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简与俭

马军

①“简”与“俭”二者无疑是一对近义词,但仔细分辨,二者也有差异。“简朴”侧重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喜爱和追求的是一种省时、省力、低成本的生活,而“俭朴”侧重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源于对高尚道德的追求而进行的自我药束,对物欲和享乐的坚忍和克制。

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有这样的表述:与其由于奢侈骄纵而逾越礼节,不如节俭固守本心。韩非在《韩非子·难二》中提出,要“俭于财用,节于衣食”。这些论述,角度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将“俭朴”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过简单朴素的生活。

③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富家子弟,自小就在锦衣玉食的家境中长大,他不知前辈创业的艰难,每天要吃纯肉馅的饺子,而吃饭时又总是将每个饺子的边儿咬下,他家的仆人默默把这些边儿收拾起来。后来,由于天灾,这个家庭破落了,原来衣食无忧的阔少沦为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一天,他极度饥饿的时候,爬到原来那个仆人家的门前,仆人拿出饭食递给他,他猛吃一顿,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当他问及是什么时,仆人感慨地说:“这不就是你过去吃剩的饺子边儿吗?”故事是虚构的,但它讲述了一个道理,俭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包含着高深的智慧。

④北宋贤相寇准的母亲就是深知这个道理的智慧老人。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后来,寇准考中进士,喜讯传到家里,寇母已身患重病。临终前,她将亲手画好的一幅画交给仆人,并郑重叮嘱:“日后寇准为官,如果忘了过去的日子,贪图富贵,你就把这幅画亮给他看。”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一次,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了好多同僚,并大摆筵席。就在这时,老仆人拿出这幅画来,毕恭毕敬地交给寇准。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上有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此时,过去生活的一幕幕在他眼前闪现,寇准禁不住泪如泉涌,再三拜过,从此勤于政务,俭于生活,勇于担当,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贤相。

⑤难怪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殷殷叮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亦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钱再多,一天也只能三餐,大厦万间,酣眠不过五尺。《易经》谈到节俭时讲了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甘节”,即甘于节俭,把节俭当成甘之如饴的乐事;第二种是“安节”,即安然节制,不追求享受;第三种是“苦节”,把节俭当作苦事。三种态度,三种境界。今天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花,但简与俭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甚至可以说它恰是现代文明的标尺。简单、朴素、俭省的生活,不只是最为健康,最为科学,同时也是最为可靠的生活。

(节选自《杂文选刊》2020年12期,有改动)

(1) 下列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简朴”,要把“简朴”作为省时、低成本的生活方式。 B. 每个人都应该注重“俭朴”,要对物欲和享乐保持坚忍、克制,要自我约束。 C.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降低物质生活要求,用节俭的生活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D. 俭朴不只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倡导的文明准则。
(2)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比较了“简朴”和“俭朴”侧重点的不同,起到了引入议论话题的作用。 B. 第③段虚构了富家子弟的故事来证明观点,这里采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C. 第④段讲述的寇准成为一代贤相的故事属于事实论据,这是从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 D. 第⑤段引用《诫子书》和《朱子家训》中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富家子弟落魄后,觉得以前吃剩的饺子边现在变成了“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因为前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B. 北宋名臣寇准之所以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贤相,与他为官时谨记母训,富贵后不忘贫寒,勤于政务密不可分。 C. 《易经》所谈到节俭的三种境界是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文章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追求最高的境界。 D. 文章告诉我们:简与俭永远不会过时,成功往往由勤俭而起,破败往往由奢侈而起,我们应该过简朴、俭省的生活。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中心论点;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从拴象说开去》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改自《犬牙参差开蜀道》一文)

(1) 文章阐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

(2) 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 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    )

A. 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B.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C.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D. 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2) 这几段文字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举例论证 B. 对比论证 C. 道理论证 D. 比喻论证
(3) 创造力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常保持好奇心;探求新思路;产生小的灵感。 B.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产生小的灵感。 C. 不断积累知识;运用所得的知识;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 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灾难的幽默

