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回答下面小题。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朱万曙

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那么,如何才能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③首先,要知晓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例如,许多人从课本和老师那里知道了安徽省全椒县有个创作了《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却不知道全椒县还有个薛时雨,薛时雨的作品因为没有进入课本和课堂而不为人知,薛时雨既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诗人,写了不少诗词,有《藤花馆诗删》留存于世,类似薛时雨这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留存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盘点。事实上,还有很多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④其次,要挖掘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

⑤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2008年,云南发现了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它在情节上与汉语唱本有一定区别,对于研究彝族伦理具有一定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

⑥最后,要研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断性发展,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下面两则材料,哪则更适合用作第④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①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

②史铁生从困境中找出生命的精彩,他用手中的笔,写出智慧的文字,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4) 三年的语文学习生活,让我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请依照示例举出一个能体现文化自信的例子。

示例:学习杜甫的《望岳》,我不仅跟随诗人领略了泰山的雄伟阔大,还感悟到了唐诗中传递出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考点】
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 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 中心论点; 论据;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低调之美

    ①《菜根谭》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由此可知,“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它演绎出深厚的境界、风范、哲学、修养。

②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有淡然的君子之风。竹外桃花三两枝,低调的人虽寥寥,却构成了世界生动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③低调是平和恬淡,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骄不狂。这样的人,逆境时能忍耐,顺境时知收敛,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宽以待人,藏愚守拙,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远离了是非漩涡。

④先贤有言: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恰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夸耀掩饰的,皆因底气不足,怕被别人小看了去,给自己出了丑。

    ⑤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但我们这边不是。”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我发现真有人会说……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

    ⑥适当放低自己,少些自满,多几分低调,这不仅是一种清净内敛的处事风格,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老子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矜持内敛,谦和有礼,淡泊从容,自然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⑦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低调者无需吹嘘,并不是没有吹嘘的资本,而是有了这个资本,却更懂得拥有一颗平常的心。有内涵、有修养、有自信的人,从不在乎自己低一点而被人瞧不起。

    ⑧著名学者季羡林,当有人给他各种桂冠之时,他却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他说:去掉了“辉煌光环”,就“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

    ⑨低调,不是退缩,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1) 选文①段有何作用?
(2) 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什么是低调?结合选文说说怎样才能做到低调?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文学为“中国梦”助力

    ①曾几时,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吹暖了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而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春风吹拂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腑。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更加心潮澎湃。毫无疑问,文学应当为我们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讴歌与助力。

    ②文学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与经济、科技、民主、法治等一样,很直接。文学能够繁荣文化,它的健康发展,必将不断丰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人学文化等。文学能够提升国民的素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文学能够激发国民干工作、干事业的热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学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学作品更多地表现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体现中华儿女建设祖国的伟大创造,以文学的力量为13亿人民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③因此,文学需要不断创新艺术形式,提高审美评判价值。无论是表现社会和国家的题材,还是反映个体情感和生活的题材,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只要能给读者以共鸣、激励向上,就是发挥了作品的应有能量。文学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社会影响力。只有全方位、综合性地运用文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发挥应有的功效。

    ④文学还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发挥独特社会功能。主流意识并不是一种脱离群众、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与时俱进、与国家和人民同进步的价值观念。实现“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所在、意志所向,对于文学来说,就需要作家的创造有主流意识,反映人民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进行伟大创造的精神。文学有其独特社会功能,一部好的书能够影响一代人,而一部坏的或不健康的作品,也能抵消许多正能量。因此,凡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中国作家,都应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惜我们的真情与真力。

    ⑤文学也需要发扬新学风、新精神,提升作家自身素养。时下,相当多的作品浅薄、粗俗、水分多,这与作家自身的能力、知识和素质不够有直接关系。文学创作不是一般性的简单劳动,而是一种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精神行为,作家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水平和对社会的感悟能力。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作家们需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大的清理和更新,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土壤中挖掘和吸取营养,认认真真写作,而非随心所欲地码字。文学要出精品,出人民满意的作品,就需要作家动真情出真力,方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围绕论点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
(2) 阅读选文第②段,简要分析文学能助力“中国梦”的原因。
(3) 结合第②段画线句,请从习近平所说“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古诗词对你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朵花

闫晗

    ①近两年,博物学突然火起来,连带着各色识图软件,不知道花的名字不要紧,手机拍下一张照片,上传至软件,立即就会出现其学名。发在朋友圈的风景图,也立即有善于做功课的人搜出图中花花草草的名字:紫花地丁、二月兰、紫叶李……哪怕相像的樱花、桃花、杏花、梨花、李花、梅花,都会有技术替你分辨。  

    ②时代在进步,技术带来诸多便利,知识的门槛降低了,无须查阅资料,只需要动动手指头便能轻易得到答案。可怎样才算真的认识一朵花呢?

    ③在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教授和他的艺术家妻子漫步在一条乡间小道上,当教授看见一朵不知名的可爱的花时,就问他的妻子这朵可爱的花的名称是什么。谁知他的话刚一出口,就遭到妻子的一顿斥责:‘知道这朵花的名称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你一旦知道了它的名字之后,你就会心满意足,失去好奇心,再也不会去欣赏这朵花了。’”

    ④知道名字就“心满意足”,浅尝辄止已经够用,这很节约时间,很“现代”。现在是个流行二手“知识胶囊”的时代,有人替你读书,替你思考,把简单粗暴的结果告诉你。读了某篇书评,你就以为了解了整本书;听了几分钟电影解析,就有了与人聊天的谈资;别人的观点很新奇,你就被投喂得心满意足。可是,你真的跟它们建立连接,拥有它们了吗?那些电影被剥离了配乐、光影的魔术,只留下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那些名著的细节、人物对白你看不到,只有别人的印象和评价,而缺乏自己感性的、直观的经验。

    ⑤人和植物一样,你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就算了解他了吗?哪怕是生活在周围的熟人,有些也不过是点头之交。他们的个性、喜好、热气腾腾的生活或是光鲜和苟且,我们都一无所知,有的只是相遇时无关紧要的一句寒暄。  

    ⑥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同理,没有打过交道的人,算不得了解。那些写植物写得好的文章,大都掺杂着人生体验和领悟,作者与那些花草有一些私人的故事,关于童年、故乡、城市、风土人情,甚至友情和爱情。这样才算认识和了解它们,跟它们拥有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关系。写美食的文章也一样,通过一种食物,我们想看到的往往是爱、温暖、慰藉和自己的人生。  

    ⑦大数据带给我们很多信息,众多人的爱好、品位在商家那里有了判断,你被大多数人代表和选择了。小学生都可以用大数据分析苏轼了,看上去很新潮。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感受,个人的记忆博物馆是无法被平均、被量化的。就像你与那些植物的关联,你与身边一个又一个人交换过的能量、拥有的故事、经历过的陪伴一样,有无限的细节和微妙的感受,藏在某个地方。可能表达不出来,但是你知道,它们真实存在着,而且无比重要。

(1) 请结合文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本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 对第六段中“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大数据时代你自身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