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双减”政策针对以往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现象,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材料二】“双减”政策出台后,受访家长的态度调查图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材料三】“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评价能力等,从而真正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服务和发展引领。“双减”政策出台,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在校学习效率,丰富阅读和文体活动内容;减少校外培训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子交流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 , 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B. 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比反对的要多。 C. 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D. 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与反对的一样多。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加点的词“减轻”和“加重”为反义词,“书面”和“全面”为同义词。 B. 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成分用符号标示:这ll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 C. 材料一主要运用列数字、作诠释、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D. 材料三中加点的词“在校”可以去掉,因为去掉后,原句意思没有变化。
(3) “双减”背景下,中学生如何促进自身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做法。
【考点】
图表信息; 材料探究; 见解表述;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答案在风中飘

【虚假消息】

【网民声音】

@土豆泥的故事2046;村上一直关注着这个事情的动态。

@焦仲卿:得不到的水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情无恐。

@张_XiAozhao;诺贝尔都不要,造诣要上天了。

@海特维拉X:村上哭晕在厕所。

@maslkwong边伦:真的要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satow;可能是电话没有按时实名注册。

@各大句话:迪伦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尽快与我联系领取百万美元奖金!

只需缴纳五万元人民币手续费即可!请把手续费打到我农行卡,卡号6228****

【学者反思】

    首先,迪伦是一个以反叛和行为难以预测著称的艺术家,我头脑里已经有了这个先入之见,他的拒奖理由与我头脑里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我就“自然而然”地把这当作他拒奖的真实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一种“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确认偏误又称肯证偏见或验证偏见,是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的一种,指的是,当我们主观上已经有某种看法或观点时,我们往往领向于寻我或直接接受那些能够支持原有看法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橡翻原有看法的证据。这种偏误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上能觉察自己的偏误,不等于他在其他事情上也能觉察自己的偏误。

    其次,我也没有给这条消息太多的停留时间。我们只是对特别注意或在意的信息才会产生认真的怀疑,有了怀疑也才会去进一步核实,我们对每天接收到的许许多多信息会作一个快速的评估,一般会只关注自己认为是重要的信息。对信息的重视是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必要条件,只有重视了才会细加思考。我对这条假消息觉得奇怪,但并没有将此转变为认真的怀疑,因此也就没有想到要核实它的真低。

【凤凰评论】

    人们热传这些炮制出来的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许多人缺乏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或者没有养成核实、验证的习惯。这一方面与教育缺失有关——我们的教育往往不会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事实上,只要动一下鼠标,搜索一下相关信息,摆明了骗人的洋葱新闻就不会被那么多单纯的人“信以为真”了。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有些人在刷存在感与点击率。在我看来,这部分人在接受和传播这些洋葱新闻时,未必真“信”,他们可能无所谓真相如何,而更在乎在信息俗播链条中的“不可缺位”。因此,对于“拒奖”信息的传播者来说,他们完会可以不在乎信息的真伪、质量,他们只在乎新的噱头在热情的过程中,自己是否缺位,是否抢占了先机,从这个角度看,“谣传”也好,“传讹”也罢,参与传播者基于传播竞争的优势而先转发了再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材料摘编自相关网站)

(1) 下列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A. 偏误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上能觉察自己的偏误,他在其他事情上也能觉察自己的偏误。 B. 我们对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会作一个快速的评估,只会关注自己认为是重要的信息。 C. 人们热传假新闻,与我们的教育不会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有关。 D. 确认偏误是指当我们主观上已经有某种看法时,往往会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原有看法的证据,倾向于寻找或直接接受那些能够支持原有看法的信息。
(2) “他们只在乎新的赚头在热传的过程中,自己是否缺位,是否抢占了先机。”你赞成【凤凰评论】中这样的判断吗?结合【网民声音】,说说你的看法。
(3) 人们为什么会轻信施勃·追伦拒奖的消息?结合【学者反思】环【凤凰评论】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经典“青春化”,靠谱吗?

2016年末,一本号称“青春版”《红楼梦》的新书高调上架,随即引发热议。而“出版史上最优质版本”的宣传语也引起各界激烈辩论。

正方同济大学张瑞鸿

先别着急“什么鬼”,且问名著分层普及是不是好事?传统经典成为流行是不是好事?是!就对了!这个时代,阅读新产品层出不穷,任何改良都是对经典的挑战。但只要得当就能杀出重围成为新的经典,毕竟大众≠精英阶层,你我皆凡人,也无需为文学代言。至少青春版《红楼梦》把更多的人领进了经典文学的世界。形式只是形式而已,若能成为阅读的契机,也算好事一桩,不是吗?

