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深巷里的老墙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一出门,迎面就是一指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微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 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蚰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 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蛾毛,总能6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léi) ”,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 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李传鹏输入

⑥有这样一堵老墙,原来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

⑦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⑧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 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薄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回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借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9月4日第8版,有删改)

(1) 根据文章③④两个自然段,简要概括岁月之笔是怎样“作画”的。
(2)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3) 作者在第⑧自然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跳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结合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考点】
文章结尾及其作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拟人; 设问; 引用;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

    ①每天早上,我都在鸟鸣中醒来。

    ②那是麻雀儿,几年前就在我家屋顶安营扎寨了。当初它们选择在这儿安居,是因为小院里种了一棵枇杷树。树长得很快,六七年光景已是枝繁叶茂,像一个大大的鸟巢。不知何时,雀儿们由原先的几只变成了一群,它们似乎很喜欢在树上玩耍嬉戏,啁啾声中,果实满树,暖意融融,这是它们的乐园,也是我的。

    ③我们进进出出,或坐在树下,它们却不害怕,顶多偏头看两眼。也有胆大的,飞到摇椅上,边轻晃,边侧着耳朵听我们聊天儿,听不懂,便觉无趣,嗖地一下飞上树了。某日,我坐在树下看书,忽然听到头上叽叽有声。抬头看,一只小雀儿站在低枝上,正认真地往下看。我不由得笑了,索性闭上眼,听小雀儿继续“读书”,暖暖的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枇杷果上,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欢叫的声音里都是果香味儿!

    ④后来,有人说枇杷树不宜种在院内,阴气太重。父亲便买了砍刀,第一刀下去,雀儿们惊吓得一哄而散。他愣怔了好一会儿,叹口气,只砍掉不少枝条。树瘦了一大圈儿,雀儿们仍旧在上面飞来跑去,只是看见我们,眼神有些怯生生的。

    ⑤枇杷树最终被砍掉了,请人砍的,沉沉的夜幕中,那人一刀一刀斜劈下去,树重重地仆倒在地时,我想起了屋顶的雀儿们,它们一定听到了巨响,惊恶地躲在巢里,大气也不敢出!我的心似乎也被狠狠地劈了一刀,生疼!

    ⑥第二天,我早早地听见屋顶上的雀儿们在叽叽喳喳的议论,仿佛在指证犯罪现场。我走出去,小院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圆圈的树桩,瞪着我。我拿来个木桶,罩在树桩上。罩住了一束目光,屋顶上却有许多来目光掉下来,砸在身上,浑身发烫。我不敢抬头看,飞也似的转身回屋,像一个慌乱的逃逸者。

    ⑦树没了,乌儿要飞走了吧!

    ⑧没想到它们居然留下来,仍旧住在屋顶上。邻居们多次建议上去毁了鸟巢,我不答应。它们恋旧窝,也恋旧情,没有迁居别处,是对我的再一次信任,这个世上唯有信任不可辜负。

    ⑨于是,雀儿们住在上面小小的巢里,我住在下面大大的巢里。

    ⑩后来,越来越多的土地上盖起了大厦,到处都是蜂巢般的楼房,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人们都在奋力打拼。越修越高,越换越大,大到各自空间独立,彼此隔离。

    ⑪终于,老屋也变成了高楼,我搬了家。

    ⑫晚上,我睡在宽大的床上,却总是夜不能寐,脑海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琐琐碎碎的事,冷暖,悲喜,得失,纠缠在一起,纷繁杂乱,让人心绪难宁。我们只是把身体关进了巢里,心还在现实生活里浪迹。

    ⑬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最终无家可归。

    ⑭夜深了,不知雀儿们会在哪里筑起新巢?可还是那样头碰头、脚挨脚地挤在一起,尖尖的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入眠?可仍有清冷的月光累了,轻轻地落进巢里,和它们一起安睡?我想躲进一个熟悉的梦里:那里有干净的阳光,饱满的田野,成熟的稻谷,芳香的果实,雀儿的欢唱,我轻轻地靠近树杈上的鸟,温热的阳光钻过树叶的缝隙,偷吻着几枚青色的鸟蛋儿。

    ⑮那个小巢很暖,很暖……

(1) 文末“那个小巢很暖,很暖……”中“暖”有哪些具体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 下面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我走出去,小院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圆圆的树桩,瞪着我。

(3) “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最终无家可归”,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写我的梦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匠心

杨一凡

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移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这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啊!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时光荏苒,岁月静默。小镇一如既往的宁静。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

现在回头看去,我想有些事情早已注定。或许,在木雕师傅收下这个弟子时,命运就开始以无可逆转的姿态走向终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我站住了,犹疑了一瞬间,又迈开了步子。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流光溢彩。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谁料一语成谶。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更胜从前。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蒙眬中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

