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公多谈吏事

张芸叟①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更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②。今先生多教人更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③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④。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⑤,不可胜数。且夷陵荒远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迨”⑥令三十余年,出入中外⑦。忝尘三事⑧,以此自将⑨。今日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以我自观,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面。”是时,老苏父子间亦在焉,尝闻此语。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⑾,或问之,则答曰:“我于欧阳公处学来。(选自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改动)

[注释]①张芸叟官至吏部侍郎,是欧阳修的晚辈。②“莫不”句没有不把道德文章作为最想听的。③吾子:对别人的一“种尊称。④及物:造福社会。⑤枉直乖错:冤屈错误⑥迨(dài)至,到。⑦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⑧忝(tiǎn)尘三事:很惭愧位列三公。⑨以此自将:拿这句誓言自勉。⑩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亮,通“谅”,确实。报,回应,应合。⑾任:担任,胜任。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不免有

所未也( )

闻此语(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者见先生          汝心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B. 遣日              策之不其道(《马说》> C. 欧阳公处学来      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D. 或问 , 则答曰         不效,则治臣罪(《出师表》)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

(4) 下列属于“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中“一言”所指代的一项是(    ) A. 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B. 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C. 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D.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5) 作者在文末写“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有什么用意?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常用文言虚词; 文言文翻译;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公①无事,带一书一役,挨村讲乡约,参以时事,民皆乐听,浅直易从,无窒碍②难行者。遇孝慈节义之人,立即表扬,且为之咨嗟叹赏曰:“我所不及。”凡获小偷到案,则曰:“汝亦有人心者也,何至为此?”偷曰:“小人为贫所迫耳。”公曰:“是不难。为利之最厚者,莫如纺织,且人人能为之。”随命仆市棉花斤余,使偷在堂右,教以纺花之法。曰:“能,即释汝;不能,即惰也,罪加倍。”偷愿速释,无不留心学习,数日间,即能为矣。公曰: “此赀③本不过数百钱耳,今数日内,循环例换,已赢余若干,除汝饭食外,尚剩有数百钱,汝回去执业。倘再犯,不恕汝也。”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在堂上纺花一月。三犯,则曰:“是不能改矣。”使二役挟之急行千步,以热醋灌之,一碗饮至半,使一人突拍其背,则嗽终身不愈,不能作贼矣,仍纺花以没世④。 

【注释】①公:陆稼书:清朝康熙年间曾任嘉定]灵寿两县知县。②窒碍:阻碍。③赀:通“资”。④没(mò)世:死。


(1) 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1)以陛下平明之理:     (2)随命仆棉花斤余: 

(3)有犯,则杖而后教之: (4)不能改矣: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句句子的意思。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 

(3)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陆知县改造小偷的方法有哪些独到之处。

(4)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无论为君还是为官都应做到 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甲】文还委婉批评后主有“ ”(用文中一词)的行为错误。

文言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 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②锸

(1) 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知徐州

(2) 下面句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竹柏影也 B.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 吾在 , 水决不能败城 D.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 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 , 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衣食所安,弗敢也               专:独占。 B. 小信未孚,神弗也               福:保佑。 C. 小大之 , 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 D. 望其旗 , 故逐之                 靡:倒下。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 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

(4) 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