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下题。

梅花不急

许冬林

①梅花开得迟。梅花不急。

出门回家,我路过一棵腊梅,正开花的腊梅。梅树的叶子几乎凋盡,只余一树的腊梅花( )地开在嶙峋的枝干上,开得漫不经心。迎着那冷香,我走近折了一枝。回家后,我将梅枝插进淡绿色的细颈瓷瓶里。一下午,梅枝在书房里,幽幽地吐着香,像是低声部的吟唱,又带着点叙事长诗的味道,婉转,朴素。

③冬天,在这( ) 的梅花香里,就此算是真正地开场了。

④记得我少年时,外婆家的后院有一棵腊梅树。腊梅树是大舅栽种的,他爱养花,蔷薇、大丽菊、美人蕉、君子兰……实在是多。那时的我一去外婆家,就爱去那些花边草边转悠。但对于腊梅,我心里哂笑大舅的审美。腊梅树看起来实在是貌不惊人,完全不像能演绎一段传奇的角色。

⑤外婆家的后院,春天里,桃花、杏花闹哄哄地开着,气场( ), 狗都安静得不嚷了。我那时常常仰面在树下,等花瓣落到我脸上来,而腊梅树呢,只是在长叶子,叶子俗常得很,惹不起人的兴致。夏天,篱笆旁的木槿枝上眨巴眨巴地开起紫红色的花来。腊梅呢,叶子倒是和木槿的叶子长得一样厚,可依旧寒门模样,片花不着。秋天,桂树终于开花了,桂花的香充盈得一个村子都清甜起来,很有些五谷丰登的意味。我闻着空气里满溢的桂香,心想:腊梅啊,你怎么办呢!就这样什么都不交代吗?

⑥腊梅树依旧缄默着,静静地立在后院,人家长叶子,它也长叶子,人家落叶子,它也落叶子。它如何知道,一个小女孩已经在逼视它,逼视它生长的意义,怀疑它存在的价值。

⑦可是,腊梅不急。它依旧安然走着自己的时令。

⑧不记得是在哪一阵冷风里,我忽然闻到了花香。好奇地寻到后院,我看见落光叶子的腊梅树上,有黄色的花朵打开,三朵、两朵、三朵,像是各开各的,又像是呼应着开。更多的是花蕾,一粒粒的,像攥紧的小拳头。梅花到底还是开了!

⑨我站在腊梅树下,闻着冷香,觉得这香味沉实。若能把花香拿到秤盘上称称,梅花的香一定比桃花、杏花的香要重。

⑩实在,梅花担得起这传说!梅花的传说,是一段用低声部在民间吟唱的传说,初听平淡,细思感怀。

⑪有些人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段梅花的传说。

⑫它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遭遇过漠视,遭到过嘲笑,遭受过排挤。就像我对待外婆家后院的那棵腊梅,我无视过它的存在,哂笑它不会开花,我甚至建议舅舅砍掉它,好让芍药、海棠们喧哗地开。

⑬但是,梅花没有抱怨,它依旧静静地生长,笃定地伸展枝干。它只有一个信念:我要生长,生长,生长一一长高,长粗,长得根脉深深扎进宽广的土地,长得枝叶可以涨满一座院……

⑭直到长得所有的花都开过了,长得所有的叶都凋尽了,它才长舒一口气,开了。顶风冒雪,寂静盛开。一朵花一盏雪,一树花一树雪,即使开得( ), 也是寂静盛开。

⑮苦难太深长了,所以,当最后一展芳华独自绽放的那一刻,它是静穆的。苦难大深长了,所以,已经习惯低调,已经懂得从容,已经能稳稳地沉住气。最后,当天地将一年的光阴交给它来压轴收梢时,它已无意哗众取宠,无意显摆炫耀。

⑯楼下的梅花,依旧在漫不经心地盛开,漫不经心地零落。进出小区,我常常会路过它,我默然走过,觉得自己心上也开着一枝冷梅。我心上的这枝梅,也没有委屈,没有抱怨……只有不急。

(1) 把下面词语依次还原到文中括号里,恰当的一项是( ) A. 冷冷淡淡  不紧不烈  肝胆欲裂  盛气逼人 B. 冷冷淡淡  不紧不烈  盛气逼人  肝胆欲裂 C. 不紧不烈  冷冷淡淡  盛气逼人  肝胆欲裂 D. 不紧不烈  冷冷淡淡  肝胆欲裂  盛气逼人
(2) 阅读第(4)一(15)段,补充完成表格内容。

腊梅树给“我”的印象或生长变化

貌不惊人

初绽芳香

一展芳华

“我”的情感变化

逼视怀疑

理解赞美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你认为哪个更好。

原句:出门回家,我路过一颗腊梅,正开花的腊梅。

改句:出门回家,我路过一颗正开花的腊梅。

(4) 本文主要描写梅花,第五段却不惜笔墨去写桃花、杏花、木槿花、桂花,有什么作用。
(5) 读完本文,说说你从梅花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考点】
近义成语语义轻重辨析; 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文学类文本阅读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

刚放下旅行包,接待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诸葛亮有没有带兵到过桃源,无可稽考。根据印象,这一带在三国时应是吴国的地方,若说是鲁肃或周瑜的兵,还差不多。

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十几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

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时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的兵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删砍一次,不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楞。但一切竹竿似皆不尽浑圆,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方竹不同,——那是真正“的角四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坐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斲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栏杆外面,竹树萧然,极为幽静。桃花源虽无真正的方竹,但别的竹子都可看。竹子都长得很高,节子也长,竹叶细碎,姗姗可爱,真是所谓修竹。树都不粗壮,而都甚高。大概树都是从谷底长上来的,为了够得着日光,就把自己拉长了。竹叶间有小鸟穿来穿去,绿如竹叶,才一寸多长。

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下起了小雨。做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减)

【注释】①藠(jiào)头:一种宿根植物,以鳞茎供腌渍食用,也可以新鲜食用。

(1) 根据游记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景观活动

景观特点

上午

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

下午

钻看“秦人洞”

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

     

晚上

夜宿招待所

(2) 汪曾祺散文,其口语化的表达、“古典味”的语言、富于张力的措辞、带点幽默的戏谑、生活化的场景,促成了散文语言如绵绵细雨,细腻而不失简净的行文气质。请你选择其中一角度,仿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处加以批注。

示例:我选择:“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

批注;这句话充满古典韵味,文白夹杂,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刘禹锡的故实,摘录了“古隐君子堂”“蹑风”“玩月”等雅致的题名,使用了“无甚”“颇多”等文言词汇,将山上桃花观的景致介绍得非常详尽,契合景物典雅的特点,也表现了作者恬淡惬意的心境,体现了汪曾祺的文章语言“散淡典雅”。

我选择:

批注:

(3) 文中用了大量文字介绍“擂茶”的知识及见闻传说,有何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

(2) 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3) 文中写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一个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有什么作用?

(4) 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把吕伟的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 B. 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但是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却在这短短五百字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 本文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 D. 文章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以动衬静,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②“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语段从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

(2) ①处的破折号表示           , ②处的标点符号为     

(3) 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4) 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5)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6) 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7)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8) 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有:                

(9) 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字,表明了他和法国人民                       

(10) “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