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幅画

张晓风

①上中学时,我住在台湾南部一座阳光过盛的小城。整个城布满流动的色彩。春天,稻田一直蔓延到马路边,那浓绿,绿得让人凝滞。稻子一旦熟了就更过分,晒稻子可以纷纷晒上柏油路来,骑车经过,仿佛碾过黄金大道。轮到晒辣椒的日子,大路又成了名副其实的“红场”。至于凤凰树,那就更别提了,烈焰腾腾,延烧十里,和这座城里艳红的凤凰花相比,其他城市的“凤凰”只能算是病恹恹的“野鸡”。

②太绚丽了,少年时的我对色彩竟有点麻木起来。

③而且,那城充满气味,一块块的甘蔗田是多么甜蜜的城堡啊!大桥下的沙地仿佛专为长西瓜而存在。果实累累的芒果树则在每户人家的前庭后院里负责试探好孩子和坏孩子。野姜花何必付钱去买呢?那种遍地生长的植物,随便哪个沟圳旁边不长它一大排?

④然而,我是一个有几分忧郁的小孩。两张双层床,我们四个姐妹挤在十六七平方米大小的屋子里。在拥挤的九口之家里,你还能要求什么?院子倒是大的,高大的橄榄树落下细白的花,像碎雪。橄榄熟时,同学们都可以讨点“酸头”去尝,但我恨那酸,觉得连牙齿都可以酸成齑粉。

⑤渐渐地,我找到一点生活的门道。首先我为自己的上铺空间取了个名字,叫“桃源居”,这事当然不可以给几个妹妹知道,否则,她们会大惊小怪,捧着肚子笑得东倒西歪。但只要不说,也就万事太平。反正,这是我的辖区,我要叫它“桃源居”,别人又奈我何?

⑥然后,不知道从哪里,好像是银行,我弄到一份月历,月历上有一张莫奈的画。我当然也不知这莫奈是何许人也,把Monet用英文念了几次(法文当然是不懂的),觉得怪好听的,何况那画面灰蓝灰蓝的,有光,光却幽柔浮动,跟我住的那个城里晒得人会冒油的太阳截然不同。

⑦欧洲,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在那个年代,异地几乎等于月球那么遥不可及。

⑧我去配了一个画框,把画挂在我那“疆域”只及一块榻榻米的“桃源居”里,心里充满慎重敬谨的感觉,仿佛一下子,我就和这个文明世界挂起钩来了。有一幅名画挂在我的墙上,我觉得我的上铺跟妹妹她们的铺位显然不同了,她们的床只是床——而我的,是悬有名画的“艺苑”。

⑨这是我拥有的第一张画,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也是我唯一拥有的画。莫奈,也成了我那个阶段最急于打探的一个名字。后来,我果真看到他的资料,原来是印象派画家。印象派画家是什么?对三十年前南方小城的中学生来说好像太艰涩,但我已经很满意了,原来我一眼看中的日历画,果真是件好东西呢!

⑩那样灰蓝灼白的画面,现在想来,好像忽然有点懂了。其中灰蓝部分透露出的是无比的沉静安详,好像只有欧洲才能那么安静。但由于灰蓝之外,有那么一点仿佛立刻要抓到而又立刻要逃跑的光,所以画面便有那么些闪闪忽忽像夏夜萤火虫般的光质。东方的绘画美在线条,但对那无可奈何的光,便只好用大片金色去弥补,可惜金色富丽斑斓,像温庭筠的词里所写的“画屏金鹧鸪”。日本人也爱用金色敷抹屏风,但太绚丽的东西,最后总不免落入装饰趣味。一旦沦为装饰,就难免有小气的嫌疑。

⑪莫奈的光却是天光,十分日常,却又是长长一生中点点滴滴的大惊动,仿佛要有光,就有了光。

⑫是的,就有了光,当年那个小女孩,那个只拥有四分之一寝室的灰姑娘,竟因一幅复制的画,忽然拥有了百年前黎明或正午的渊穆光华,拥有远方的莲池和池中的芬芳。她因挂了一幅画而发展出一片属于美的“势力范围”,她的世界从此变成一个无阻无碍的世界。

⑬啊!我想今年春天我要去看看莫奈,我要去博物馆向他道一声“谢谢”。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当年把钉子钉入墙壁,为自己挂上第一幅画的感觉。

(选自《读者》2021年第9期,有删改)

