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事实上,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没有致病性,相反一些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所知的是,噬菌体,或者说能够感染细菌的病毒都是极其重要的。噬菌体是海洋中细菌种群的主要调节者,在地球上其他生态系统中可能也扮演同样的角色。如果病毒突然消失,一些细菌种群数量可能会激增;而其他一些细菌种群则可能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完全停止生长。

这个问题在海洋世界中尤其棘手,因为按照重量计算的话,海洋中90%以上的生物都是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生产的氧气占地球总氧气量的一半——而这一过程是由病毒促成的。

这些病毒每天要杀死大约20%的海洋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通过选择性淘汰微生物,病毒确保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最终将氧气供给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

【材料二】

通常认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它的存在和繁衍都要依赖于宿主,如果没有宿主,病毒也就没了,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存在。病毒想繁殖下一代,途径只有一个:靠细胞。具体手段就是想办法把自身物质植入细胞,让细胞执行自己的指令,指挥各种蛋白质机器,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来复制自己,最后造成细胞凋亡,病毒复制品冲出细胞,播向世界。换句话说,就像计算机病毒程序一样,所有病毒都是靠入侵细胞、复制和传播自己而存在的。

【材料三】

病毒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帮手。海洋聚球藻是一种在海洋中含量非常丰富的细菌,它们包揽了全球约1/4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吸收光能。海洋聚球藻里能吸收光能的就是一种能捕捉光子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基因正来自病毒。这些携带光合作用基因的自由漂浮病毒,将携带光合作用的基因“送”给了海洋聚球藻。据此,后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粗略估算,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是病毒基因开展的。也就是说,你每呼吸十次,就有一口氧气是海洋病毒惠予的。

病毒为什么会带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呢?这是因为它们的宿主——蓝藻。化石证据表明,蓝藻曾生活在28亿年前——它们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地球原始大气的成分,增加了大气中的氧,为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专门攻击蓝藻的这种病毒,在与蓝藻一起演化的漫长历程中,获得了蓝藻光合作用的基因,并利用这个基因更好地存活下来。

【材料四】

一些科学家推测,病毒有朝一日可用于调整碳循环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帮助遏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升温。但自海洋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仍然对其知之甚少。

近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直接将此前科学界发现的海洋病毒种类扩展了超过12倍。多样性病毒的大量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问题。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噬菌体为例,说明一些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 噬菌体病毒如果突然消失,将会使海洋中所有细菌种群失去平衡,停止生长。 C. 能够感染细菌的病毒,每天要杀死约20%的海洋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 D. 噬菌体能够确保海洋中的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
(2) 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话。

(3) 小明读了以上四则材料,很有感触,想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主题演讲。请你帮他提炼一个演讲主题,并说明理由。
【考点】
创新题型;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理解文章思想倾向;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1) “记住回家的路”中“家”指的是:                                  

(2) “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面对“机会”与“压力”,作者主张什么?不主张什么?

(3)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你怎样理解文中的这一句话?

(4) 作者说:“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喊魂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片子咋甚?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爱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同娟子躲在屋后吃冰棒,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赶紧和娟子一起从后院门溜了。

      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

      我很难过。整个下午,我躲在潘河里,玩水、摸鱼……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

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发烧,说胡话。连着几天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

      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

     “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

      娘信以为真,就和“三相公”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

      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

      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伢子也就没命活了。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捡来的野伢子!

      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

      那一夜,娘的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那天,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嘻嘻……

      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喊: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爹那天在潘河下游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

      娘在院中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划划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了!因为娘听“三相公”说,就算不是亲娘,只要娘心在,魂魄都是能喊回来的。

                                                                                                      (选自《大观<东京文学>》201 6年01期,略有删改,作者:徐建英)

(1)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及二丫的心情。

村人告知身世时不信→ →得到娘确认后高兴→大丫取笑时气愤→→娘为“我”喊魂时感动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大丫、二丫的话同中有异,作者这样写有何意味?)

(3) 结合全文,简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4) 文章为何以“喊魂”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新闻阅读, 回答1-4题。

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王鹏程  于军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两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

建议:处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

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2015年3月24日《浙江日报》)

(1) 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引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主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概括了主要内容。 B. “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要珍惜保洁人员的劳动成果。 C. 文中的插图,描绘了行驶中的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酒瓶砸中的场景,意在配合这则新闻,说明酒驾的危害性很大。 D. 记者报道这则新闻,主要是告诉人们:“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不容忽视。
(2) 新闻从“张先生高速公路上驾车被矿泉水瓶砸碎挡风玻璃”写起,有何作用?

(3) 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

(4) 根据这则新闻内容,探究“车窗抛物屡见不鲜”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