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问一号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总重量达5吨。它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种火星探测器,主要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南部预选着陆区,为更多的科学探索带来了希望。

材料二

①人类探测火星已有60年,经历了几个阶段。在早期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人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只能从火星远处飞掠而过,探测器飞行上亿公里只为那惊鸿一瞥,探测手段极为有限。等到技术水平相对成熟才有了人造的火星卫星,人类才得以对火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最后才是难度更为巨大的着陆与巡视探测。而天问一号一次性完成了环绕、着陆与巡视三个重要步骤,可见其技术难度之高。

②在深空探索领域,美国的技术确实排在第一位,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美国的海盗号探测器由轨道飞行器和登陆器组成,没有火星车,也就是说没法进行巡视。其中轨道飞行器也就是我们说的环绕器重2.33吨,登陆器重1.2吨。我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着陆器与巡视器共1.3吨,环绕器1.2吨,加上2.5吨的推进剂,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量达到了5吨。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有重240千克的巡视器(火星车),对着陆过程要求非常严格,这要求着陆器在着陆过程中一定要小心再小心,这是当初的海盗1号在着陆过程中没有经历过的,两者在技术上也是无法比较的。不可否认,超高难度的绕落巡一步到位,天问一号的探测任务是人类探索火星历史上复杂度最高的,技术含金量不言而喻。

③在奔往火星的过程中,天问一号探测器一直处于高速状态,要先制动才能进入火星环绕轨道。在着陆之前,必须先将火星探测器的速度降下来。我国根据探月工程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四个阶段将探测器降落到火星表面。第一个阶段是气动减速阶段,将探测器的速度从每秒4.8公里减速到每秒460米;接下来,探测器打开降落伞,将其速度进一步降低至每秒95米;随后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利用反推火箭产生推力进一步减速,将探测器的速度降低至每秒3.6米;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悬停避障阶段,这个过程是在最后剩下的100米高度的位置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探测器悬停在100米高度的位置对火星表面进行进一步观察,看看火星表面是否有一些大的石头或者坑,有的话需要避开它,以确保探测器安全平稳着陆火星表面,以上的这些操作完全由天问一号自主进行。在这样高起点高难度的挑战下,一次性完成三大任务,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首例。

④天问一号绕落巡三步全部圆满完成,这个技术水平要比美国的机遇号、勇气号强一些,但是比好奇号还是要差一点儿。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与欧空局、俄罗斯或其他国家相比呢?其实俄罗斯从苏联时代就开始探测火星了,前后差不多有20次,不过可惜的是一次都没有完全成功过。欧空局在此之前有过两次任务,但在着陆器着陆火星过程中都失败了。所以天问一号的成功着陆与巡航,标志着我国的火星探测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

(1) 请根据材料一中划线句的内容,为“天问一号”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逻辑严密,不超过60字。
(2) 材料二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是什么?第④段为何要提及美国、俄罗斯和欧空局?请简要回答。
(3) 下列句中加点词可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其实俄罗斯从苏联时代就开始探测火星了,前后差不多有20次,不过可惜的是一次都没有完全成功过。

【考点】
把握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语言分析; 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下定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准时并成功发射,之后嫦娥五号探测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两两分离、①______、钻表取样、月面起飞、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环月等待、②______,17日③______、安全着陆。23天的时间内,嫦娥五号完成了一次对接、六次分离,两种方式采样、五次样品转移,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环环相连、丝丝入扣。于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作为探月工程三期的嫦娥五号任务,和前期任务相比技术跨度较大。前期是在月球上巡视勘察,这次是采样返回。为了可靠地实施嫦娥五号任务,要突破在月球上采样返回碰到的新技术,实现在月球上可靠地采样,把样品可靠地封装到真空容器中,在月球上进行转移,转移到自身的返回系统中,整个过程和之前相比都是新的,都是有创新性的。

另外,从月球上采集的样品返回地球,必须要在月球上升,也就是月面点火起飞,这对我国航天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前所未有的。

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和地球轨道也有很大不同。目标较小,月球较远,要求的自主能力就比较强,同时测控手段和支撑条件也有限。因此交会对接是要克服的难点,也是创新点。

从月球轨道回来,再入大气是以第二宇宙速度,这和以前的载人航天和再入任务比,速度快了很多,带来的热的影响、控制能力的影响、精度影响都很大,也需要重要突破。

材料三:

