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1) 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2) 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微型藻类是

(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③图乙是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 能。

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吨。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考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解答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我国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某科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低碳有我”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请回答:
(1) 【项目一】调查碳循环

观察图,自然界中二氧化碳主要的来源是生物的呼吸和

(2) 【项目二】了解碳封存

碳封存是从大气中捕获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主要技术选择。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成功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该技术是将油井开采产生的油气混合物注入高碳分离器,再将分离的二氧化碳通入压缩机加压和干燥,使其变成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超临界状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密度接近液体,粘度接近气体。

从微观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易被压缩的原因是:

(3) 下列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 A. 超临界二氧化碳只能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 B.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性质不同 C. 若用相同管道输送时,单位时间内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输送量比二氧化碳气体更大
(4) 【项目三】探究碳捕捉

工业上常用碳捕捉技术来“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捕捉的二氧化碳提取出来,经化学反应使之变成甲醇和水,其流程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和物质未标出):

整个流程中,除水外,循环利用的物质还有(填化学式);

(5) 【场目四】聚力助低碳

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我国已采取多种措施,如调整能源结构,开发使用新能源等。作为中学生,你的低碳行动是(写一条即可)。

解答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