散文;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问题。

向右看齐

徐贵祥

向右看齐就是向我看齐。在我们炮团九连八班,这是硬道理。

我的班长是陈仁进,他身高只有一米六,我比他高出二十厘米还多。如果是站在全连队列里向右看齐,作为班长之后的排头兵,我的脑袋不仅需要向右转四十五度,还得向下倾斜四十五度。这样一来,形象就有点不雅观,好像我在蔑视班长似的。如果不是在队列里,我和班长面对面说话,那情景又有点像首长接见小八路,班长得仰起脑袋看我,祥子很滑稽。

但这个小个子班长很严厉。我们是炮兵,搞专业训练,我传错一道口令,他就会大喊大叫地训斥,甚至跳起脚板骂人。如果我的考核成绩在全连新兵中不进入前三名,他不仅批评我本人,还会在班务会上喋喋不休,让全班都跟着我“连坐”。我觉得他过分了,就把脑袋仰起来,听之任之。他对我这个动作很恼火,说我傲慢。他似乎很介意我的下巴颏,搞队列训练的时候,只要我的下巴颏稍微仰一点,他就会大声训斥,喝令我,“下颚微收,两眼平视!”甚至动手向内扳我的下巴颏。当然,他也不全是一味地训我,他对我说,你虽然有悟性,但是很骄傲。我分辩说我没有骄傲,要不班长你举个我骄傲的例子。他说,看看,这就是骄傲,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就是骄傲。为什么老是昂首挺胸呢,为什么收不住下巴颏呢,你这个样子就是目空一切,不是骄傲也是骄傲。

虽然有些委屈,但班长的良苦用心我还是能够体会到的。而且,我还得感谢他让我当了排头兵。我很看重排头兵这个角色,每当班长下口令向右看齐的时候,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凝聚在我的鼻尖上,就有几分得意和自豪从我心里油然而生,胸膛也就不由自主地挺直了。两腿并拢,双目平视,于是乎仪表堂堂——不谦虚地说,我当新兵的时候军姿还是比较标准的,这不仅得益于班长的严格要求,更得益于他在不知不觉之间激活了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责任感。

当兵后的第十一个月,我调出八班当了一班的班长。一班是连队的基准班,清一色的大个子,齐刷刷的棒小伙。在全连队列里,横队站前排,纵队走内侧,横竖都是显眼的位置。春节过后,我第一次作为班长组织训练,准备在全团会操的时候露一手。但说实在的,队列动作就那几套,无非就是令行禁止整齐划一,似乎不太好出彩。我找老班长陈仁进请教,老班长说,队列动作就像人的脸,动作做好了就是漂亮,但是,光漂亮不行,还得有神。怎么有神呢? 要在“”字上做文章。

老班长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个“气”字,要求班里同志喊口令必须喊出肺腑膛音。立正的时候双脚抓地,行进的时候两肋生风,分解动作铿锵有力,齐步跑步头顶热气,拔起正步排山倒海……说多了,练多了,队列面貌果然不一样。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那种感觉绝不仅仅是军人姿态和仪表问题,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打造,是对军人品德和能力的基础构筑。站在这样的队列里,你会感到从头顶,从身边,从脚下,有一股强热的气流灌注于你的骨骼和血液当中,于是就把你的雄心和意志激励到了极致。

不久,团里召开春训动员大会,我们班作为队列示范班参加会操。那天我的感觉非常好,指挥全班

立正,稍息,左转,右转,正步,跑步,一套流水作业下来,干净利索,虎虎生威。我感觉,这次拿第一是没问题了,难免有些得意,这一得意就出了问题。跑步到观摩台前敬礼报告的时候,那几大步我跨得有些气盛,立定的时候没有定住,导致重心不稳,打了个趔趄。为了掩饰摇晃,我赶紧举手敬礼,没想到食指戳到帽檐上,居然把棉帽戳到地上,骨骨碌碌地滚到了团长的脚下。我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脑子里一片空白,冲到嘴边的报告词也忘了,手足无措地傻站在那里……结果可想而知,把洋相出大了。