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说是见到了中原木雕的极品之作,尤其是那条游龙,将中原木雕与现代彩绘艺术融合,更是见所未见。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有删改)

(1) 请概括使木雕师傅“愧怍和念想”的事情。
(2)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

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

(3) “我”是穆爷爷一生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全文饱含“我”对穆爷爷的深情,请结合原文说说“我”对穆爷爷情感深化的过程。
(4) 文章以“穆匠。木匠。匠园。”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5) 有人说:“匠人精神必备的三个要素是‘守,延,离。’”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酱油可乐

①在一次“如何讲好故事”的公益培训课上,我认识了一位从事乡村教育的志愿者,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②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师范快毕业的我到一个公益组织学习,被派到位于成都红花堰的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实习。当时社会舆论正激烈争论着这类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有观点认为该拆,有观点认为应该扶持。在争议声中,学校像风雨中的小船一般,岌岌可危,飘摇不定。

③学校的校长是个悲观的乐天派,他对学校不明朗的前景,充满了焦虑与恐慌。但他心里坚信自己正在干的是好事情,老天定会可怜他,给学校和孩子们一条生路。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一直认真抓紧教学质量的管理,每年都搞统考和“三好”评选。当然,考卷和奖状,都是“山寨”城里学校的。除此之外,他还搞些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包括带孩子们进城学习坐公交车,参观大商场的厕所,去红绿灯口看信号过马路……

④我所讲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四年级的一次社会实践中。事情的缘起,是班上几个同学为城里人做饭烧什么而发生的争论而起的。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女生在闲聊时说起了自己对城里人生活的困惑——楼那么高,柴怎么运上去?她的想法受到另一个来自不那么偏远地区小孩的反驳,那孩子说城里人烧饭哪会用柴?当然是用天然气,一罐一罐往家里送,接上管子一打就燃,又方便又没柴烟。也有孩子反驳他,说天然气是用管子输的!但具体怎么输,他们也说不清楚。

⑤这场争论恰好被路过的校长看到了。一想着城里同龄的孩子们争论的飞船怎么上天电脑芯片怎么植入人体,无人汽车怎么驾驶,内心有泛起阵阵酸楚。他最不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但此刻,他还能找出什么话比这句更准确地形容眼前的场景呢?

⑥于是,就有了那场旨在参观城市电梯公寓的活动。参观的地方,是一所城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电梯公寓,这座城市至少有几百万间这样的房子,其中一套是校长的女儿在城里工作按揭买的,刚装修好不久,正好派上用场。

⑦那天,孩子们对城里人如何煮饭的疑问得到了彻底解答。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的是,在离开公寓时,有个上了岁数的保安小声对我说:“你说这些是民工的孩子?”我点头。老保安小声说:“那你们恐怕要费心好好教教,你看,这么好的可乐,喝都没喝就扔掉了!”

⑧他递给我一瓶可乐,满满的。“你确定是孩子们扔的?”“是的,我看到一个小姑娘躬下身子放到垃圾桶前的,我虽然年纪大,但眼睛还没花!”

⑨我接过可乐瓶,放到包里,准备回去的时候专题对孩子们讲讲关于节约的问题。

⑩回学校,把可乐瓶放在桌上,去洗脸擦汗,回来时,却见邻座的薛老师板着脸看我,他左手拿着水杯,右手拿着那瓶可乐,埋怨说:“以为你进城给我们带了可乐回来,不想却拿瓶酱油水来捉弄我们,你太坏了!”

⑪我拿起那瓶“可乐”一闻,确实是一股酱油味儿。这时,我突然明白它为什么被扔掉了。很显然,难得的一次集体活动,孩子们都自备了饮料和零食,而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因为没要到钱,就用酱油兑了一瓶色泽相似的“可乐”,以掩饰自己的窘迫。这是一个穷人家孩子弱弱的自尊心,在它面前,我又怎么有资格给他们讲什么叫节约呢?

⑫这就是我成为一名乡村教育服务志愿者的原因。虽然这件事过了很久,但每当面对来自贫穷地区的孩子时,我就会想起它。还有那些为城里人煮饭是烧柴还是烧煤而引发的争论,反正,我是无法把它们当笑话来听的。

(《读者》2022.4作者 曾颖)

(1) 请根据文章内容,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我带学生去参观城市电梯公寓;①;我决定回学校给孩子进行节约教育;②;我猜测:③;我因此成为一名乡村教育服务志愿者。

(2) 文章第③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

在争议声中,学校像风雨中的小船一般,岌岌可危,飘摇不定。

(4)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