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

庄客

王振东

①庄客,旧时茶庄派往外地采购或销售茶叶的人

②那时候,学徒进号,只管吃住,不开工钱。三年期满,给掌柜的进过茶、磕过头,便是号里的伙计了。从伙计升到庄客,没个十年八年,门儿都没有,有的甚至一辈子都当不上。

③赵全却是个例外。

④赵全自幼聪明伶俐,酷爱动脑,对什么事儿都充满好奇,总爱刨根问底,十四五岁时被人保荐到赊店大升玉茶庄当学徒,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分内分外的活儿都抢着干。掌柜常士杰看到眼里,喜在心上,把他当成苗子,重点栽培。

⑤这年,常士杰让赵全随同茶庄的徐庄客到福建崇安收茶叶,让他开开眼界,长长见识。收茶时赵全又动起了脑筋,他见收上来的茶叶都是散装,体积大,易破碎,运输肯定不便。要是解决了这些问题,运输成本将会大大降低。他一边收茶,一边琢磨,还别说,最后真让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第二年,常士杰便按赵全的设想,在崇安开设茶坊,将收上来的茶叶精制加工成茶砖,不但解决了茶叶易碎的问题,体积也大大缩小,运输成本节约了一半以上。

⑥那年,赵全刚满十八岁。

⑦常士杰有一个闺女,叫静秋,年方二八,生得唇如点樱,眉若墨画,目似清泓,肤胜白雪。静秋没事儿爱到茶庄玩,乍一露面儿,在场的伙计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没话找话和她搭山,她却像没听见一样,目光只朝一个人看。赵全是既想看,又不敢看,只怯怯地窥视静秋一眼,见静秋正望着自己,目光柔柔的,似明月的清光洒在清澈的湖面上,他的目光就像一只小鹿,慌忙地逃开了。可静秋的目光却很大胆,在赵全身上抚来抚去,抚得赵全心里像揣了一只兔子,不停地蹦……等静秋离开,赵全会在心里嘲笑自己:胡想什么呢,小伙计一个,静秋能看上你?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一想,赵全心里的兔子便安生了。

⑧常士杰看在眼里,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笑,对着赵全,用下巴朝凳子一截,说了声:“坐吧。”

⑨赵全一激灵,搓着手说:“掌柜的,不敢!”

⑩常士杰哼地笑了声:“这都不敢,怎么当庄客?”

⑪赵全一下子怔住了。

⑫见赵全一时没反应过来,常士杰说:“从今天起,你就是庄客了,今年由你带队去索安收茶。”

⑬赵全这才明白过来,赶紧抱拳推辞:“掌柜的,我年纪尚轻,阅历还浅,带队去收茶叶,恐难胜任!”

⑭“让你当,就说明你能胜任,不要推辞了。”

⑮就这样,赵全只当了三年伙计,就升为大升玉茶庄的庄客。

⑯过罢春节,赵全便带上银票,去了崇安。

⑰谁知这年崇安的茶树遭了灾,茶叶几近绝收。完全靠卖茶叶解决生计的茶农,个个脸色像阴暗的天空,唉声叹气。见此情景,蜂拥而来的各路茶商一个个鞋底抹油,溜之大吉。

⑱出师不利,赵全十分沮丧,也准备打道回府。他默默地收拾行装,脑海里却不时浮现出茶农因为没钱买粮而陷入饥饿的情景。倏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里闪现……他住了下来,挨家挨户走访,摸排茶农的受灾情况,决定禀报常掌柜,对茶农施以援手。但崇安距赊店两千余里,那时的通信手段只是步行和骑马,禀报掌柜并获准许,需花很长时间,茶农们还要继续挨饿。冒着被开除出庄和赔偿损失的风险,赵全当机立断,将携带的银票兑换成银子,分发给茶农,作为预付下年收购茶叶的订金。茶农对赵全感激涕零。

⑲回到赊店,赵全扑通跪到常掌柜面前。常士杰大为错愕地说:“你……这是干什么?”

⑳“赵全不敬,做了越俎代庖之事,请掌柜的发落。”赵全磕了三个响头,向常士杰说了他自作主张的事儿。

㉑“做得好!我就说我没有看错人嘛!”常士杰笑容满面,双手扶起赵全。

㉒来年,崇安一带风调雨顺,茶山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新茶上市季节,各路茶商纷至沓来,准备大收一场,弥补去年的亏空。谁知茶农却拒绝售茶。茶商大惑,问是何故。茶农们说:“赊店的赵庄客还没到,所以不能开秤!”

㉓茶商更加疑惑:“为什么他没到就不能开秤?”

㉔“赵庄客为我们茶农着想,我们不能知恩不报!”

㉕……我们出价高一点儿,怎么样?”