反方澎湃新闻莫默

说实话,从《牡丹亭》到《凤求凰》再到《红楼梦》,经典“青春版”都有股鹤发童颜奇装异服的古怪气质,形式本身就很反正统了,出奇的同时还要出色,简直难上加难。现在让我们看看它到底有多“新”:粉色封面、便携皮套、小开本、好妹妹乐队演唱主题曲以及“你会愿意随时一起拍照”……超级心疼文案君的内秀,真想替他说出口:“拿这本书装酷就对了!”营销本无罪,但触碰经典须谨慎啊!

正方新世相公众号张伟

这么多年来繁复的学术研究、解读.让《红楼梦》越来越像一个“古董”了,凝重得让人看着就害怕,不敢轻易阅读。那么多代人的青春都有红楼梦,但《红楼梦》却不再陪伴人们的青春了,这太可惜。对经典始终心存敬畏,而“青春”是奇以尝试的方式,《红楼梦》可以成为现代城市里的流行品。

反方《解放日报》施晨露

经典作品何须放低姿态.靠青春粉嫩的脸皮去迎合不读书的那些人呢?这个所谓青春版,难道只是改一种装帧方式+迎合年轻人携带、拍照、晒图习惯+高于常规的天价就可以了?对于经典作品来说,读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红楼梦》的博大之处,恰恰在于它是写给时间的,它甘于等待并召唤那些选择去读它的人,“流行”本身并非《红楼梦》的使命。

中立文化研究员郭万超

经典《红楼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青春版也有存在的意义。有些人一辈子不会读《红楼梦》,说不定这个版本能让他们接触到一些。当然,这种书籍属于快消品,仅仅适用于这个时期,并不能代替经典版本。

(选自《格言》2017年第7期,有删改)

(1) 从材料看,青春版《红楼梦》的“青春”体现在哪里?
(2) 在辩论中,双方常常会产生激烈的思想交锋。阅读材料,在横线处填上各自的观点。

正方:张瑞鸿:形式只是形式而已,若能把更多的人领进经典文学的世界,也是好事。

反方:莫默:①

正方:张伟:②

反方:施晨露:《红楼梦》等待并召唤那些选择去读它的人,“流行”本身并非它的使命。

(3) 某班就“青春版《红楼梦》靠谱吗”的话题举行了一场辩论会。有意思的是,正反双方都用同一句话作为辩论素材。请选择你赞同的一方,对这句话加以阐释,以支撑自己的观点。

正方:青春版《红楼梦》靠谱。

反方:青春版《红楼梦》不靠谱。

素材:世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作家刘瑜)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三星堆上新了,看专家拆“盲盒”

(新闻背景:古蜀文明的宝库)

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龙泉山脉西麓的广汉市,曾有一景点名叫三星伴月堆。后来,考古发掘确证“三星伴月”所说的3个相连的土堆,就是三星堆古城的城墙。

这个古蜀文明的宝库,最早被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广汉真武村月亮湾一户村民在自家院前无意间发现了一大堆玉石,“广汉玉器”名噪一时。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1700余件。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贴黄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文物之精美、风格之诡谲,超出了人们当时的认知范围。

从此,三星堆名扬天下,更是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那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甚至让人将三星堆与外星人联想在一起。

(新闻现场:发掘新现场的宝物)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举行,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就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1、2号坑旁,目前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500余件重要文物。

三星堆遗址的8个“祭祀坑”,都是长方形,基本朝向都是东北到西南,但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不同“祭祀坑”中的文物各有侧重。5号坑小的金器和牙雕——或者说是骨雕多一些,面积只有3平方米左右,是最小的一个,却是出土金器最多的一个坑。考古队员正在做清理,还能看到很多碎的金。4号坑多象牙,发现了丝,还有玉琮。3号坑出土了大量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大口尊、青铜罍、顶尊跪坐人头像、青铜面具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说,3号坑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无论从种类、造型都要比中原青铜器丰富,甚至超越了一二号坑的青铜器,尤其它们奇特的造型,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准。

目前,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发掘工作还没有抵达大量器物堆积的器物层。8号坑内也发现了黑色灰烬,夹杂有烧土、象牙残片,象牙残片呈铜绿色,猜测坑内应还埋有铜器。

