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类文本阅读,回答问题。

父亲归来那一天

①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一样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许多用于观测星系的望远镜是他设计的。运往各地的组装好的望远镜,天文台安装完毕,还需要父亲前往调试。而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出差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和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②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时正值临潼的石榴丰收,他带回了6个硕大的石榴。 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未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小贩教他的方法,在石榴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籽紧紧抱团,晶莹别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那时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看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

③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归来时,他居然带了一个大纸箱。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的是新疆的棉花,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父亲说,他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便向棉农换了几枝棉

花。棉农困惑地问他:“做一副棉手套,或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不够,要不要多送你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我要让孩子们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那天,这些干燥的棉枝被父亲插入空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饰品。父亲让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棉花,摸摸里面的棉籽儿。他说:“在新疆,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棉花,质量很好,做一床棉胎,用20年都不会扁塌。”

④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去调试望远镜,我正冲刺高考。母亲觉得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再出长差。但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架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把它装成了,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

他必须去。40天后,父亲回来时竟带着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人生 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 令人疑惑的是,白玫瑰花的上面,还放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也是洁白的。父亲说:“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夜间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就枯萎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8朵,想让我们尝尝昙花汤的味道。他将昙花的花荨轻轻去掉,把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待将莲子等配料熬够40分钟后,在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汤中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香气。

⑤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喜悦的,不仅是望远镜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可喜的高考成绩。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那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⑥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根的世界。他曾经说,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粒多么幸福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出个人的狭窄视野,用别致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1) 父亲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家人带来生活的“浪漫”。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浪漫”的事

品临潼硕大石榴

“浪漫”的内涵

(2) 里面的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修辞角度)
(3) 父亲让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棉花,摸摸里面的棉籽儿。(描写手法)
(4) 有人认为第⑤段可以删去,有人觉得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 请阅读链接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⑥段中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

链接材料:你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王朔《致女儿书》

【考点】
文章过渡及其作用; 文章段落及层次; 文章脉络;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动作描写; 拟人; 排比;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枪打落尾鸟》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枪打落尾鸟

    ①或许是囿于中庸之道几千年来的思想束缚,许多国人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名高于世,众必毁之,认为出檐的椽子先烂掉,认为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为人处事只要随大流,中规中矩,亦步亦趋,就能安身立命,明哲保身;而如果喜欢挑头或表现突出的话,就会遭人忌恨,受到攻击,落得个枪打出头鸟的下场。

    ②然而,在当下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如果你选择做落尾鸟,结局又会怎样呢?

    ③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时代在发展,鸟儿也要进化。当枪声响起的时候,只要鸟儿飞得够快,就不会被猎人打死,还能吃到新鲜的食物。而那些落尾的鸟最有可能被猎枪击中,从而惨遭淘汰。

    ④ ①回想一下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的一百多年屈辱,②回想一下因业务不精而下岗的工人,③回想一下世界经济大潮中因工艺落后而破产的企业,④我们不得不承认,落后就要出局,落后就要挨打。⑤不仅鸟儿如此,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⑤有能力却不敢出头、不愿出头的人,最后往往会退化成没有能力出头的人;而这种人,面临的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⑥许多千里马一直都在埋怨没有伯乐赏识,但如果你不出头,即便你真的是匹千里马,也只能穷其一生去拉盐车,这样一来,伯乐又怎能发现你?

    ⑦所以,如果你不想成为被枪打的落尾鸟,就要勇于出头或者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出头鸟也有被打的可能,但这种可能仅仅说明你还不够成熟。如果你想更成熟,尽管成为出头鸟吧,因为只有经过枪打你才会更加优秀,更加全面!

    ⑧人生就是赛场,当枪声响起的时候,你做好振翅高飞的准备了吗?

(1) 本文中的“出头鸟”和“落尾鸟”各比喻什么?
(2) 第④段的5句话句序不合理,下面重新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⑤④②③① B. ⑤②③①④ C. ②③①⑤④
(3) 第⑦段划线词语“成熟”的含义是什么?
(4) 读完本文后,有同学说:“我既不想出头,也不想落尾,我觉得位于中游最理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多彩陶碗

(新加坡)尤今

    ①莫斯塔尔有个古色古香的老桥区,区内有奈街,五光十色,风情万种。

    ②这天,明艳的阳光泼洒在身上,像金色的香槟酒。我和女儿,怀着满满的欢喜,慢慢逛,细细看。丝绸、铜雕、银器、木雕,都是精品。逛着逛着,女儿突然驻足,炯炯的目光里,有一见钟情的狂热。

    ③那家店铺,琳琅满目地摆着多彩陶碗。

    ④每一只碗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像是一幅幅圆圆地卷放着的抽象画,五彩斑斓。

    ⑤我在碗里听到了音乐,我在碗里看到了故事;我和女儿,一起落入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神秘王国里。