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明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月球探测主题,基本规划确定探月工程四期,总共包括四次任务。第一次任务是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第二次任务是嫦娥六号,将进一步优化论证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规划当中还有嫦娥七号和八号任务,并将以此为契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论证初步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并验证核心技术。

(1) 根据嫦娥五号飞行过程,按正确顺序排列下面三项工作填入材料一的横线上。

A再入返回   B.月地转移   C.平稳落月

(2) 材料二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材料二中的加点词“近”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4) 请概括材料三的说明内容。
(5) 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嫦娥五号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 B. 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三期,是在前期巡视勘察的基础上采样本返回。 C. 嫦娥五号完成了在月球上升,月面点火起飞,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 D. 此次任务完成后,嫦娥四、六、七、八号虽没有具体工作项目,但都在规划中。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南极的初见》,完成下面小题。

南极的初见

    ①“我先问你,去南极干啥?”往返三万公里的船票、机票全部订好,出发前好友张宇问我,想不到还是把我问住了。

    ②当我与酷爱摄影的好友们辗转到达被称为世界尽头的乌斯怀亚,登上前进号邮轮的第二天,答案就犹如眼前没有边际的海水一样,不可阻挡地涌入脑海。

    ③碧绿,鹅黄,褐色……没想到第一次登南极岛,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春天的画面。

    ④与想象中极地的万物肃杀相去甚远。那绿草、黄花簇拥成团,草看不到茎,花看不见叶,近前,才看清楚那大团的颜色都由细小组成,花瓣极小、草叶细长;成片的红色是附着在岩石上的苔藓,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给岛屿泼洒出亮色。岛上树木种类非常单一,没有一棵枝干笔挺,都是朝一个方向倾斜,许多被吹倒在地,依然顺势生长,与草地相连,在极地顽强地绽放着美丽。

    ⑤这就是立夏时节极地的春天,人们裹着厚厚的防寒服置身冷风包围的春色中。

    ⑥沿着探险队员的路标,我们看到了又一片蓬勃的生命。通向海滩的山坡上,无数企鹅在岩石上集聚,它们灵活中透出的笨拙萌到了我们。为了把食物送给正在孵蛋的伴侣,它们在岩石上跳上跳下,一不小心就失足滑落,可肥胖的身躯能够瞬间敏捷翻起,又摇摇摆摆地决然前行。在旁边草丛里筑窝的白头信天翁,有的半眯着眼儿,有的露出一只脚丫,有的把尖嘴探进翅膀,安静地趴窝。它们毫无戒备的样子,让一位摄影师朋友哭笑不得:“我拍了一群瞎鸟,它们连眼睛都懒得睁开!”

    ⑦我却陷入了沉思。自然是什么,就是写在大地上的自由,万物适应和共享这个星球的馈赠,生灵之间没有高贵卑贱,只有按照自然法则生存。接下来的航程中,我看到了追逐冲锋艇浪花的成群白海豚、与游轮齐头并进的座头鲸……我不再惊异,只有贪婪地去欣赏,拼命地去记忆。

    ⑧在采访这次航行的船长时,我呈上了两个问题:“许多人到南极是为了通过探险成为英雄,如今你带领我们普通乘客来到这里,你认为我们此行的意义是什么?你的船长生涯里,得到的最高奖赏是什么?”船长用一句话回答了我的两个问题:“我的最高奖赏是许多乘客来信,告诉我,他们体验到了一种不可言状的美。”

    ⑨奥莱·约翰·安德里亚森船长出生在挪威一个航海世家,父亲当过船长,妻子和哥哥现在都在船长岗位上,“我有三个女儿,大女儿的理想是当船长,她正在学习和考试,准备将来和她的父亲一样。”对50次穿越号称死亡地带的德雷克海峡他面无惧色;他展示了自己腕上的一块金表,拥有50年航海经历的人,才能得到政府颁发的这一纪念品。

    ⑩南极特有的极昼现象,让24小时高悬的太阳发出不同的光芒,在海面,你会看到晶莹剔透的巨大冰块反射出的奇异色彩,蔚蓝、橘红、深紫、金黄,那些不知漂浮了多少日子、从哪座雪山崩坍下来的千年造化,在海浪冲击下形成人工无法锻造的形状,随着冰层的厚薄显现不同的色彩。于是,儿时玩具万花筒中的景象在眼前放大,各种色彩与我们乘坐的冲锋舟溅起的浪花交相辉映,转瞬即逝,梦幻?童话?比梦幻真实,比童话美丽!