(1) 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全下表内容。

事件/环境

“我”的心理

上中学时,“我”住在充满色彩的小城

麻木

怕妹妹们知道的同时又很坚定

知道挂在“我”墙上的“名画”作者是印象派画家

“我”决定春天要去博物馆看莫奈

(2) 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赏析下面语句。

①大桥下的沙地仿佛专为长西瓜而存在。果实累累的芒果树则在每户人家的前庭后院里负责试探好孩子和坏孩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我去配了一个画框,把画挂在我那“疆城”只及一块榻榻米的“桃源居”里,心里充满慎重敬谨的感觉,仿佛一下子,我就和这个文明世界挂起钩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文章第⑧段结尾一句中的“艺苑”指什么?请概述说明。
(4) 文章以“第一幅画”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 阅读全文后,你要向好友推荐这篇文章。请你从以下两方面中任选其一,谈谈阅读感受。(80字左右)

①美的教育   ②精神世界

【考点】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现代文阅读Ⅲ

泡桐花开不寂寞

①好像在一夜之间,春天就来临了。以往很不在意的那树泡桐花开了,从窗口望去,开得十分张扬十分热闹。对面花园角落里的这株泡桐树,如撑开了一把白色的大伞,一嘟噜一嘟噜的泡桐花,像一串串用丝线串起的铃铛,像一只只白色的小喇叭,白色中有几许紫色,在迎春花尚未绽放的时候,在杜鹃花刚刚挂蕾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盛开了,好像是用一串串铃铛敲响春天的序曲,好像是用一只只小喇叭吹响春日的欢乐。

②在百花丛中,泡桐花大概是很不起眼的。漫步唐诗、宋词的文苑中,有吟咏牡丹、樱花、郁金香的,有礼赞菊花、海棠、栀子花的,有赋诗腊梅、君子兰、水仙花的,有讴歌荷花、睡莲、茉莉花的,就连草儿也有诗人歌吟——含羞草、薰衣草、金鱼草,就是泡桐花几乎没有诗人问津。在百花家族中,泡桐花是很不令人瞩目的,她没有牡丹的贵族气,没有君子兰的优雅风,没有郁金香的姹紫嫣红,没有茉莉花的暗香涌动。泡桐花属于百花中的平民女子,不搔首弄姿,不羽扇纶巾,不摇曳多姿,不环佩叮当,她只是如伫立池塘边一块普通的石头,她只是像绽开在山野间一丛朴素的芦苇,白色的花瓣带有一些土灰色,喇叭样花瓣中有几许紫色,普普通通,朴朴实实,踏青赏春者不会拜会她,花前月下者不会依恋她。

③泡桐属于繁殖易生长快的落叶乔木,由于其栽种易、生长快、分布广、材质好、用途多,成为许多地方扩大绿化的首选植物。当年焦裕禄带头在兰考栽种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泡桐树,改变了兰考的地貌和生态,也成为兰考经济作物的重要来源。如今,每年春天,兰考的泡桐花开了,紫莹莹的,绵延不绝。

④以往曾经向往的境界:泡一杯新茶,捧一本闲书,懒懒地坐在沙发上,独自品一口新茶翻几页书……现在这种清净与闲适境界都已实现了,却又向往着另一种繁杂而忙碌的人生。长期的足不出户,长久的伏案工作,内心常常会有几分寂寞,没有了与友朋的交往,没有了与学生的面对,与书本和屏幕的面对久了,内心便涌动着难以名状的寂寞感,初春的太阳升起,初春的花香飘来,便如同心湖里被投入了一块碎石,寂寞的涟漪便一圈圈一阵阵地漾开了。

⑤昨夜下了一夜的雨,从窗前望去,对面花园那株泡桐花开得更盛了。我推开门拾阶下楼,独自来到花园角落上的泡桐树前,一树泡桐花经过春雨的洗礼,更加繁茂更加清新更加滋润,在金钟般的花骨朵上,紫色就更加分明,遗留的几滴露珠在阳光下如珠似玉。高大的泡桐树下,掉落了一地的泡桐花花瓣。徘徊在泡桐树下,泡桐花的香气隐隐约约,像谁用一管羽毛撩拨你的心扉,内心就痒痒的、酥酥的、柔柔的

⑥篱笆上的几枝迎春已经绽开了猩黄的花,池塘畔的一丛杜鹃也绽开了几朵猩红的笑靥。这株泡桐花无论有没有人关注,无论有没有人欣赏,它总是悄悄地开、静静地放,既不想炫耀什么,也不想获取什么,绽放成为其生命历程中的一个步骤,绽放成为其冬去春来的一种告示。

⑦ 望着满树的花朵,看着满地的落英,我突然想到,泡桐树年复一年就这样默默地生长:春来悄悄地绽放一树甜香,夏来默默地滋生一树阴凉;少时默默站成一道风景,壮时任人载锯成材。或许很多人就像这不被人瞩目的泡桐花一样,默默地生长,悄悄地绽放,只有在人们特意关注时才会发现它的重要。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白衣天使,在人类遭遇到疫病的侵袭时挺身而出,无私无畏,兢兢业业,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赞赏,他们不就像泡相花吗?