会操回来,中午和晚上两顿饭我都没吃。老班长陈仁进硬把我拉出去谈了一次心,骂我说,男子汉没出息,这么点小挫折就承受不起啦? 我说,窝囊啊,本来不该这样的……老班长说,被失败打倒了你就是草包,扛住了你就是好汉。你文化底子不薄,好戏还在后头。但是要记住,不要翘下巴,一翘下巴就丢分。为什么把帽子戳掉了,就是因为队列汇报太顺利,心里太得意,我看你往主席台跑步的时候,嗬,一脸的神气,步子都有些收不住了。

我说老班长的话我记住了,往后我会经常提醒自己下颚微收。

这年秋天,老班长退伍了,因为军队干部制度改革,他已经失去了提干的机会,而我则在此后不久考进了军校。

多少年过去了,故事已成为往事,老班长的话却像陈年老酒,历久尤香。他当年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下巴颏,或许只是出于队列规范的要求,但这其中却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我感激命运之神在我初涉军旅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好班长。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假如我们还能聚在一起,在队列里,在向右看齐的时候,也许我再也用不着把脑袋向下倾斜四十五度了。虽然他个头比我矮,但是作为一个老兵,在我的感觉里,他比我高。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向右看齐》,有删改)

(1) 本文写了“我”和老班长相处的几件事情,请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2) 文章以“向右看齐”为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3) 请结合文章理解老班长提到的“气”的深刻含义。
(4) 自从魏巍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就成为军人的代名词。这篇文章中老班长的“可爱”之处有哪些?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站牌

宏亮

①新更换的站牌.像一座老人雕刻立在大桥头。

②这里,每天天不亮就挤满了黑压压的人,它是老区通向新区的中转站,又是繁忙地段。设置了几处隔离带,但还是没缓解上下车拥挤现象。等车人说,那块旧站牌,像一根冰冷的电线杆伫立在那里,啥事也不管。

③不知何时,站点儿来了一位身穿旧军服,腰扎绿皮带,肩挎斜背包,手持小红旗的老头。

④刚开始时,谁也没注意到他,都当他是等车人。后来,车一进站,他就挥舞手中的小红旗,不断重复口令:“别挤,别挤,按秩序上下车!”等车时,又耐心回答乘客站名和线路。

⑤人们看到这位老头,腰板硬朗,双腿一站笔直,动作很干练,虽然帽檐下两鬓斑白,但精神抖擞,像当过兵的人。

⑥ 一些人用怪怪的嘲笑目光看着老头,说他闲的,穿一身黄不黄,绿不绿军装,像个疯子。可老头却不在意,总是面带微笑乐呵呵做好“执勤”工作。

⑦“这老头 一个月不少钱吧?”“人家是义务的,没工资。”“得了吧,哪有不要工资的,除非是傻子。”几个等车人在闲聊。一到月底,大爷就走进支队长的办公室。出来时,总见大爷拿着个小红本,笑眯眯的。

⑧有人猜测,老头准领工资了。

⑨时间长了,知道老头姓张,都叫他张大爷。“张大爷,看您的一身着装和那个动作,当过兵吧!”小伙们围过来问大爷。可张大爷微微一笑说:“我就是活动活动胳膊腿,练站功,身体好。”

⑩车进站挺胸、抬头、敬礼,车停靠点喊着口令,车开动目视前方,举旗挥动。大爷的举动成了路口上一道最特殊的风景。 

⑪在这条路上,有五十多班次公交车,站点二十多个,因编制所限,站点没设过协管员。张大爷,正好填 补了这一空白,当起了指路员。刚开始,张大爷对乘客提出的小区不全熟悉,有时也答不出来站名。

⑫“小孙,铁匠沟在哪儿下车?”张大爷走到车窗问司机。“线路上没有这个屯啊!”“同志,你等等,我问下交警。”张大爷跑去问交警。

⑬到了晚上,张大爷找来老友咨询得知,南屯中的里沟,早时没名,一位姓穆的铁匠来到这沟里,娶了媳妇,后来有了孩子在沟里成了几家人。从此,山那边人都叫铁匠沟。张大爷把这沟名记在本上了。

⑭星期天,张大爷骑着自行车,来到新开发的小区打听路名。一栋楼一条街摸清开发前的自然屯名。他把打听到的原路名,用扑克牌叠成方块,按颜色分成四种,新名后面标上老名,画成红黄图形。