    ⑥女儿痴痴地看,然后,说:“我要买。”那语调,有着不容反对的坚毅,有着不容劝说的固执。

    ⑦旅居伦敦的她,喜欢烹饪,常常在周末邀约好友到家里共进晚餐。她认为使用这种充满于艺术美的大碗小碗盛放食物,食物也会溢满梦幻的味道。

    ⑧店主是个好脾气的中年女子,她把多彩陶碗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地上,让我们挑选。我们母女轻声细气地讨论着,生怕嗓音一大,会把那些精致的陶碗震裂。每一只碗都掇富魅力地展现着自己的风格,或冷隽或柔婉,或朴拙或雅丽,或端庄或奔放;每一只沉默的碗,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把这样的碗带回家,满屋喧喧嚣嚣的,都是听之不尽的故事。环肥燕瘦,各有千秋。此刻,取舍竞是如此困难。我们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终于选定了。

    ⑨大碗、中碗、小碗,各挑了八个。

    ⑩沉甸甸的多彩陶碗,非常坠手。我提醒女儿:“这些碗,不能托运啊,只能手提。”她露出了“赴汤蹈火也心甘”的表情,说道:“没问题,我别的东西不买,就买这个。”又问:“妈妈,您为什么不买呀?”我微笑不语。旅行经年,我早已过了看见奇珍异物就买的人生阶段了。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看过了,便算是拥有了。

    ⑪女儿将多彩陶碗一层一层地用报纸包了,千山万水一路上呵护备至地提着返回伦敦,那种如履薄冰的小心,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好似手里提着的是一个初生的巨型婴儿。

    ⑫返回伦敦不久,女儿便呼朋唤友前来用餐。事后,在电话中告诉我,多彩陶碗把一桌朋友的眸子都照得晶晶发亮,大家击节叹赏。

    ⑬女儿很起劲地侍弄着她的多彩陶碗,每逢周末,便烹煮各式各样的菜肴与碗进行搭配。她意兴勃勃地说,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唯有煮出与它们情投意合的食物,才能衬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女儿发现,多彩陶碗用以盛放白白的大米饭或者是清澈的汤水,最能凸显它的美丽;如果放的是汁液浓稠的肉类,会玷污它的色彩,会糟蹋它的图案。

    ⑭我心想:嘿,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原该是配角的碗碟,现在,不但喧宾夺主地成了饭桌上的焦点,而且,还主宰碗里乾坤哪!

    ⑮过了一段日子,女儿竟然绝口不提多彩陶碗了。

    ⑯问起时,她意兴阑珊地说:“在碗柜里搬出搬进,很麻烦;再说,沉甸甸的,清洗也不容易呀!”

    ⑰多彩陶碗完完全全地失宠了。

    ⑱对于处在见了“宝贝”就心喜必买阶段的旅者来说,这是必经的道路,也是必缴的学费。

    ⑲在我家里,被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的东西,数不胜数。而这些“昔日的宝贝”,都是我千辛万苦地抱着,提着,跋山涉水地捎回来的!

(本文有改动)

(1) 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女儿对陶碗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A.→B.小心挑选,反复取舍→C.→D.起劲地侍弄→E.

(2) 指出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她意兴勃勃地说,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唯有煮出与它们情投意合的食物,才能衬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

②在我家里,被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的东西,数不胜数。

(3) 第⑧段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陶碗?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4) 如何理解第⑥段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做一粒“读书种子”》,完成各题。

做一粒“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后世的“读书种子”也屡见不鲜。明代方孝孺、清代叶德辉都被称为“读书种子”,明成祖要杀方,姚广孝谏曰不可;叶德辉是劣绅,革命党要杀他,章太炎说杀不得。可见“读书种子”之可贵。

    ②自古以来,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水平,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甲)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③植物的种子是有形的,而“读书种子”之“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仅仅是指“能读书做学问的人”,而且指喜爱读书的精神之承接,并可影响传递于后人,使读书之风绵延不绝,福荫子孙后代。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好的范例。(乙)毛泽东日理万机,还不忘关心部属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他曾要求为将者要把《红楼梦》至少读五遍;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也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也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墨西哥的总统推荐他的国民读一读世界名著《唐·吉诃德》,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心态,好的感情,好的识见,好的行为……由此,我们看到了一种胸怀,一种远见,一种更为透彻的对读书种子内涵的把握。因为只有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读书,才能为培育更多的读书种子辟一方沃土。

    ④“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表现为极大的力量。因此,读书种子还应包括更本质、更深刻的含义,即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如“种子”那样,与生活和实践的“泥土”结合,方能产生巨大的“裂变”。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红树林成功。(丙)“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⑤“读书种子”一词在当今算得上是流行语,不少人都以能做一粒“读书种子”为人生追求。而在当今多变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要想做一粒“读书种子”,静心读一点书,研究一点学问,实属不易。不过,愈难,则愈要去做。因为这是对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一种对生存状态的选择。

(取材于向贤彪《一起做“读书种子”》)

(1) 下列对“读书种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读书种子”是指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 B. “读书种子”要知行合一,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C. “读书种子”就是指极爱读书之精神。 D. 做一粒“读书种子”,就是做一个爱读书且将喜爱读书精神进行传承的人。
(2) 下面一段关于欧阳修的记述,放在文中(甲)(乙)(丙)处的哪一处更合适?说明理由。

    文忠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爱读书,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