①2019年,台风“利奇马”自南向北,席卷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在灾难中,人们如何恰当地表达,如何避免人为的“次生灾害”,成了公共舆论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②一位知名男性艺人的做法,引发了激烈的网络争议。8月10日,他在微博中晒出了一段自己爬在电线杆上躲避洪水的视频,表情夸张,动作搞笑。有人认为,他是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公众注意出行安全,但也有人发现,当时地面积水不多,艺人没有避灾的需要,况且“爬电线杆”显然不是正确的避灾方式。随后,该艺人删除了视频,但围绕自然灾害中幽默言行的讨论并未就此终止。

③幽默是人类的天性,即便是在惨烈的灾难中,很多人依然习惯作出幽默的表达。面对天灾人祸的打击,保持粲然一笑的能力,有助于人们缓解情绪,从悲伤中走出来,更加积极地投入灾后修复和建设。正因如此,在人类灾难史上,不管是无法预知和抗拒的自然灾害,还是战争、动乱等人为灾难,始终存在一种以幽默对抗悲情、以乐观对抗困苦的生存价值观。(A)

④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灾难中找到幽默的触发点。身处巨大悲伤之中,莫名的调侃,夸张的搞笑,可能是伤口上的一把盐。对于准确评估灾难影响而言,过度的幽默也可能造成干扰,消解救灾工作的严肃性。灾难中可以幽默,但幽默理应适可而止。在任何情况下,严肃救灾与安抚受灾者才是舆论的主旋律。(B)

⑤那么,面对灾难,究竟应当如何恰当地表达幽默?

⑥首先,灾难中的幽默应当以体恤灾情为根本,不能消遣他人的伤痛。正所谓,幽默是自己的,对他人的损失应保持高度敏锐和同理心。就在这次“利奇马”台风的新闻报道中,有媒体派出身材魁梧的记者出镜播报,并意外成为“笑点”,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帮助观众感受到了台风的巨大威力。在这样的视频中,报道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而且记者冒着一定危险在风雨中播报,表达了亲身感受灾难的诚意。即便观众观看以后哑然失笑,也不会产生多少负面的舆情效果。

⑦其次,灾难中的幽默应当以化悲痛为力量为追求。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散文《跑警报》,文章用幽默的笔触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躲避日军轰炸的情景。风声鹤唳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保留中国高等教育火种的筚路蓝缕,竟然成了汪曾祺戏谑的材料?显然不是,文章结尾笔锋一转,似有千钧之力:(中华民族的)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汪曾祺在40多年之后回顾这段经历,显然是以乐观主义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决心与意志。

⑧再次,灾难发生以后,无论是幽默还是悲痛,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流露。一方面,自然灾害难以避免,只有尽快从灾难的伤痛中走出来,才能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工作中,然而,谁也没有资格要求受灾者强颜欢笑,把祸事表演成喜事;另一方面,一味渲染悲情和伤痛,压抑正常的幽默和解嘲,也是对灾难的不恰当消费,众志成城的救灾氛围,并不是通过刻意为之的苦难渲染而造就的。(C)

⑨人们如何认识灾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灾后形成了怎样的媒介环境。在这个人人都能参与媒介环境构建的年代,众声喧哗,任何一种声音都可能被意外地放大,成为影响舆论场的热点。一颦一笑总关情,面对灾难如何正确表达,又如何理解和反馈他人的表达,或是检验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标尺。(D)

《中国青年报》(2019年08月13日)

(1) 请从文中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2) 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 “不管怎样,灾难发生以后,比泪水更弥足珍贵的是笑对生活的勇气,对人性的尊重才是救灾治灾的根本。”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应该放在处。((A) (B) (C) (D))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面对“利奇马”,一位男艺人的做法写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 B. 人类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面对人为灾难,始终存在一种以幽默对抗悲情、以乐观对抗困苦的生存价值观。 C. 第⑤段是一个过渡段,既承接上文,又引出对如何恰当地表达幽默的论述。 D. 检验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标尺就是面对灾难如何正确表达,又如何理解和反馈他人的表达。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