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杭州亚运会相关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资料一】

对于一个把美食奉为时尚的国族而言,饕餮是最古老的文化象征,也是中国神系里最惊世骇俗的妖兽。饕餮的尊容,应该算是比较凶恶的。《神异经》形容它身体像牛,长着人的面孔,眼睛却藏在胳肢窝里,酷爱肉食,热衷于偷袭老弱病残或落单的旅行者。上古神话有所谓“四凶”,为首的就是饕餮。

唐宋时代,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在大幅提升,而莱肴、香料及其烹饪方法,也进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食物的丰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它终结了古老的饥饿模式,解放了人的饕餮本性,让一种曾经被视为罪恶的贪吃习性,变成了可以被容忍和鼓励的嗜好。于是,关于饕餮凶残本性的记录,被时间逐渐淡化,而饕餮就在“超级吃货”的名义下,重新回归了日常的市井生活,以一种充满喜剧色彩的方式,成为人们用来互相打趣的佐料,并最终被中国人奉为食神。

(《饕餮是如何从妖兽变为神灵的?》)

【资料二】

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纹普遍流行,可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神灵崇拜是很发达的。后来又传入了中原地区,并演变成三代青铜器上装饰的饕餮纹。从兽面纹到饕餮纹,真切反映了早期中国的原始思维特点,也说明早期中国的神灵崇拜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些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中国的神灵是以艺术想象出来的兽面和饕餮为中心,将老虎、鳄鱼、蟒蛇、鸟、牛、鹿等各种动物的典型特征综合起来,赋予了它们超乎自然的神力。比如在良渚时期,兽面神灵主要是综合了鹰鸟的羽毛及鳄鱼的獠牙和足爪,到夏商时期又加入老虎的獠牙和大眼睛、蟒蛇的身躯,以及牛和鹿的弯角等,从而艺术性地创造出有名的“饕餮”大神。饕餮神灵应该就是夏商时期人们信奉的“最高神”,甲骨文中把这个大神叫作“夔”。

(《神灵考古与早期中国》)

【资料三】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氏族部落的吞并,战争越来越频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掉甚或吃掉非氏族、部落的敌人,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的常礼。因之,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神话失传,意已难解。但吃人这一基本含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像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好些饕餮纹饰也是如此。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美的历程》)

【资料四】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是一组名为“江南忆”的机器人,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三个吉祥物分别取名“琮琮”、“莲莲”、“宸宸”,而三个吉祥物各有代表,各有寓意。“琮琮”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琮,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古代一种用以祭地的祥瑞玉器,呈四角或八角的方柱形,中有圆孔。具有精美绝伦纹饰的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1) 整理资料时,小明做了下面几条笔记。其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 饕餮从远古妖兽变为神灵,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关的。 B. 饕餮纹是从兽面纹发展而来,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 C. 饕餮纹形象中的拙朴美,体现了人类早期艺术的稚嫩。 D. “琮琮”的形象,是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2)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其线条严整,粗细均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成熟汉字。请结合材料四相关论述,推想出“琮”字的甲骨文字形。()

              

A           B           C            D

(3) 小明惊喜的发现,在第五套人民币 20元币的正面,使用的竟是“饕餮纹”(如下图),请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谈谈这样设计的两点原因。

(4) “琮琮”、“莲莲”、“宸宸”一经发布,就引起亚洲广泛关注。请简要比较下面两人的评价角度。

侯赛因(亚奥理事会总干事):吉祥物形象活泼可爱,易受关注与传播;运动动作演绎生动精彩;延展应用方面有巨大空间,相信能受到亚洲和全球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

艾哈迈德(亚奥理事会主席):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将中国文化、杭州特色、亚运会和亚洲的精神融为一体,通俗易懂的智能化意蕴在历届吉祥物中独树一帜,弘扬了我们时代的力量。

(5) 根据亚运会官方延期公告,请你以东道主“琮琮”的身份写一封公开信,说明情况、解释原因、展望未来。

新闻如下:

亚奥理事会执委会在于各方协商后,今日研究决定,原定于今年9月10日至25日举行的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延期举办,赛事名称和标识保持不变。新的举办日期将由亚奥理事会、中国奥委会、杭州亚组委协商一致后对外公布。

要求:符合人物身份,主要信息准确、全面,表述清楚,用语得体,只写正文,120字左右。

【考点】
创新题型; 图表信息; 文化特色; 材料探究; 见解表述; 应用文; 语言得体; 语言连贯; 语言简明;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几十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常见。2月21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攀升到25.6℃。石家庄27.3℃,郑州

28.3℃,西安26.5℃,合肥28.7℃……在强大暖气团和睛空辐射影响下,2月19日至21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迅速升高,全国超过25%的市(县)日最高气温突破2月历史最高值,相当于常年5月的气温水平。

一个多月前又是另一个极端。1月6日至8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遭遇强寒潮影响,在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5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达到或突破建站以来最低纪录。1月7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最低气温达-19.6℃,创1966年2月之后最冷气温纪

(节选自3月2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碳中和是指是指国家、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节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所能做的是植树造林;二是碳抵消,通过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减少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另一个行业的排放量,抵消量的计算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吨数。一旦彻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能进入净零碳社会。

(节选自2021年1月1日《参考消息》)

(1) 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今年2月下旬,天气先是异乎寻常的热,然而1月份的时候全国大多地方还经历了极冷的天气。 B. 2021年1月7日,北京南郊观象台监测到最低气温达-19.6℃,创历史新低。 C. 碳中和理念是近年来世界上提出的关于节能减排的最新理念,经过努力,在未来的40年里,我们将实现碳中和。 D. 人类通过不断地努力,二氧化碳的含量会越来越少,当彻底消灭二氧化碳的时候,就是我们进入零碳社会的时候。
(2) 文章的开头列举一些极端的天气,有什么作用?
(3) 材料二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读书》)

