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三峡》一文,回答问题。

三 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 ,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沿阻绝              溯:逆流而上 B. 则素绿潭            湍:急流 C. 多趣味              良:甚,很 D. 林寒涧              肃:严肃,严厉
(2) 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略无阙处 B. 至于夏水襄陵 C. 清荣峻茂 D. 空谷传响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 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C. 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D. 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陈涉世家》的节选文字,回答1-3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 , 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街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故言欲亡     数:屡次、多次      B. 尉果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C. 为坛而         盟:盟誓        D. 将军身坚执锐     被:被子
(2) 下面的句子中倒装句的一项是  (    )

A. 吴广素爱人   B. 祭以尉首  C. 陈守令皆不在   D. 杀之以应陈涉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 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氏族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 C.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 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全石以为底,近岸,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1)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尤清:凉 B. 石底以出卷:弯曲 C. 潭中鱼百许头可:可以 D. 乃记之而。去:离开
(2)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布石上 B. 西南而望 C. 折蛇行,明灭可见 D. 其岸势犬牙差互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 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 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