(文章有改动)

(1) 第①②段写出了泡桐花的特点。
(2) 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徘徊在泡桐树下,泡桐花的香气隐隐约约,像谁用一管羽毛撩拔你的心扉,内心就痒痒

的、酥酥的、柔柔的。

(3) 下面对本文题目“泡桐花开不寂寞”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泡桐花开时,有篱笆上绽开的迎春花,池塘畔绽放的杜鹃花相伴,所以泡桐花开不寂寞。 B. 泡桐花开不为被人欣赏,不为获取什么,开花是它要完成的一个生命步骤,开花也实 现了它的生命价值,所以不会寂寞。 C. 泡桐花开排遣了“我”这个赏花人长期足不出户产生的寂寞心绪,让“我”心神得到 安慰。 D. “泡桐花开不寂寞”喻指生活中许多像泡桐花一样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 默奉献,即使不被关注也不会感到寂寞。
(4)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由泡桐花想到了白衣天使,你会想到哪些人呢?请举一例,仿照本段划线句子,加以表述。

或许很多人就像这不被人瞩目的泡桐花一样,默默地生长,悄悄地绽放,只有在人们特意关注时才会发现它的重要。,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赞赏,他们不就像泡桐花吗?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种下一个心境

鲁 珉

    ①喜欢种菜源于在乡下工作的那几年。

    ②那时,工作之余没有别的活动,没有电视、手机、网络、麻将,就连打扑克的人都不多。

    ③于是,我与邻近的村民商量,能否给一块空地,我也要学种田,种菜。乡亲都很热情。但也笑着说,哪有干部种菜的。边角的荒田多的是,你自己想在哪种都行。

    ④那个时候,我的业余时间基本都花在菜园里。不说满地的蔬菜,也不说屡次薅掉的杂草,还有被我翻晒过无数遍的泥土,就连河里吹过菜地的风,都认得我了。

    ⑤我的节假日,只要不返城,都被菜地占用了。挖地、播种、浇水、薅草。还在河田边靠山的一边,搭了个小草棚。累了,就在里面躺下,看书,喝茶,看地里的菜,听河水哗哗地流淌。在那个草棚里,我第一次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⑥就是那段时间,我交了很多农友。知道了各种菜是在什么时候播种,怎样养护,我也因此吃了太多的新鲜蔬菜。就连我身上,也附着蔬菜的气息。

    ⑦初夏时节,茄子像一只只挂钟,黄瓜的花朵像喇叭,豌豆苗婀娜多姿,豇豆像一排风铃。最喜欢的,还是青菜。青菜可以炒着吃,下到火锅里吃,更重要的是可以做成腌菜,等来年没有新鲜蔬菜的时候吃。特别是做扣肉蒸肉时,垫在下面,那味儿,简直绝了。

    ⑧后来回到城里,远离了那块曾经种下我很多情感的菜地,感觉浑身不适。于是,在小区靠围墙一个不起眼的小空地里,偷偷地种上几行白菜。

    ⑨没想到,物业不分青红皂白给除掉了。于是,我有意无意与那几个物管套近乎,目的是不要毁掉我的菜园子。

    ⑩那几个物管真被我感动了。反正种几行菜,比长杂草好。长了杂草还得请保洁的人来扯,还得付工钱。

    ⑪眼下已入大雪,温度时常只有几度。但是菠菜和芫菜却长得很好,颇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趣。围墙上挂着一只老葫芦,那是春天下的种子,夏天结了嫩葫芦,我特地留下一只,经过秋,经过冬,葫芦转化成了木质。暗暗的黄色,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瓷质的光。我用指头敲敲,“当当、当当”的脆响。

    ⑫离我的菜地不远,是一排木质座椅。周末若有空,我一般都在那晒太阳。静静地望着我的小菜地,感觉自己跟老葫芦似的安详。林语堂曾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⑬《平凡的世界》被改编成电视剧,大街小巷都在看。我却翻出原著,一字一行地再读了。“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这是书中的一句话。

