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07秒,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576秒后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成功实现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工作生活6个月,开展系列空间科学实验、技术实验。

虽然航天那些事儿对普通人来说高深莫测,但中国航天领域一些重要科技成果或任务的命名,却形神兼备、通俗易懂。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式浪漫都被航天人融进了下面这些大国重器之中。

中国航天领域重要科技成果或任务

命名

文化根源

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

“嫦娥一号”

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神话。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

《墨经》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了科学解释。

中国载人空间站

“天宫”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国自主建造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

北斗七星是古人用来判断季节、方向的重要参照。

中国第一辆火星车

“祝融”

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

“广寒宫”、“鹊桥”、“玉兔号”、“天问”、“悟空”……

材料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2022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的建设,采用了最新的二氧化碳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种制冷技术,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超过120万棵所带来的碳排放减少量;这种制冷方式,可将水面温差控制在0.5℃内,更有利于运动员滑出好成绩。同时,制冰产生的余热还能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每年可节电200万度。

材料三:

改革开放前的广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树木被大量砍伐,鸟儿快没了栖息之地。这些年,从吃饱饭到求发展,广元人准确把握国家乡村振兴的富民政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成效显著。

如今的广元,致力于生态农业发展,建立了米仓山茶叶、苍溪猕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等多个农业示范基地、生态观光园,一筐筐鲜美的特色瓜果,从青山绿水间送往城市的大街小巷。昭化古城、剑门蜀道、农俗民风展示馆、文化名人纪念馆等旅游资源,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客人来广元游玩。一大批有知识的年轻人追赶科技新潮,通过网络直播,让刚上市的农产品卖得红红火火,老百姓的收入逐年增长。在广元,“早晨听着鸟儿啼呜醒来,夜晚伴着蟋蝉叫声入眠”的绿色生态环境巳初步构建,果真是芳草地,长溪边,鱼腾鸟飞,美好山水看不倦。这一切无不彰显了广元的变化与发展。

(1) 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或任务,都是用中国古代神话来命名的。 B. 材料二习总书记实现“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充分展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C. 材料三在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下,广元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D. 中国科技飞速发展,为航天研究、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文化传承等方面提供了可靠保障。
(2)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二氧化碳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优点。
(3)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习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针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意见与建议(至少两条)。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其塔尖倒塌,建筑损毁严重。经过500多名消防员的扑救,16日凌晨火势得到控制。巴黎消防队负责人表示,这座建筑主体结构幸存,但三分之二的屋顶被毁。

    法国消防队表示,巴黎圣母院大火可能与一项花费680万美元的翻新改造项目有“潜在联系”,且巴黎检察官办公室排除了人为纵火及恐袭可能性,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之中。

材料二:

    巴黎圣母院大火发生后,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这(巴黎圣母院)是我们的共有历史,现在她正在燃烧。但我仍想谈论希望。这座大教堂代表的是超过八百年的历史,我们亲手为她奠基,在随后的数个世纪里,又不断将她扩大修缮。我们将一起重建巴黎圣母院。”

    俄罗斯东正教会首席古迹保护负责人、宗主教文化理事会成员大司祭列昂尼德·加里宁认为,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将至少需要10—12年。

    他表示:“从火灾的规模来看,损失十分巨大。不仅要恢复大教堂的外部环境,还要检查结构要素。这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首先是在评估方面,然后是恢复方面。考虑到这是在法国发生的,一切都将一丝不苟地完成。我认为大教堂将在10—12年内修复,不会再少。”

材料三:

    在这场大火之前,巴黎圣母院已经显露出破旧与颓丧,内部设施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建筑要求。滴水嘴兽残破不堪,掉落的栏杆柱被塑料管和木板替代,小尖塔要靠梁支撑,并用绑带做了固定。教堂发言人安德烈·菲诺曾在2017年时表示,圣母院尚未面临坍塌的危险,但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急需一次全面的修缮。

    法国政府从2017年开始计划修缮巴黎圣母院,但是政府无力承担修缮费用,寻求社会捐款。他们需要寄望于法国人对建筑寄托的爱国情怀。巴黎圣母院公共关系处负责人表示,若要保证两年的全面维修,至少需要1亿欧元。

材料四:

    在巴黎圣母院火灾之前,巴西国家博物馆去年9月也遭遇大火,馆内藏有大约2000万件巴西和其他国家历史文物,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品。大火之后,九成藏品遭焚毁。这座立世200年的宝库令人惋惜。

