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返回出卷网首页
1. 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是“碳转化”,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即一定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分子和氢分子按照个数比
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某种有机清洁燃料,该化学反应
置换反应。(填“是”或“不是”)
【考点】
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答案】
您现在
未登录
,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填空题
普通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在盐酸中加入过量的某种金属粉末,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所示,图中圆圈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阴阳离子数量关系与图示比例相同)。
(1)
该金属粉末可能是____。
A.
Cu
B.
Mg
C.
Al
D.
Na
(2)
写出该金属粉末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填空题
普通
2. 19世纪末,科学界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电流不能通过蒸馏水,也不能通过固体盐块,但把盐块放进蒸馏水中溶解成盐水时,电流却一下子畅通起来。盐水为什么能导电?阿伦尼乌斯认为盐溶于水,就产生了带电的离子,这些离子移动就能导电。但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如果水中有氯离子,为什么盐水是无毒的?钠遇水就会剧烈反应,如果水中有钠离子,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
(1)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知道离子是原子得失
形成的,盐水能导电是因为盐水中存在钠离子和氯离子。
(2)
当时科学家有“划线部分”的想法,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改变,会导致它的
性质也改变”。
填空题
普通
3. 小金为验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分别将铁、氢氧化钠、氧化铜和氯化钡等固体药品加入到四支盛有稀酸的试管中。如图所示为加入某种固体药品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的示意图(不考虑离子的大小关系),则加入的固体药品可能是
(填写序号)。
A.铁 B.氢氧化钠 C.氧化铜 D.氯化钡
填空题
普通
1. C
20
、C
60
、C
70
都是富勒烯,是近年来最重要的碳纳米材料。下列有关这三种富勒烯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由碳原子构成
B.
充分燃烧都能产生CO
2
C.
它们的碳原子结构不同
D.
都是碳的新型化合物
单选题
普通
2. 每年的秋冬季流感高发,随着流感感染人数增多,抗流感药物的销量也持续增长,尤其是一种名为“玛巴洛沙韦”(分子式:C
2
7
H
2
3
F
2
N
3
O
7
S)的药品,受到大家追捧。玛巴洛沙韦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起到治疗的目的,全病程只需用药一次。下列有关玛巴洛沙韦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无机化合物
B.
硫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C.
由碳、氢、氧、氮、硫、氟六种原子构成
D.
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7:23:7
单选题
普通
3. 据报道,科学家已在实验室利用催化剂,实现常温常压下将甲酸分解制出氢气。其变化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B.
甲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克
C.
丙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2:1
D.
由乙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单质
单选题
普通
1. 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小科据此制作了反应微观示意模型图和液体燃料分子的模型说明书如下。
(1)
下列模型中,属于化合物模型的是 ( )
A.
B.
C.
D.
(2)
分析二氧化碳在新型催化剂作用下转化成液体燃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
B.
反应的生成物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C.
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生成物中有可用化学式C
2
H
2
O
2
表示的物质
(3)
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原子间的质量关系,小科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1/6为标准,用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该“标准”的比值作为“相对原子质量”。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4
B.
8
C.
16
D.
32
单选题
普通
2. 将宏观与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
如图为硫元素的某种微粒,写出该微粒的符号
。
(2)
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A.
B.
C.
D.
① 从微观角度看,A图表示3
(填化学式),B中每个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
② 从宏观角度看,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填空题
普通
3. 模型可以反映客观现象,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1)
如图1,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则图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填“A”“B”“C”或“D”);
(2)
某矿石样品中可能含有碳酸钙、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等化合物,经测定,各元素质量分数的模型如图2中甲图。由此可推测,该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化合物是
; (写化学式)
(3)
乙图是小明同学模仿甲图构建的尿素 [CO(NH
2
)
2
]中各元素质量分数的模型,则图中的D 表示的是
元素。
解答题
困难
1. “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火箭助推器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
不正确
的是( )
A.
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
从微观构成看: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
C.
从符号表征看: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N
2
O
4
D.
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物中含有单质与化合物两类物质
单选题
普通
2. 据报道,科学家已在实验室利用催化剂,实现常温常压下将甲酸分解制出氢气。其变化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组成
B.
甲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克
C.
丙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2 : 1
D.
由乙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单质
单选题
普通
3.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由AB
2
型分子构成的物质,但分子中A原子和B原子的空间位置不同,其模型如右图所示。根据此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
B.
两种物质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相同
C.
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D.
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
单选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