    ⑭不论是种菜还是读书,我都不求速度,随性而为。钱是挣不完的,草是薅不完的,书是读不完的,无须匆匆忙忙。有时种菜,就是种下一个又一个心境。

    ⑮事实上,菜园的风,也深悟慢的乐趣。它总是轻抚我的头发,吹拂我的脸颊,舔舔我的双手,像一只小小的卷毛狗。

    ⑯或许在风的眼里,我也是一兜青菜。

(1)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标题“种下一个心境”的理解。
(2) “我”的生活主要由哪些内容构成?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3) 第⑫段引用林语堂的话有什么作用?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说明。
(4)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⑮段划线的句子。
(5) 本文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在忙碌都市生活的你有何启示?请结合文意,联系实际,谈谈感悟。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风景中的风景

    “你去看了那棵百年老松吗?”一个到婺源旅游的朋友来玩,我问他。“导游说,那是一个最次的景点,没有必要去。”我说:“但让我最难忘的,就是这个最次的景点。”

    我们到达婺源县城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和一位朋友,包了一辆车赶到思溪村,留宿在一个家庭旅馆。次日早上,天刚亮我们就起来了。这时才发现,整个村子都是一幢幢的白墙黑瓦建筑。但我们最想看的,还是山里面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就沿着路往山里走。晓雾弥漫,山影朦胧,空气清新,我们一边走一边闲聊,不知不觉地就走了两个多小时。

    好不容易走近一个村子,见村头上有一户人家,一位四十来岁的大婶正在屋里扫地,我们问她哪里有饭馆。她说这里没有饭馆,如果她不是今天有事,可以给我们做饭的。正在我们失望的时候,她转过身去,扯起嗓子,冲着远处的农户喊开了。可是喊了几家,别人都说有事。见她还要喊,我们忙说:“你忙吧,我们自己到前面去问,耽误你时间了。”她却继续扯起嗓子,用当地的土话,一家一家喊。终于喊得有一位胖胖的农妇愿意为我们做饭了,她才带着一脸如释重负的表情,笑着说:“去吧去吧,她会为你们做饭吃。”我们连声道谢。

    那位农妇问:“你们想吃什么嘛?”我说:“给我们一人下一碗面条就行。”朋友说:“面条里能打个鸡蛋吧?”她点头说:“行。”我们询问要多少钱,她说:“你们给个价吧。”我和朋友都愣住了,朋友说:“你收多少我们给多少。”对方摇摇头,仍然坚持要我们定价。我想了想说:“一人一碗面条,二十元。”她说:“好,你们到家里坐吧。”我见台阶上有新鲜的竹笋,便试探着说:“能切几片竹笋放里面吧?”她说:“好。”我们在堂屋里没坐一会儿,她的丈夫便端上来一大盆面条,面条上面是厚厚一层用韭菜做调料煎好的鸡蛋,她拿出两个空碗,另外端出一碗炒好的竹笋。我们一人吃了两碗面条,那味道真好。“如果没吃饱,还有米饭啊。”她丈夫说。我们忙说“吃饱了吃饱了”。

    出了门往前走,遇见一位清瘦的老人,我们问前面有什么可看的,他说山背后,有一棵百年古松,上过电视,并告诉我们怎么走。然后他就跟在我们身后,不断地提示我们“从这个巷子里进去”“从那个水塘边过去”“就顺着这条路走,再走两三里路就看得到了”,我们连声道谢。

    可上山,下山,走了五六里路,也没见着那棵百年老松树。在沙石路上,遇见了一位扛着根粗大的干树枝的老奶奶,便向她打听。他听懂了我们的话,我们却没法听懂她的话。好在我们看懂了她让我们转向的手势。在我们走的时候,她不断地喊住我们,用手给我们指路,一直到她觉得可以放心了,她才扛着那根干树枝离去。我们又感动得一塌糊涂,又是转过身去,朝着她连声道谢。

    “这一路走来,我们好像变得只会说谢谢了。”我笑着说。“我们这样反复说谢谢,也许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奇怪。”朋友说。我说:“是的,这里的人太淳朴了,而我们来自太不淳朴的地方。”朋友点点头:“虽然还有很多景点没看,但我觉得已经不虚此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文中我们因为哪些事情总是“连声道谢”,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2) 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就划线字进行赏析。

①终于喊得有一位胖胖的农妇愿意为我们做饭了,她才带着一脸如释重负的表情,笑着说:“去吧去吧,她会为你们做饭吃。”

②我和朋友都愣住了,朋友说:“你收多少我们给多少。”……我见台阶上有新鲜的竹笋,便试探着说:“能切几片竹笋放里面吧?”她说:“好。”

(3) 朋友点点头:“虽然还有很多景点没看,但我觉得已经不虚此行了——。”请补完后面的内容,给文章一个点明主旨的结尾。

(4) 文章的题目是《风景中的风景》,有人认为本文也可《最次的风景》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契合,请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