    像巴黎圣母院、巴西国家博物馆这样的百年古建筑,部分结构设计都采用木结构,而且易燃品较多,管理机制相对落后,容易引发火灾。同时,这些文化遗产的防火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配备先进的消防设备可能会对包括墙体和屋顶在内的古建筑结构造成破坏。而且,由于古建筑大多存有文物,因此会避免安装自动消防喷淋系统,防止意外情况的喷水对文物造成损坏。此外,古建筑需要长期修缮和维护,在此过程中可以排除相关隐患,然而修缮费用往往数额巨大,部分国家政府财政压力较大,无力支付,导致建筑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

    加拿大保存技术研究院表示,古建筑和古老的文化遗产需要各国投入更多精力去维护,建筑内必须安装高灵敏度的火灾报警系统,可以第一时间知晓火情。关于防火设施的配备,消防喷淋系统可能损坏文物是很多部门担心的,不过与其冒着发生火灾的危险,潮湿对文物的破坏相对而言小得多。在设施安装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巧妙的位置,避开对文物的破坏。

(1) 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分析引起火灾并很快蔓延的原因。
(3) 你认为巴黎圣母院有必要重建吗?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理由。
(4) 结合材料中的有关信息,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提两条建议。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2020 年 7 月 23 日 12 时 41 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 2167 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火星探测之旅。

“天问一号”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探测器,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它的名字来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该诗通篇是屈原关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探索精神。

“天问一号”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总重量 5 吨左右。“天问一号”环绕器的主要探测任务是:进入环火轨道后,先开展约三个月的对地观测,特别是对预选着陆区进行详细勘测。之后携带火星车的着陆器将与环绕器分离,利用降落伞和反推火箭在火星表面着陆,巡视器将对火星开展为期 90 个火星日的巡视探测任务。“祝融号”火星车要完成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从而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

(选编自百度网)

材料二:中国国家航天局深空探测总体部部长耿言曾介绍,人类的探火史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见下表)。人类迈出探索脚步的国家只有美国、前苏联、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和印度。迄今,在 44 次探索任务中,只有 20 余次完全或者部分实现了目标,能够着陆火星并成功开展探测任务的仅为个位数。其中,美国的四次探索任务分别创造了人类第

       一次成功接近火星、绕飞火星轨道、着陆火星、开展火星地面探测的历史。中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一次性完成了“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的深空探索的国家。

(选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阶段

时间

方式与任务

第一阶段

1960~1970年

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

第二阶段

1970~1990年

开展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

第三阶段

1990年代至今

开展着陆巡视探测,寻找火星水存在的证据和生命迹象。

材料三:2021 年 5 月 15 日 7 时 18 分,我国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为此致贺电。他在贺电中说,“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

       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选编自教育部网站)

(1) 下列对“天问一号”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问一号”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它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B. “天问一号”探测器用屈原的《天问》命名,是因为《天问》表达了诗人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中国的火星探测就需要这种精神。 C. “天问一号”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它们的功能各异,其中“环绕器”的主要任务是对预选着陆区进行详细勘测和为期 90 天的火星巡视探测。 D. 火星距离地球很远,因此“天问一号”发射后,经过 9 个多月的飞行,才成功着陆于火星预选着陆区。
(2) 下列对材料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类的火星探测史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探测任务各有侧重,经历的时间也不相同。 B.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类开展火星探测一般分为“飞跃探测、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并举以及着陆巡视探测”三种方式。 C. 自人类开展火星探索以来,在 44 次探索任务中约占一半的次数完全或部分地实现了目标,这说明火星探测难度大、成功率不高。 D. 美国成功进行了四次火星探索,创造了人类探火史上四个第一;而中国一次就实现了“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说明中国火星探测水平远高于美国。
(3)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说,“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请结合材料,说说“里程碑意义”具体表现在哪里?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古典诗词重拾文化自信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央视记者在采访时,一位观众的回答很精彩:“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可能有诗心相伴,都可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准确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斗志松懈低头认输,但文化经典却能让我们心生敬畏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貌是民族精神的典范。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中国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⑥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⑦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⑨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古典诗词能唤起国人对优秀传统的回望,古典诗词更能坚定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借“古典诗词能帮助国人重拾文化自信”这一观点,呼吁社会要延续诗词的创作之风。 B. 为了论证观点,作者从诗性心灵和诗意的审美两个角度论证古典诗词对个人成长、民族发展的意义。 C. 第⑧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强调了古典诗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D. 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古典诗词的佳句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2)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读古典诗词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无用的”,请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驳斥这一观点。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