(材料二)

    现在的书真叫多,读书的可选择范围非常之大,倒容易弄得读书人手足无措,不知该读什么,该取怎么个读法了。面对这一形势,我现在多取“猫式读法”。我家养了三只大猫,注意观察,发现它们进食有几个特点,都足资我读书时借鉴。一是它们进食前先要以目巡查左右,并对食盆中的食物以鼻检验,绝不轻易下嘴,这启发我选一本陌生的书来读时要十分慎重,不能因此白白耗费宝贵的时间,更不能误食腐物影响心灵健康;二是它们吃东西时不仅细嚼慢咽,还往往摆头晃脑,能十分精确地将鱼肉中的小刺剔除,这启发我读书要善于汲取精华、唾其糟粕;三是它们一般都不贪食,胃口大开,却能适可而止,我们常用“猫食儿”形容量虽小而已他足,由此启发我:面对的书越繁杂,越不能贪多求广,还是要先确定好一个时期的读书目的,依次列出必读、可读、可读可不读(即机动安排,时间有富裕则读,无富裕则放弃)的书名,订出相应的计划,配置好时间份额,一周或半月检查一下自己的执行情况。“猫式读法”实践下来,尤有读书乐、乐融融的效益,故不揣冒昧,写出以供读友们参考。

(节选自刘心武《狼·蟒·牛·猫——读书的四种方式》)

(材料三)

(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1) 材料一中说“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能否用《孙权劝学》中吕蒙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为什么?
(2) 依据材料三,说说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有什么特点?
(3) 初二同学时间紧、课业重。请你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向同学提出三条阅读建议。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班级打算召开“动起来,让生命更精彩”主题班会,研究小组收集并整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长期久坐不动,不仅影响体能,还容易导致作息紊乱,引发负面情绪。对于学生群体来说,疫情防控期间居家生活学习,活动空间受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增多,加之对疫情的担心,容易出现肥胖、免疫力下降、视力不良及心理问题等。

初中生的久坐行为已经成为在校学生身体健康不可忽视的课题。班级研究小组对此专门做了调查统计。

假期里你平均每天锻炼时间大约为多久?

你为什么基本不锻炼?

你为什么坚持锻炼?

1小时左右:17%

太麻烦:21%

父母要求,不得不练:21%

20分钟左右:35%

作业多,没时间:30%

强身健体,喜欢运动:36%

基本不锻炼:48%

刷手机都来不及:42%

体育中考,不得不练:43%

【材料二】

《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青少年部分)》

儿童与青少年(5-17岁)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身体活动的收益体现于以下健康结果:改善身体健康(心肺和肌肉健康)、心血管代谢健康(血压、血脂异常、葡萄糖和胰岛素抵抗) 、骨骼健康、认知结果(学业成绩、执行功能)、心理健康(抑郁症状减少)以及肥胖症减轻。

一星期每天至少60分钟

中等强度到剧烈强度活动

大多数此类身体活动应为有氧活动

每星期至少3天

剧烈强度有氧活动

那些增强肌肉和骨骼的活动都应包括在内

限制

久坐不动的时间 ,

尤其是娱乐性的屏幕前时间

青少年较多久坐行为与以下不良健康结果有关:更加肥胖;心脏代谢健康、健康状况、行为品行/亲社会行为较差;以及睡眠时间减少。

(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11月25日发布)

【材料三】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转变为自身物质,同时将自身原有组成转变为废物排出到环境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如果身体新陈代谢比较快,生长发育也就比较旺盛,人的热量也消耗的比较快,就可以避免脂肪储存在身体之内,避免肥胖。促进新陈代谢对我们的身体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运动、蒸桑拿、多喝水等可以加快新陈代谢,给机体带来很多好处,比如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更有光泽等,有利于身体健康。

【注】MET为身体活动强度代谢当量的基本测量单位,1MET为安静坐位休息时的能量消耗率。中等强度的能量消耗率一般在3-6MET.

【材料四】

运动时,控制好强度很重要,过低则锻炼效果不够,过高则易造成身体损伤。那么,如何确定运动强度呢?目前比较常用的简易算法是: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心率=最大心率×60% 到80%。而每个人的最大心率一般用“220-年龄”这一公式来推算。

例如,一个30岁的人,首先用220减去他的实际年龄30岁,得到数字190,再分别乘以60%和80%,就能得到一个范围值:下限为114次、上限为152次。如果这个人在锻炼过程中,心率保持在114-152次/分钟之间的话,那么他所进行的就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

(1) 根据小组展示的材料,班级同学展开讨论,以下讨论结果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级问卷显示,假期里近一半的同学不运动,不锻炼的原因就在于喜欢长时间刷手机,而锻炼都是因为体育中考的压力。 B. 从《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青少年部分)》可知,为了保持健康,全家人每天都要进行不少于60分钟的剧烈强度活动。 C. 当我们进行跳舞、跳绳、爬楼梯、攀爬、骑自行车、打乒乓球、踢足球等活动时,基本处于中等强度的能量消耗率之中。 D. 运动时,控制好强度很重要。根据公式计算,一个15岁的初中生,他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心率应该为123次/分钟。
(2) 研究小组成员要做一个以“动起来,让生命更精彩”为主题的演讲,演讲的主体部分将分为三个要点,请根据以上材料,将主体部分要呈现的内容整合归类,理出三个要点。

(3) 小组发表观点展示材料时,想加入上述材料中的图片和表格,请分析这样做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