⑮“爸,你又把在部队时学的旗语兵专业用上了。”张大爷笑了笑,摆了手,“这是秘密不准说。”女儿按老爸“指示”把图打印出来,订了个小红本,张大爷躺在被窝里一遍又一遍背念。”你这是干啥,嘚 咕,嘚咕的,不睡觉了。”老伴一翻身把被蒙在脸上了。

⑯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大爷用半个多月的时间,背熟了周边二十几个自然屯新老名,只要乘客提 出所去地点,他都能告诉在哪站下车,哪站中转。新站牌立上后,等车人多了,笑声也多了,大家看向张 大爷的眼神里也尽是敬佩,张大爷的腰板更直了。

⑰一次,一位外地的老太太拎着包裹,下了火车要去外甥家,又不知是啥屯。走到站点看见了张大爷,急忙上前求助:“大兄弟,我要去外甥家,忘了他家住啥屯,你能帮我找下吗?”

⑱“老姐姐,您别着急,我试试看。”张大爷指了指站牌问,老太太摇头说不是,只说外甥家那个电有山,小时候常跟弟弟常上山采蘑菇。张大爷跑到市场管理所,打听到上岭屯,常有人来卖红山蘑菇。 请管理人员帮忙,电话打到村里,大喇叭一广播果然找对了人,家人正在联系呢。

⑲“交警同志,太谢谢您了!”那位外甥握着张大爷手说。

⑳“我不是交警,是站牌人。”

㉑“啊,站牌人?”全屋人都笑了。

㉒细心的等车人,看见张大爷猫腰敲打腿,送来护膝袋、风湿膏让他保养。他贴上后见人就说,我 要为大家站好岗。

㉓一阵子,张大爷没出现在站点,有人说他病了,还有人说城市来了一批“小红帽”志愿者,可站牌 上那面小红旗还在飘着。 

 (有删改 )

(1) 阅读文章,从张大爷的角度概括故事情节,并梳理人们对张大爷的态度变化。

张大爷

人们的态度

实地考察周边自屯,背熟地名,更新站牌然

关心

(2) 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车进站挺胸、抬头、敬礼,车停靠点喊着口令,车开动目视前方,举旗挥动。(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 文章第⑦⑧段详写人们对张大爷的猜测,有何用意?
(4) 本文和链接材料都讲述了退役老兵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感人事迹。假如你推荐“退役老兵”这一群体参与“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评选,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为他们撰写一则推荐词。(150字以内)

【链接材料】

中级士官周先冬转业后,放弃安置选择自谋职业,闭门3年苦心研读法律知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律师,并积极投身法律公益事业;李志强是一名退伍兵,到某航空发动机 公司上班后,不断钻研技术,被评为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其事迹在《大国工匠》节目中播出。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后园微雨声渐止

阿蒙

①童年记忆中的老家,其实就是姥姥家。

②父母工作忙,常把我“寄存”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姥姥家。我是在那儿出生的,按乡下习惯,要把胞衣埋在土里。可惜,至今没人告诉我到底埋在了哪儿。我猜测着,应是后园的某一处,边边角角、草丛深处、树荫之下,又或者只是屋檐阴影笼罩的某块青石板下。

③(甲)姥姥家的后院没有围墙,开放的空间一直向东连贯起好几家邻居的后院,又向北延伸了篮球场大小的旷野。

④每天早晨,我都在烟火气中醒来。那是姥姥在做早饭,一把把麦秸、玉米秆填进去,那味道不呛,很暖,前味有点热,后味有点甜。

⑤其时不过早晨五六点钟。过不了多久,就会看见姥爷独自从北而来。姥爷回家并不休息,要在后园的小菜畦忙碌一阵,给蔬菜除虫、浇水。我有时有点怕,又有点好奇,有时想要模仿着去为某一片叶子除虫,姥爷就会很及时地问我:上午想不想吃糕点?下午想吃什么水果?……在家人眼中,姥爷寡言而威严,而我只记得,他眯着弯弯的眼,一边劳作一边和我聊天的样子。

⑥现在回忆起来,姥姥是绝对不允许我碰家务的。长辈们最喜欢说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记忆里唯独姥爷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当然,长辈们说再多“不要做”也没用。二表姐也住在姥姥家,她大我5岁,爬墙上树跳塌炕无所不能。姥姥家有一对小巧且有弯柄的锄头,二表姐拿给我一人一把,她说我们可以在后园比赛挖土,看谁先挖到地下水,谁就赢了。

