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半个父亲在疼

葛亚夫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标识度和分辨率,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佛光普照,哪怕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是他。

③小时,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以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说我两句。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但双腿没能跟上,被铁钩钩到,划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

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是泪,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⑪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龀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选自2021年第24期《读者》)

(1) 结合选文内容,梳理“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按提示完成。

(2) 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3)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在选文中找出与第⑧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这样照应有什么好处。
(5)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考点】
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变色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嗽着,动了动眉毛。“不错……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不能放过不管。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等到罚了款,他,这个混 蛋,才会明白把狗和别的畜生放出来有什么下场!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你去调查清楚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这多半是条疯狗。……我问你们:这是谁家的狗?”
  “这条狗象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
  “日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 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身子矮小,可是你,要知道,长得这么高大! 你这个手指头多半是让小钉子扎破了,后来却异想天开,要人家赔你钱了。你这种人啊……谁都知道是个什么路数!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

(1) 对奥楚蔑洛夫脱大衣这一细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鄙心理。 B.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以脱大衣作掩护,掩盖自己惴惴不安的恐惧心理。 C.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这件事的时候恰逢当时天气变化无常。 D.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出尔反尔,强作镇定的尴尬窘态。
(2) 写警官由骂狗到骂人,表现了他的(     )。

A. 执法严明,断案入神 B. 见风使舵,趋炎附势 C. 粗鲁无知,不知所措 D. 严于执法,不徇私情
(3) 对文中描写人物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凸显人物性格。 B. 在运用语言描写的同时,选段还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 C. 选段中奥楚蔑洛夫对待赫留金被狗咬事件前后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小说的喜剧效果。 D. 选段还巧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4) 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典型的社会意义是(     )。

A. 揭露走狗奴才的丑恶灵魂。 B. 抨击腐败无能的沙皇统治。 C. 说明变色龙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变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特征。 D. 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影射沙皇专制的虚伪和专横。
(5) 契诃夫以“变色龙”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是什么( )。

A. 说警官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一会脱下大衣,一会又穿上大衣。 B. 讽刺沙皇制度下,统治阶级的走狗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狡诈多变的性格。 C. 讽刺奥楚蔑洛夫一会儿怕狗的主人,一会儿又不怕狗的主人的多变性格。 D. 说明当时的社会制度迫使人们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态度。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1943年,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之后,委托钱学森同马利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的军事课题。

    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认为,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是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950年8月,钱学森买好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9月中旬,他辞去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准备启运回国。

    那时,中美在朝鲜战场正处于交战的敌对状态。钱学森的回国决心触怒了美国当局。1950年9月9日,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送到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关押了十五天。十五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三十磅。

    加州理工学院的许多师生和当时远在欧洲的冯·卡门等教授闻讯后,立即向美国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又募集了一万五千美元保释金,才将钱学森从特米那岛的拘留所营救出来。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要求他每月到移民局报到一次,并且不准离开他所在的洛杉矶。联邦调查局的特务一直监视他,时常闯入他的研究室和住宅捣乱。他的信件和电话也都受到了检查。

    为了减少朋友们的麻烦,整整五年的时间内,钱学森基本上处在与世隔绝的境地。但是,这种变相软禁的生活,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的夫人蒋英回忆说:“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动身回国。”

    为了回国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那时候,她的七岁儿子和五岁女儿也都知道,离美国远远的地方——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

    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

    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批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在铁的事实面前,美方代表无言以对。不久,美有关方面匆忙通知钱学森可以离美回国。

    1955年9月17日,经过了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钱学森、蒋英和她的两个孩子,终于乘坐轮船胜利地驶向东方的祖国。

(节选自《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有改动)

(1) 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钱学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父”。 B. 本文以时间为序,简要介绍了钱学森一生辉煌的学术成就。 C. 钱学森很注意家庭教育,两个孩子从小就热爱祖国的亲人。 D. 钱学森一家终于顺利回国,与祖国的独立和强大是分不开的。
(3) 文章有对钱学森的正面描述,也有侧面描写。请从文中分别找出正面描述和侧面描写的例子,说说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容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讲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地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索着,教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续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抱掉丁香树。

⑪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⑫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⑬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1) 文章题目中“丁香树开花”有哪些含义?
(2) 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男孩的情绪。
(3) 纵观全文,父亲用哪些方式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4) 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5) 结合全文,解释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像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