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磨刀匠进城

肖国才

①仲春的一个周末清晨,小区门口来了位衣着朴实、满脸笑容的磨刀匠。身材魁伟,嗓音洪亮,一声“磨-菜-刀哟”的吆喝,穿破晨雾,回声不绝,引来小区居民和过往的路人驻足围观。

  ②“磨把菜刀多少钱呀?”

  ③“刀磨了不好用,怎么找你退钱呢?”

  ④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问,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磨刀匠清清嗓子,一脸和善地拱手作揖,然后笑盈盈地对围观者说:“老少无欺,明码实价。每把刀十元。如果磨得不好,分文不收,再倒赔一把刀的钱。初来乍到,大家信不过我都正常。今天磨刀不收钱,用得好,下次给不迟。”

  ⑤话音刚落,只听人群里有人喊了声“好”,然后说要用自家的刀先来试试磨刀匠的手艺。

  ⑥围观者的目光齐刷刷地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区里那个面目清维、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

  ⑦“磨刀真的不收钱?”老邹问。

  ⑧“当然,手艺人说话做事不会虚头巴脑讹人。”磨刀匠答。

  ⑨约莫十分钟后,老邹就把两把莱刀放在了磨刀匠的面前。

  ⑩磨刀匠麻利地从蜡黄色帆布包里取出四块磨刀石。他把矿泉水瓶当花酒。在一块条砖型青石上只轻轻点了点,水珠就均匀地酒在条石上。然后,他就着水珠把莱刀按在青石上磨起来。磨好一面后再磨另一面。刀刃上有个来粒大的缺口,他又换上一块有凹槽的青石,夹着缺口磨。最后,再用细腻的青石磨光刀口。所有程序完成后,他揪了几根头发搭在刀口,用力一吹,头发被齐刷刷割断。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⑪不需多言,老邹拿着磨好的莱刀刚离开,几把生锈的莱刀就立马摆在了脉刀匠的面前。磨刀匠的验上标过一丝笑容,接着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娃张,在乡下磨刀三十多年了。儿子从小到大读书的开销,都是他走村事户一把刀一把刀磨出来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考进城里当了公务员,去年有了孩子。他进城帮儿子媳妇带孙子,刚来时很别扭,城里生活过不惯。于是,张师傅跟儿子媳妇说,周末他得出来透透气,顺带跟别人说说话。干干他舍不得放弃的磨刀手艺。时间久了,来磨刀的都很愿意和张师傅说上几句,听他聊这样那样的故事。

    ⑫又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去小区外面买菜。只见小区门口张师傅来得很早,正猫腰坐在一张条凳上磨菜刀。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一脸喜色,下巴颜朝地上一堆待磨的莱刀点了点,说活儿多得出乎他的意料。他还告诉我,这些活儿都是前些日子来磨刀的顾客引荐来的,够他忙一天,不知道天黑之前能不能磨完。说完。他得意地笑。

   ⑬几天后,张师傅身边又多了一位中年汉子,帮着他一起磨刀。大家见了都问,张师傅你收徒弟了?张师傅笑呵呵地道出原委:不是徒弟,而是同行。这位中年磨刀匠也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吆喝了半天,没揽到一桩活儿。他主动跑来跟张师傅搭话。张师傅宽慰他:“不急,生意都是慢慢做出来的,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的。”可他却说:“等不起啊,一家人还等着我挣钱呢,没活儿做怎么养家糊口。”张师傅听他这么说,思忖了一下说道:“要不,你做我的活儿,做多少得多少。不过,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出的活儿我都要仔细检查,如果达不到我的要求,这活儿就不能给你做。”中年磨刀匠先是有些诧异,继而一脸感激,连声称谢。就这样,中年磨刀匠在张师傅身边干开了。他磨一阵刀,就递给张师傅看看,听听意见,再接着磨。张师傅认真地指点着他,即便是一点点瑕疵也不放过。

    ⑭跟张师傅热识的顾客老李,私下里悄悄地提醒道:“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小心枪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我不怕。”

    ⑮张师傅把一份看似不起眼的磨力活儿做得风生水起,着实惠及了不少小区居民。一天,张师傅边磨刀边和顾客聊天:“再过两年,等孙子上幼儿园了,我就去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开个磨刀公司。”说完他把磨好的刀递给顾客。顾客接过刀,看了看,拉长了声音:“好--”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有删改)