    ⑪离开冲锋舟,在冰天雪地中安扎帐篷。躺在夜空下,一种无边无际的安静席卷着我,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自己……

    ⑫想起这一路,真的让我体验到了“不可名状的美”,那种感觉无法描述,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04月10日14版《南极的初见》。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好友对“我”南极之行的疑问作为开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 第⑤段中“厚厚的防寒服”与“春色”形成反差,衬托出极地的春天依然寒冷。 C. 第⑩段“梦幻?童话?”两个问号,写出“我”看到冰块色彩变化时的茫然无措。 D.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我”初到南极的所见所感,写出初见南极的惊艳与欣喜。
(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成片的红色是附着在岩石上的苔藓,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给岛屿泼洒出亮色。

(赏析句子)

②在旁边草丛里筑窝的白头信天翁,有的半眯着眼儿,有的露出一只脚丫,有的把尖嘴探进翅膀,安静地趴窝。(赏析加点词语)

(3) 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我”南极行体验到的“不可名状的美”?请简要概括。
(4) 你如何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阐述。
(5) 文章第⑨段为什么要详细写船长的家庭情况?请简要阐述。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国产航母将使用的国产重型燃气轮机首次曝光

    ①燃气轮机是现代制造业的“动力之源”,其中的涡轮高温叶片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之一。日前,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验收。

    ②燃气轮机是大型客机、特种船舶(重型航母)和民用发电等领域的主要动力源之一,而涡轮高温叶片及其制造技术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也是制约我国燃气轮机发展的主要瓶颈。

    ③国外对此严格保密,客观上使我国的大飞机、地面燃机等重大工程均受制于人。2008年上海市科委设立重大研究专项课题,针对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F级256MW重型燃气轮机涡轮高温叶片开展技术研究和攻关,由上海大学为主承担。

    ④涡轮叶片的制造原理,是将镍基金属溶液浇铸在模具,再进行冷却结晶,过程类似于冬天水汽在玻璃窗上遇冷结晶形成“冰花”。涡轮叶片能否耐受高温、是否有足够的强度,和结晶过程中的温度以及晶体形成的数量、甚至方向都有关系。

    ⑤一般来说,晶粒数越少,叶片的耐高温性越好,也越能胜任发电机燃气轮机等高功率设备用途。目前行业内最难的技术,是让整个叶片成为一个晶粒,即“单晶”技术。

    ⑥此外,如果让晶粒有序地向一个方向排列,也能提高叶片强度,避免断裂,此类技术为“定向”技术。通过4年的努力,课题组在上述两种技术路径上均有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路线。

    ⑦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有助于我国在燃气轮机关键部件方面突破国外封锁,对于国内发电厂来说也是重大利好消息。就比如重型燃机的一级涡轮,一共有96片高温合金叶片,如果采用国外厂商的产品,一片叶片的制造成本在40万元左右,市场售价达100万元;但如果采用国产叶片,制造成本仅为国外价格的1/4。

    ⑧中国将会在2015年完成首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排水量在5-6万吨)的建造工作,而首艘核动力航母预计将会在2020年下水。

(选自《参考消息》,略有改动)

(1) 阅读选文,制约我国燃气轮机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2)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般来说,晶粒数量越少,其耐高温性越差。 B. 涡轮叶片的制造过程类似于冬天水汽在玻璃窗上遇冷结晶形成“冰花”,其强度、耐高温性与结晶过程中的温度以及晶体形成的数量、方向有关系。 C. 以上海大学为主承担的重大专项课题组在“单晶”技术和“定向”技术两个方面都有突破,有助于我国在燃气轮机关键部位方面突破国外封锁。 D. 燃气轮机是大型客机、特种船舶(重型航母)和民用发电等领域的主要动力源之一。
(3) 第⑦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 第⑤段画线句子“一般来说,晶粒数越少,叶片的耐高温性越好,也越能胜任发电机燃气轮机等高功率设备用途”中的“一般来说”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