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物候的南北差异

竺可桢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

③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

④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领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⑤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5月。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

⑥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公里,即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而且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至28天。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

⑦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珠;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1) 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2) 文章第一段说:“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请结合第④段分析其“质的不同”的具体表现。
(3) 大量引用古诗文是本文主要说明方法之一,请分析作者用意所在。
(4) 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
【考点】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语言分析; 事理性说明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引材料;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之一,其数量惊人,由于电脑键盘不可能为每一个汉字造一个按键,因此,需要替汉字编码,通过敲击多个按键来输入一个汉字。最早的汉字输入法,一般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拼音输入法。但是,早期的拼音输入法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单字重码率非常高,常常要翻很多页才能找到所需的汉字,输入效率低下。1983年,王永民推出了划时代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该输入法只使用英文字母键中的25个参与编码,极大地解决了输入速度慢这一顽症;一旦背熟了“字根表”,就可以实现“育打”。尽管五笔字型输入法有诸多好处,但“难学”这个致命弱点让其难以高度普及。反倒是拼音输入法,因为操作最为简单,始终没有被抛弃。

     21世纪初期,拼音输入法有了长足的改进,特别是2005年以后,以搜狗为代表的新一代拼音输入法异军突起。它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动升级词库等方式,保持词库处于最新状态;嵌入了网络搜索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随着各种个性化皮肤的涌现,其屏幕展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2016年,搜狗CEO王小川提出搜狗拼音输入法将推出智能回复功能。王小川称,未来输入法不只是一个表达工具,它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别人向你提问,输入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搜狗已经逐步上线这样的功能,目前大概有5%—10%的问题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研究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说,中国在打字技术方面正大踏步前进,而西方远远落在后面。马拉尼指出,在电脑健盘上打英文,“是使用键盘的最基本方式”,在键盘上按下“a”键,“a”就会出现在屏幕上,“这不需要使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内存”;但是,在连接到一台中文电脑的键盘上键入“a”,计算机将会“智慧”地推测你可能会打出的汉字,健入一个汉字,本质上是键入一组指令来检索一个特定的汉字。最后,马拉尼赞扬道:“使用键盘上26个英文字母按键,敲击出数万个繁复美丽的汉字,几代华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摘编自武锐《中文输入法,智慧的代码》)

(1) 下列对汉字输入方法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使用键盘上26个英文字母按键,敲击出数万个繁复美丽的汉字,几代华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B. 汉字输入可用拼音输入法,亦可用五笔字型输入法,各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C. 到现在,拼音输入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操作最简单,但单字重码率高,输入效率低;第二个阶段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智能化程度较高;第三个阶段初步具备智能回复功能。 D. 进入21世纪,拼音输入法有了长足的改进。它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动升级词库等方式,保持词库处于最新状态;嵌入了网络搜索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因此,五笔输入法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消失。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汉字数量惊人,而电脑键盘按键数量有限,要输入汉字,就要替汉字编码。 B. 搜狗等新一代拼音输入法使用各种个性化的皮肤,屏幕展现形式更丰富。 C. 五笔字型输入法推出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它只使用25个英文字母键。 D. 王小川称,未来输入法能理解你的想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别人的提问。
(3) 根据原文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拼音基于大数据、用户习惯、人工智能等技术改进拼音输入法,拼音输入法在输入速度以及精准度方面有了大大的改善,智能拼音一定更受普通大众的欢迎。 B. 本选文重点说明“五笔字型输入法”和“拼音输入法”的区别,让读者对各种输入法的优劣有了清晰的认识,更便于我们选用自己喜欢的输入法。 C. 利用搜狗自动升级词库和记忆功能,拼音输入法可以快速输入所有中国古代诗词。 D. 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的话,肯定了中国在打字技术方面发展迅速,强调了中文输入法的智慧,称赞了几代华人的不懈努力。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天问一号”上的科技新元素

①“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科技新元素的支撑。

太空“千里眼”优势多

②火星和地球间距离漫长,通信存在一定时延,在地球上无法控制着陆过程,必须让着陆巡视器自主完成这段旅程,这对敏感器提出的要求极为苛刻。

③相控阵敏感器是位置和速度测量的重要仪器。在着陆阶段,为航天器持续提供高精度测量数据,成功助力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火星表面。它安装在火星着陆巡视器进入舱着陆平台下方,作用范围达数十千米,可谓火星探测器的太空“千里眼”。

④相控阵敏感器的雷达天线由多个辐射单元组成,就像生物学中蜻蜓的复眼,具有波束扫描快、指向灵活、目标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此外,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任意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从而快速修正航天器的姿态测量误差,确保着陆巡视器方向控制准确无误。

⑤这是国内首次将相控阵体制雷达应用于地外天体着陆测量。

小型“传动器”作用大

⑥火星探测任务的重头戏就是在火星表面巡视,这个过程必须万无一失。但火星表面地形复杂,火星车如何准确传递运动指令,进而灵活行走、爬坡下坎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从原材料、热处理、机械加工、精密测试与试验等基础方面入手,通过不断探索和开拓创新,一路闯过了多道难关,成功研制出火星车移动分系统核心传动部件—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确保了火星车在转向、过坡中更自主灵活。