㉖“多高也不行。”

㉗直到赵全到达崇安,茶农们纷纷将上好的茶叶挑到他的茶坊,直到茶坊收满,才卖给其他茶商。

㉘自此以后,茶农们每年都要等赵全来到后再开秤,并把最好的茶叶卖给他。茶庄赚得盆满体满。

㉙人们十分感慨,便问赵全当时给受灾茶农发放银两出于什么动机,他想都没想,说:“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心里要装着他们的冷暖,并施以援手,人家自然记在心上。一旦我们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助一臂之力的。说白了,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㉚人们瞬间开窍,纷纷点头。

㉛不久,大升玉茶庄在裕州开了一家分号,赵全成了分号掌柜。

㉜上任那天,常士杰猛不丁地问赵全:“你看,静秋这闺女怎么样?”

㉝赵全的脸唰地红了,挠着头笑。

【《2021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漓江出版社)】

(1) 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受举荐做伙计——被重任为庄客—

(2) 简析下面句子的作用。

“做得好!我就说我没有看错人嘛!”常士杰笑容满面,双手扶起赵全。

(3) 作者为什么要在㉒-㉖段写茶农与茶商的对话?
(4) 结合小说内容,从赵全、常士杰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位,谈谈人物取名的艺术性。
(5) 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要想取之,必先予之”的理解。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挖掘、感悟文章主题;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 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2)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3) 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4) 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英

汪曾祺

    ①马子才,顺天人。几代都爱菊花。到了子才,更是爱菊如命。听说什么地方有佳种,一定得买到。千里迢迢,不辞辛苦。一天,有金陵客人寄住在马家,看了子才种的菊花,说他有个亲戚,有一二名种,为北方所无。马子才动了心,即刻打点行李,跟这位客人到了金陵。客人想方设法,给他弄到两亩菊花芽。马子才如获至宝,珍重裹藏,捧在手里,骑马北归。半路上,遇见一个少年,赶着一辆精致的轿车。少年眉清目秀,风姿洒落。他好像刚刚喝了酒,酒气中有淡淡的菊花香。一路同行,子才和少年就搭了话。少年听出马子才的北方口音,问他到金陵做什么来了,手里捧着的是什么。子才如实告诉少年,说手里这两亩菊花芽好不容易才弄到,这是难得的名种。

(菊花象征什么品质?)

    ②少年说:“种无不佳,培溉在人。(A)人即是花,花即是人。

(“人即是花”这种说法耐人寻味。)

    ③马子才似懂非懂,问少年要往哪里去。少年说:“姐姐不喜欢金陵,将到河北找个合适的地方住下。”马子才问:“找了房没有?”

    ④“到了再说吧。”

    ⑤子才说:“我看你们就甭费事了。我家里还有几间闲房,空着也是空着,你们不如就在我那住着,我也好请教怎样‘培溉’菊花。”少年说:“得跟我姐姐商量商量。”他把车停住,把马子才的意思向姐姐说了。车里的人推开车帘说话。原来是二十来岁的一位美人。说“房子不怕窄憋,院子得大一些。”

    ⑥子才说:“我家有两套院子,我住北院,南院归你们。两院之间有个小板门。愿意来坐坐,拍拍门,随时可以请过来。平常尽可落闩下锁,互不相扰。”

    ⑦“这样很好。”

    ⑧谈了半日,才互通姓名。少年姓陶,姐姐小字黄英。

    ⑨两家处得很好。马子才发现,陶家好像不举火,经常是从外面买点烧饼馃子就算一餐,就三天两头请他们过来便饭。这姐弟二人倒也不客气,一请就到。有一天陶对马说:“老兄家道也不是怎么富足的,我们老是吃你们,长了,也不是个事。咱们合计合计,我看卖菊花也能谋生。”马子才素来自命清高,听了陶生的话很不以为然,说:“这是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陶笑笑,说:“自食其力不为贫,贩花为业不为俗。”马子才不再说话。陶生也还常常拍拍板门,过来看看马子才种的菊花。

(陶生让你联想到了哪位文人?)

    ⑩子才种菊,十分勤奋。风晨雨夜,科头赤足,他又挑剔得很严,残枝劣种,都拔出来丢在地上。他拿了把竹扫帚,打算扫到沟里,让它们顺水漂走。陶生说:“别!”他把这些残枝劣种都捡起来,抱到南院。马子才心想:这人并不懂种菊花!