(1) 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小说故事情节

人们心理反应

张师傅在小区里吆喝磨刀

半信半疑

张师傅现场展示磨刀手艺

张师傅讲述自己磨刀故事

理解接受

(同行)诧异感激;(老李)担心忧虑

张师傅想开磨刀公司

(2)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②赏析第⑭段加应词的表达效果。

(3) 老邹在本文中有着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4) 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旨。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挖掘、感悟文章主题;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动作描写;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换糖

刘国芳

    孩子跟着母亲去外婆家,路有点儿远,坐了一上午的车。才到不久,孩子就听到外面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走出来,看见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那丁丁当当的声音,就是这个挑担子的人敲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这个人在做什么,就跟在后面。

    见孩子跟着,挑担子的人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挑担子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知道了,这是个换糖的人。孩子住在大城市里,没人换糖或者说没见过换糖的,现在听说牙膏皮也可以换糖,孩子就来劲儿了,孩子掉头就跑了回去。

    孩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牙膏皮。

    随后,孩子得到很小的一块糖。

    把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津甜津甜。

    孩子吃着糖回家时,母亲很惊讶,说:“你吃的什么?”

    孩子说:“糖。”

    母亲说:“哪来的?”

    孩子说:“牙膏皮换的。”

    母亲听了,更惊讶,说:“那么脏的东西,能吃?”

    孩子的外婆也在边上,说:“那是麦芽糖,怎么不能吃?”

    第二天,孩子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知道换糖的来了,又跟在后面。

    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他,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又跑回家,这回,孩子找了一块烂铁来。

    孩子又得到一小块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很甜很甜。

    孩子后来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就会从家里找东西出来。好多次好多次以后,孩子就觉得家里再找不出什么东西来。没有东西换糖,孩子只能跟在后面。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孩子说着,仍跟在后面。

    孩子的母亲,这天看见孩子跟着换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来,说:“回去,不怕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呀?”

    孩子嘟嘟嘴。

    天天都有换糖的人到村里来,孩子也天天听得到丁丁当当的声音。这天,换糖人又来了,孩子仍像以前一样,又跟着。

    换糖的人出村了,孩子仍跟着。

    换糖人见孩子还跟着,就说:“你还跟着我做什么?”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你再跟就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孩子仍笑。

    换糖人见孩子不肯走,就放下担子,敲了一小块糖给孩子。

    孩子吃着糖,不跟了。

    换糖人走了,不见了。

    孩子这时转身想回家,但忽然,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孩子一听到这声音就来劲儿了,寻着声音过去,跟在后面。

    换糖人看孩子跟着,也说:“拿东西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说罢,孩子仍跟着。

    天不早了。

    孩子这时离村远了,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但跟在换糖人后面,孩子一点儿也不害怕。天黑后,换糖人发现孩子还跟在后面,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现在天黑了,你住哪儿呀?”

    孩子说:“我外婆家住邓坊村。”

    换糖人说:“十多里,你怎么回去呀?”

    孩子没回答,仍笑。

    这天,是换糖人把孩子送回村的。一到村里,孩子就认识路了,孩子跑回家去。但到家后,孩子没看到一个人,外婆还有母亲,一个人都不见。孩子就害怕了,哇一声哭了起来。

    在孩子哭着时,孩子的外婆和母亲回来了。见了孩子,她们一把搂着,带着哭腔说:“你回来了呀,我们以为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哩。”

(选自《湛江文艺》2018年第11期)

(1) 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金:小说以“换糖”为题,文中的孩子分别用什么东西来换糖呢?