⑦(乙)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的我坚持说,地下挖不到水,只能挖到地核和岩浆。二表姐无论讲多少个打井的例子都没有用。我们互相不说话了,憋着劲儿用小锄头挖坑。然而坑里只挖断了很多细细的根须,既没有水,也没有火红的岩浆。

⑧舅舅下班回来,推开后门就喊着二表姐的小名训斥:“你过来!后面那俩洞是你们挖的吗?哪有在路上挖洞的?挖了也不填上!绊着人怎么办?”舅舅发作完,就拿起铲子去填“洞”。最后全家人都尽力灌输给二表姐和我一件事:不能在路上挖洞,不道德。这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再也不许做了。

⑨不久后,二表姐仍偷带我去后园挖土。(丙)这次我们找了荒地,挖出条蚯蚓还切开了它无辜的身体——我认为蚯蚓会变成两条,二表姐认为蚯蚓会死。等了一个下午,蚯蚓君仍然在翻滚。我们害怕了,就把它填回了洞里,压实,还盖上落叶。

⑩(丁)后园的树木都瘦弱、高耸、枝叶繁茂,小雨落在叶片上的声音,像是轻松的鼓点声。我有把小花伞和一双漂亮的小雨鞋,可以大大方方地走上一圈。如果雨断断续续地下上好几场,我就能在草丛中、麦垛边、朽木下,找到一丛一丛的蘑菇。我私下和舅舅聊天:蘑菇是黑色的,是不是有毒?舅舅说:野外的蘑菇不能吃,都是有毒的。

⑪某个雨后,我在后园徘徊。姥爷回来了,掌心里是好几朵大而圆、肥而厚的蘑菇。我惊呆了,跺着脚后退:“姥爷!毒蘑菇!不能吃!舅舅说了,只有家养的蘑菇才可以吃!”姥爷笑眯眯,全不在意舅舅的警告:“这个蘑菇他小时候也吃过。”姥爷边说边把蘑菇摆在窗台上。“等太阳出来,把蘑菇晒干了,给你炖肉吃!”我很担心,不知道该担心吃过蘑菇的舅舅,还是该担心即将吃到蘑菇的自己。

⑫我翻遍姥姥家一系列农业杂志,好不容易找到一篇关于农药中毒的报道,拿给姥爷看。姥爷硬生生听我用无数错别字读完新闻,问:“你怎么了?”我特别伤心,鼓足勇气、直言劝谏:“姥爷,蘑菇有毒,会死人的。”

⑬姥爷挽起裤腿,穿上脏兮兮的大鞋:“走!去看看真正的蘑菇!”原来,长着蘑菇的那棵大树并不远,就在后园的角落里。树干从中间折弯,仿若生长出天然而巨大的月亮拱门,树根又壮又多,卷曲虬结,扎在土里,像是一个个温暖而隐蔽的怀抱。最深的那个怀抱里,生长了一簇簇伞片厚实、白皙硕大的蘑菇。姥爷指给我看,说那里的蘑菇是可以吃的。

⑭我得到了安慰,向姥爷提议再摘几朵放在窗台上。姥爷说:“它们还小,还没长大!”“那边还有大的啊!”我还想尝试。姥爷问我:“咱们都摘走的话,要是别人也想吃呢?他们来了,蘑菇没有了。”我并不记得后来有没有吃到阳台上的干蘑菇,但那些本来也并不重要。

⑮前年清明节,老家举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祭祖,很简朴,很简单,所有亲戚都到了。二表姐和我紧紧握着手,在姥姥和姥爷的遗像前磕了三个头。

⑯清明无雨,然而后园的雨,仍星星点点滴在我心里。

(1)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后园和后院连在一起,有着奇特而神秘的空旷感。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①那是姥姥在做早饭,一把把麦秸、玉米秆填进去,那味道不呛,很 , 前味有点热,后味有点。(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后园的树木都瘦弱、高耸、枝叶繁茂,小雨落在叶片上的声音,像是轻松的鼓点声。(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选文中姥爷的形象。
(4) 下面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与百草园有关的句子,请比较本文与链接材料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之处。

(链接材料)

材料一: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材料二: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材料三: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