目前,三星堆已发掘面积不到遗址总面积的千分之二,虽然三星堆古城墙、祭祀区已确认,但目前的重大发现仍属冰山一角。大型王陵、作坊区在哪里……三星堆考古潜力巨大,未来的考古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多惊喜令人期待。

(选自《钱江晚报》2021年03月25日,有删节)

(新闻超链接:发掘新科技新理念)

材料一:发现罕见古丝绸制品残留物、尝试提取检测有机微痕信息、探寻千年前祭祀的秘密……正在进行中的三星堆重大新发现考古发掘吸引了国内顶尖团队和专家力量,运用最新现代科技,进一步解开三星堆谜团。

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和玻璃“发掘舱”层层保护,穿着防护服的考古学家正通过特制的升降设备仔细清理文物。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总领队唐飞告诉记者,在这样的“发掘舱”里开展发掘工作,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生物和信息。

“发掘舱”旁还设有多个实验室,出土文物可在第一时间进行保护和研究,使得信息提取更加科学、完善。在发掘大棚里,土体保护同步开展。

在这些实验室中,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激光粒度仪、人体骨骼测量仪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显微观察、光谱技术、纳米CT、酶联免疫法等技术正在运用。“4号坑的黑色灰烬中提取到了肉眼不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说明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唐飞说。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采用酶联免疫法从灰烬中检测出的丝绸蛋白质,是三星堆首次发现古丝绸残留物。

土壤也可能暗藏线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谢振斌说,考古学家们还期待是否能利用这些技术从土壤里提取检测到淀粉、酯、脂肪等有机微痕信息,这样或许能证明当年的祭品包括谷物、酒、动物骨肉等。

此次发掘还对考古工作中的文物数据、影像数据、3D扫描数据、高光谱数据、环境监控数据等进行系统记录和科学管理,实现了野外考古现场信息记录、管理、共享,后期信息解读、回溯、查询一体化。

材料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此次三星堆重大新发现考古发掘前所未有地采用了多学科发掘保护理念和方式。

本次科学发掘和研究构建起了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体质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学、冶金学、地质学、材料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四川、浙江等地的34家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

(选自新华社成都4月11日电,有删节)

(考古传奇的阅读提取:三星堆与盗墓文学)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堪称《盗墓笔记》与三星堆的神奇契合。一号神树分为九个树枝,每一个枝头都有一只太阳神鸟;而《盗墓笔记·秦岭神树》里虚构了位于秦岭山腹中的青铜柱,像是一棵直径十米的地底神树,贯穿山体,其上又有许多不规则棍状凸起。作者南派三叔考察了众多古文物,虚构了青铜面具、蛇眉铜鱼、六角铃铛等神奇物件,与考古工作的发掘成果契合,也让读者对《盗墓笔记》与三星堆产生了丰富联想。南派三叔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坦言,现实远比小说精彩。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仍在进行中,从目前出土的丝绸遗迹、青铜器、黄金面具和城墙结构来看,古蜀文明已经浮现在大众眼前。让大众生发联想的,不仅有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的盗墓小说,也有古代丝路(《丝绸之路》)、敦煌文化(《我心归处是敦煌》)、故宫文化(《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著述。在好莱坞《夺宝奇兵》《木乃伊》《达·芬奇密码》等作品背后,隐藏着东西方大众对于古文明的探究之心。破解先民留下的文化遗秘,需要考古者的研究,也需要南派三叔式的想象力。

(1) 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2021年3月三星堆发掘的“祭祀坑”有重大发现,出土文物创历史新高。 B. 备受关注的金面具残片(见下图)最有可能出现在5号坑,因为这里是出土金器最多的一个坑。 C. 利用新科技从发掘的祭祀坑中的土壤提取到有机微痕信息,证明当年的祭祀用品中已包括谷物、酒、动物骨肉等。 D. 考古队员在4号坑的黑色灰烬中用显微镜发现丝绸制品的残留物,由此推断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 记者从考古现场发来了两张图片,同学们看完后对考古现场的布置(图一)和考古人员的奇特装备(图二)产生了好奇。请你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对这两幅图中布置、装备的特点以及用意进行解说。

             

图一:考古现场的布置                     图二:考古人员在现场作业

(3) 三星堆上新,引起了班里考古迷的热议,请你根据材料内容以及自己的推想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越

小柯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