    ⑪没多久,到了菊花将开的月份,马子才听见南院人声嘈杂,闹闹嚷嚷,简直像是香期庙会:这是咋回事?扒在板门上偷觑:喝,都是来买花的。用车子装的,背着的,抱着的,缕缕不绝。再一看那些花,都是见都没见过的异种。心想:他真的卖起菊花来了。这么多的花,得卖多少钱?此人俗,且贪!交不得!又恨他秘着佳本,不叫自己知道,太不够朋友。于是拍拍板门,想过去说几句不酸不咸的话,叫这小子知道:马子才既不贪财,也不可欺。陶生听见拍门,开开门,拉着子才的手,把他拽了过来。子才一看,荒庭半亩,都已辟为菊畦,除了那几间旧房,没有一块空地,到处都是菊花。多数憋了骨朵,少数已经半开。花头大,颜色好,杆粗,叶壮,比他自己园里种的,强百倍。问:“你这些花秧子是哪里淘换来的?”陶生说:“你细看看!”子才弯腰细看:似曾相识。原来都是自己拔弃的残枝劣种。于是想好的讥诮话都忘了,直想问问:“你把菊花种得这样好,有什么诀窍?”陶生转身进了屋,不大会,搬出一张矮桌,就放在菊畦旁边。又进屋,拿出酒菜,说:“我不想富,也不想穷。我不能那样清高。连日卖花,得了一些钱。你来了,今天咱们喝两盅。”陶生酒量大,用大杯。马子才只能小杯陪着。正喝着,听见屋里有人叫:“三郎!”是黄英的声音。“少喝点,小心吓着马先生。”陶生答应:“知道了。”几杯落肚,马子才问:“你说过‘种无不佳,培灌在人’,你到底有什法子能把花种成这样”陶生说:

    ⑫“(A)人即是花,花即是人。花随人意。人之意即花之意。”

(反复强调的语句往往与作者表现的主旨紧密相关。)

    ⑬马子才还是不明白。

    ⑭陶生豪饮,从来没见他大醉过。子才有个姓曾的朋友,酒量极大,没有对手。有一天,曾生来,马子才就让他们较量较量。二位放开量喝,喝得非常痛快。从早晨一直喝到半夜。曾生烂醉如泥,靠在椅子上呼呼大睡。陶生站起,要回去睡觉,出门踩了菊花畦,一跤摔倒。马子才说:“小心!”一看人没了,只有一堆衣裳落在地上,陶生就地化成一棵菊花,一人高,开着十几朵花,花都有拳大。马子才吓坏了,赶紧去告诉黄英。黄英赶来,把菊花拔起来,放倒在地上,说:“怎么醉成这样!”拿起陶生衣裳,把菊花盖住,对马子才说:“走,别看!”到了天亮,马子才过去看看,只见陶生卧在菊畦边,睡得正美。

    ⑮于是子才知道:这姐弟二人都是菊花精。

    ⑯陶生已经露了行迹,也就不避子才,酒喝得越来越放纵。常常自己下个短帖,约曾生来共饮,二位酒友,成了莫逆。

    ⑰二月十二,花朝。曾生着两个仆人抬了一坛百花酒,说:“今天咱们把这坛酒都喝了!”一坛酒快完了,两人都还不太醉。马子才又偷偷往坛里续了几斤白酒。俩人又都喝了。曾生醉得不省人事,由仆人背回去了。陶生卧在地上,又化为菊花。马子不惊,就如法炮制,把菊花拔起来,守在旁边,看他怎么再变过来。等了很久,看见菊花叶子越来越憔悴,坏了!赶紧去告诉黄英,黄英一听:“啊?——你杀了我弟弟了!”急急奔过来看,菊花根株已枯。黄英大哭,掐了还有点活气的菊花梗,埋在盆里,携入闺中,每天灌溉。

    ⑱盆里的花渐渐萌发。九月,开了花,短干粉朵,闻闻,有酒香。浇以酒,则茂。

    ⑲这个菊种,渐渐传开。种菊人给起了个名字,叫“醉陶”。

    ⑳(B)一年又一年,黄英也没有什么异状,只是她永远像二十来岁,永远不老

(结尾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许多假想。)

(选自汪曾祺的《聊斋新义》系列小说)

【阅读提示】1987年,汪曾祺改写了13篇《聊斋志异》中的文言小说。他在《〈聊斋新义〉后记》中提到:中国的许多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都值得重新处理,从审美的视角。所以他改写的小说往往赋予人物以性情之美。他还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1) 本篇小说以马子才与陶生的矛盾冲突推进情节发展,请加以梳理概括,完成填空。

(2) 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从①②中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①陶笑笑,说:“自食其力为贫,販花为业为俗。”

陶生说:“我想富,也想穷。我能那样清高。”

(揣摩“不”的用意)

②这么多的花,得卖多少钱?此人俗,且贪!交不得!又恨他秘着佳本,不叫自己卸道,太不够朋友。(揣摩标点的作用)

(3) 汪曾祺认为马子才“俗不可耐”,你赞同吗?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4) 小说主要叙述马子才与陶生的故事,但始终有黄英的影子,并以“黄英”为题,请结合第②段和第⑳段的划线句子和阅读提示,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A)人即是花,花即是人。

(B)一年又一年,黄英也没有什么异状,只是她永远像二十来岁,永远不老。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暖,一寸长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⑪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⑫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⑬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⑭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⑮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⑯“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⑰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⑱“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1) 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②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

(4) “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