⑦据介绍,在火星车左右两侧悬架上,分别装备了2种结构精密的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该装置体形小、重量轻,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使火星车6个行走车轮独立实现抬升和降落,实现车体姿态和高低调节,以适应火星表面地形,保证爬坡下坎行动自如。如果将火星车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就是驾驭这架“马车”的“车夫”。

“超薄外套”脱颖而出

⑧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使周围温度超过1000℃,而在火星巡视阶段,着陆器将要面对﹣130℃的工作环境,这种极热极寒考验超出了世界上常规隔热保温材料——气凝胶的耐温极限范围。更难的是,为给火星车减负,需要气凝胶具有超低密度,这对材料设计和制备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⑨为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正常工作,火星车采用了一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纳米气凝胶是由纳米尺度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密度可做得比空气还低,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也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这使它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且凭借其超轻特性,能极大地减轻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⑩当然,以上三种只是“天问一号”上众多科技新元素的一小部分,我们期待着“天问一号”上更多的科技新元素被解锁。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 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天问一号”运用到的一小部分科技新元素。 B.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天问一号”的科技新元素:着陆巡视器、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纳米气凝胶。 C. 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等。 D. 文章④⑤段中两个画线的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 B. 驾驶火星车的“车夫”—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能够根据火星表面的地形更自主灵活地开展巡视活动。 C. 纳米气凝胶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的原因是它的密度可做得比空气还低。 D. 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具有结构精密、体型小、重量轻、密度低、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等特点。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述科技新元素在“天问一号”探测火星过程中分别所起到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非文学性文本阅读

谁会被印在钞票上

罗振宇

    每个国家发行的货币上面的图案都蕴含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能够登上国家货币的人物,体现的是这个国家的个性和价值观。例如中国纸币上的毛泽东,德国纸币上的歌德,法国纸币上的圣埃克絮佩里等等。

    美元:富兰克林

    作为美国的“国父”之一,美国人对富兰克林极为推崇。美元的百元大钞上,印的就是他。不是总统,却获得如此殊荣,富兰克林受推崇的程度可见一斑。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曾说:“在我一生中,佩服的人只有3位,第一位是富兰克林,第二位也是富兰克林,第三位还是富兰克林。”

    缔造美国,是富兰克林最大的贡献之一。他的贡献有多大?举个例子:他是美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也是唯一一位在《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美法同盟条约》和1783年的《巴黎条约》这4个美国建国时期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上都签字的政治家。

    富兰克林还是个发明家,他最伟大的发明就是避雷针。至于他是否曾在雷雨天放风筝做实验,还有待考证。除了避雷针,他还发明了新式火炉、电轮、双焦距眼镜、自动烤肉机、玻璃乐器、高架取书器、新式路灯等,有些发明甚至到现在还在使用。

    富兰克林是近乎“全能”式的人物。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发明家、印刷商,还是外交家、作家、慈善家、思想家……在涉足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富兰克林一生谦卑,在由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上,他没有提及任何成就和名头,只写着“本杰明·富兰克林,印刷工”。

    英镑:牛顿

    牛顿出现在1英镑的纸币上。牛顿到底有多牛?牛顿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待遇的科学家。他死后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也是英国国王加冕的地方。几乎所有的皇家学会会员,都参加了他的葬礼。

    牛顿能上纸币,绝对是名正言顺。他虽然以科学家闻名,但其实他和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牛顿晚年在英国皇家铸币厂工作时,发明了硬币防伪技术——边缘花纹,有效打击了假币。拿出今天的硬币看一下,依然保留着这项技术。

    事实上,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向牛顿致敬。你踩刹车时,是在向牛顿第一定律致敬;开车加速时,是在向牛顿第二定律致敬;发射火箭时,是在向牛顿第三定律致敬;连扔东西,都要向万有引力定律致敬。

    关于牛顿,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苹果落地”。其实,这个故事只是道听途说,而“传谣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伏尔泰。伏尔泰是牛顿的铁杆粉丝,喜欢四处搜罗牛顿的逸闻趣事,他从牛顿同父异母的妹妹那儿听到了这个传闻,就把它写在书里,误导了我们很多年。

(有删改)

(1) 本文主要介绍内容是(   ) A. 印在钞票上的图案 B. 美元上的富兰克林 C. 英镑上的牛顿 D. 国家货币上的人物
(2)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每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都可以在发行的货币中体现。 B. 富兰克林是美国宪法的起草者之一,也是美国建国时期最重要文件的起草者之一。 C. 富兰克林是个“全能”式的人物,所以被称为美国的“国父”。 D. 牛顿发明的硬币防伪技术—边缘花纹,至今还在使用。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先总说国家货币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特点,再以美元上的富兰克林和英镑上的牛顿来具体说明。 B. 在介绍富兰克林时,主要介绍了他作为政治家、发明家的成就,他谦卑、恭谨的美德赢得了美国人对他的尊重和推崇。 C. 牛顿发明的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每时每刻都与我们生活相关,所以他死后享受了国葬。 D. 文章语言平顺质朴,简明扼要,理据充分,让人对印在钞票上的人物所具备的特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