小语:我知道,孩子先用“①”来换糖,再找了“②”来换糖。

小文:是的,小说中明确写了孩子两次“换糖”的事情,后来,孩子没有东西换了,但换糖人还是③

(2) 联系上下文,揣摩相关句子,完成下列问题。

①小东要在课堂上朗读下面这段话,请你指导他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并简要说明理由。

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

孩子笑笑。

②文中6次出现了“仍”字,请结合文意,分析这个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 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说一说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4) 读了这篇小说,小金、小东、小语因小说主旨产生了分歧。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作出选择,并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

小金:我觉得这篇小说在歌颂真善美。

小东:我觉得这篇小说反映的其实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语:我觉得这篇小说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 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2)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3) 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4) 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英

汪曾祺

    ①马子才,顺天人。几代都爱菊花。到了子才,更是爱菊如命。听说什么地方有佳种,一定得买到。千里迢迢,不辞辛苦。一天,有金陵客人寄住在马家,看了子才种的菊花,说他有个亲戚,有一二名种,为北方所无。马子才动了心,即刻打点行李,跟这位客人到了金陵。客人想方设法,给他弄到两亩菊花芽。马子才如获至宝,珍重裹藏,捧在手里,骑马北归。半路上,遇见一个少年,赶着一辆精致的轿车。少年眉清目秀,风姿洒落。他好像刚刚喝了酒,酒气中有淡淡的菊花香。一路同行,子才和少年就搭了话。少年听出马子才的北方口音,问他到金陵做什么来了,手里捧着的是什么。子才如实告诉少年,说手里这两亩菊花芽好不容易才弄到,这是难得的名种。

(菊花象征什么品质?)

    ②少年说:“种无不佳,培溉在人。(A)人即是花,花即是人。

(“人即是花”这种说法耐人寻味。)

    ③马子才似懂非懂,问少年要往哪里去。少年说:“姐姐不喜欢金陵,将到河北找个合适的地方住下。”马子才问:“找了房没有?”

    ④“到了再说吧。”

    ⑤子才说:“我看你们就甭费事了。我家里还有几间闲房,空着也是空着,你们不如就在我那住着,我也好请教怎样‘培溉’菊花。”少年说:“得跟我姐姐商量商量。”他把车停住,把马子才的意思向姐姐说了。车里的人推开车帘说话。原来是二十来岁的一位美人。说“房子不怕窄憋,院子得大一些。”

    ⑥子才说:“我家有两套院子,我住北院,南院归你们。两院之间有个小板门。愿意来坐坐,拍拍门,随时可以请过来。平常尽可落闩下锁,互不相扰。”

    ⑦“这样很好。”

    ⑧谈了半日,才互通姓名。少年姓陶,姐姐小字黄英。

    ⑨两家处得很好。马子才发现,陶家好像不举火,经常是从外面买点烧饼馃子就算一餐,就三天两头请他们过来便饭。这姐弟二人倒也不客气,一请就到。有一天陶对马说:“老兄家道也不是怎么富足的,我们老是吃你们,长了,也不是个事。咱们合计合计,我看卖菊花也能谋生。”马子才素来自命清高,听了陶生的话很不以为然,说:“这是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陶笑笑,说:“自食其力不为贫,贩花为业不为俗。”马子才不再说话。陶生也还常常拍拍板门,过来看看马子才种的菊花。

(陶生让你联想到了哪位文人?)

    ⑩子才种菊,十分勤奋。风晨雨夜,科头赤足,他又挑剔得很严,残枝劣种,都拔出来丢在地上。他拿了把竹扫帚,打算扫到沟里,让它们顺水漂走。陶生说:“别!”他把这些残枝劣种都捡起来,抱到南院。马子才心想:这人并不懂种菊花!

    ⑪没多久,到了菊花将开的月份,马子才听见南院人声嘈杂,闹闹嚷嚷,简直像是香期庙会:这是咋回事?扒在板门上偷觑:喝,都是来买花的。用车子装的,背着的,抱着的,缕缕不绝。再一看那些花,都是见都没见过的异种。心想:他真的卖起菊花来了。这么多的花,得卖多少钱?此人俗,且贪!交不得!又恨他秘着佳本,不叫自己知道,太不够朋友。于是拍拍板门,想过去说几句不酸不咸的话,叫这小子知道:马子才既不贪财,也不可欺。陶生听见拍门,开开门,拉着子才的手,把他拽了过来。子才一看,荒庭半亩,都已辟为菊畦,除了那几间旧房,没有一块空地,到处都是菊花。多数憋了骨朵,少数已经半开。花头大,颜色好,杆粗,叶壮,比他自己园里种的,强百倍。问:“你这些花秧子是哪里淘换来的?”陶生说:“你细看看!”子才弯腰细看:似曾相识。原来都是自己拔弃的残枝劣种。于是想好的讥诮话都忘了,直想问问:“你把菊花种得这样好,有什么诀窍?”陶生转身进了屋,不大会,搬出一张矮桌,就放在菊畦旁边。又进屋,拿出酒菜,说:“我不想富,也不想穷。我不能那样清高。连日卖花,得了一些钱。你来了,今天咱们喝两盅。”陶生酒量大,用大杯。马子才只能小杯陪着。正喝着,听见屋里有人叫:“三郎!”是黄英的声音。“少喝点,小心吓着马先生。”陶生答应:“知道了。”几杯落肚,马子才问:“你说过‘种无不佳,培灌在人’,你到底有什法子能把花种成这样”陶生说:

