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 ,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 ,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各持一把茅,以火攻,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持(jǐ):牵制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                    ②小信未

③乃各持一把茅                ④以火攻,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 尔 势 成 通 率 军 同时 俱 攻

(4) 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5) 甲、乙两文主要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考点】
补全文言文的原文;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列各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 忠君报国的思想 B. 勇于牺牲的决心 C. 急切取胜的心理 D. 卓越的指挥才能
(2)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 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 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 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3) 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 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 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 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4) 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表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巯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下列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组句子是(    )

①秦王不悦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唐雎有胆有识,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B. 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方法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C. 秦王的欺骗没有得逞,于是企图以“天子之怒”来恫吓唐雎。 D. 面对秦王的恫吓,唐雎起初有些惊慌,但最终还是驳斥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利益。
(3) 下列对选文的写作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B. 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C. 情节构成紧张曲折,波澜起伏。 D. 人物对话简洁整齐,绘声绘色。
(4) 下列篇目与选文反映的社会背景相同的一项是(    )

A. 《伤仲永》 B. 《木兰诗》 C.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出师表》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的文字,后面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表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巯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下列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组句子是()
①秦王不悦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唐雎有胆有识,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B. 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方法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C. 秦王的欺骗没有得逞,于是企图以“天子之怒”来恫吓唐雎。 D. 面对秦王的恫吓,唐雎起初有些惊慌,但最终还是驳斥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利益。
(3) 下列对选文的写作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B. 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C. 情节构成紧张曲折,波澜起伏。 D. 人物对话简洁整齐,绘声绘色。
(4) 下列篇目与选文反映的社会背景相同的一项是()

A. 《伤仲永》 B. 《木兰诗》 C.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出师表》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