    ⑫“(A)人即是花,花即是人。花随人意。人之意即花之意。”

(反复强调的语句往往与作者表现的主旨紧密相关。)

    ⑬马子才还是不明白。

    ⑭陶生豪饮,从来没见他大醉过。子才有个姓曾的朋友,酒量极大,没有对手。有一天,曾生来,马子才就让他们较量较量。二位放开量喝,喝得非常痛快。从早晨一直喝到半夜。曾生烂醉如泥,靠在椅子上呼呼大睡。陶生站起,要回去睡觉,出门踩了菊花畦,一跤摔倒。马子才说:“小心!”一看人没了,只有一堆衣裳落在地上,陶生就地化成一棵菊花,一人高,开着十几朵花,花都有拳大。马子才吓坏了,赶紧去告诉黄英。黄英赶来,把菊花拔起来,放倒在地上,说:“怎么醉成这样!”拿起陶生衣裳,把菊花盖住,对马子才说:“走,别看!”到了天亮,马子才过去看看,只见陶生卧在菊畦边,睡得正美。

    ⑮于是子才知道:这姐弟二人都是菊花精。

    ⑯陶生已经露了行迹,也就不避子才,酒喝得越来越放纵。常常自己下个短帖,约曾生来共饮,二位酒友,成了莫逆。

    ⑰二月十二,花朝。曾生着两个仆人抬了一坛百花酒,说:“今天咱们把这坛酒都喝了!”一坛酒快完了,两人都还不太醉。马子才又偷偷往坛里续了几斤白酒。俩人又都喝了。曾生醉得不省人事,由仆人背回去了。陶生卧在地上,又化为菊花。马子不惊,就如法炮制,把菊花拔起来,守在旁边,看他怎么再变过来。等了很久,看见菊花叶子越来越憔悴,坏了!赶紧去告诉黄英,黄英一听:“啊?——你杀了我弟弟了!”急急奔过来看,菊花根株已枯。黄英大哭,掐了还有点活气的菊花梗,埋在盆里,携入闺中,每天灌溉。

    ⑱盆里的花渐渐萌发。九月,开了花,短干粉朵,闻闻,有酒香。浇以酒,则茂。

    ⑲这个菊种,渐渐传开。种菊人给起了个名字,叫“醉陶”。

    ⑳(B)一年又一年,黄英也没有什么异状,只是她永远像二十来岁,永远不老

(结尾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许多假想。)

(选自汪曾祺的《聊斋新义》系列小说)

【阅读提示】1987年,汪曾祺改写了13篇《聊斋志异》中的文言小说。他在《〈聊斋新义〉后记》中提到:中国的许多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都值得重新处理,从审美的视角。所以他改写的小说往往赋予人物以性情之美。他还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1) 本篇小说以马子才与陶生的矛盾冲突推进情节发展,请加以梳理概括,完成填空。

(2) 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从①②中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①陶笑笑,说:“自食其力为贫,販花为业为俗。”

陶生说:“我想富,也想穷。我能那样清高。”

(揣摩“不”的用意)

②这么多的花,得卖多少钱?此人俗,且贪!交不得!又恨他秘着佳本,不叫自己卸道,太不够朋友。(揣摩标点的作用)

(3) 汪曾祺认为马子才“俗不可耐”,你赞同吗?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4) 小说主要叙述马子才与陶生的故事,但始终有黄英的影子,并以“黄英”为题,请结合第②段和第⑳段的划线句子和阅读提示,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A)人即是花,花即是人。

(B)一年又一年,黄英也没有什么异状,只是她永远像二十来岁,永远不老。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