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

①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学习者忍受,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穿透抽象。写作的开始,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是枯燥的。深刻的课堂,是枯燥的。创新创造的过程,往往也是枯燥的。枯燥是一个门槛,为不学无术者、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沉浸其中,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一个“被动获得”的结论,不是让别人给你喂养,一下子就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在读懂读通,习得新知,打通困惑后所获得的知识愉悦感。很多人特别喜欢那种无须自己投入多少理解力的“精彩”,上来就是高潮,开口就是金句,那只是娱乐和商业对你的消耗,而不是可沉淀、可致知的思想。

②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学生跟我说,我为什么不写,因为没有灵感,等有灵感的时候再动笔。我说,哪能这么被动等灵感?你得现在就思考和动笔。开始肯定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我的经验是,克服了开始30分钟的枯燥,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

③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你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涩,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扔一边。再深奥难读的书,克服了前30页的阅读痛苦,坚持一小时慢慢就读进去了。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一个优秀的作者也是在寻找优秀的读者,绝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糟蹋。

④上一门好课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常听学生说,某某课是好课,老师善于讲段子;某某课太枯燥,全是抽象的概念和艰涩的推理。我说,判断一门课的好坏,绝不能用“能不能在10分钟内吸引我”的消费者自负去判断,那是对好课的侮辱。

⑤枯燥是一个门槛,有人越不过门槛,睡着了,或者被电脑上的综艺和手机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谋杀了时间。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和课堂之中。日积月累,就有了人才与人手的分别。所谓优秀,绝不是机巧式小聪明,背后必有强大的枯燥忍耐力,是聪明人下笨功夫,越过了枯燥并攀登到知识高处的结果。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1月2日,有删改)

(1) 阅读②自然段回答,作者为什么主张写作不能“等灵感”而要“找灵感”?
(2) 阅读⑤自然段,回答造成“人才与人手”差别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3) 作者在文章中从哪三个方面阐释“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
【考点】
新闻、材料类文本;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3年7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总设计师张海联披露了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进入月面着陆器。

月面着陆器将下降着陆于月面预定区域,航天员登上月球开展科学考察与样品采集。在完成既定任务后,航天员将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并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选自《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有删改)

材料二:

载人登月有三种方式可选。一是直接从地球起飞到达月球然后回来,二是在地球轨道交会集合往返月球,三是在月球轨道交会集合。美国人登月,最初没有考虑第三种方式,因为当时的航天器连地球轨道交会都没有进行过,月球轨道难以想象,但形势所迫,第一种直飞对火箭推力要求太高,无法实现,成本也更为离谱;第二种地球轨道交会集合看上去会容易些,但之前同样没有经验,实质上对测控要求更高;最后,还是选择了去月球轨道交会。虽然中间不无波折,还是实现了六次载人登月和一次中途返回。

(选自《载人登月的中国智慧》,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载人登月和载人登上空间站比,难度要大很多。我们空间站的组合体三个舱,再停两艘载人飞船,再停一艘货运飞船,这就是现在的最大构型。我们要实现一次载人登月,折合送到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大概要一百三四十吨,比送整个组合体的六个(舱),还要大百分之三四十。登月的火箭,要分两次把载人飞船和登月的着陆器送到月球轨道,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航天员乘坐载人飞船出发,到了月球轨道和着陆器对接以后,进入着陆器,然后着陆器落在月球。着陆器会带上一辆车,可以扩大人的活动范围,提高效率。完成任务以后,着陆器的上升器再把人送到月球轨道,再和载人飞船对接,航天员再回到载人飞船,返回地球。

据悉,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的环境更具挑战性,风险更大,因此必须具备更出色的心理素质和体能。由于地月距离更远,绕月空间站支援能力有限,登月航天员很难及时获得增援,更强调自主工作和决策能力,需要他们对月球知识掌握更多,以便应对紧急情况。

(选自《中国载人登月,2030年前实现》,有删改)

材料四:

载人航天有句经典的论述: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同理,载人登月任务绝非“到此一游”“插旗就是胜利”。随着航天工程越来越多地吸引社会资源投入,载人登月任务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探索月球和开发月球并重”,支持航天员月面长期有效活动的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在航天员登月前,我国还会先期开展无人登月飞行。随登月舱搭载科学载荷。

未来,我国还有望发射不同舱段,组装成可以大范围运动的月面移动实验室,使其长期无人化自主活动,并支持航天员驻留,从而进一步高效利用月面原位资源,建造必要设施,扩展综合功能。

(选自《巧妙均衡,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解读》有删改)

(1)  材料二举美国人登月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根据材料三,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比较点

载人登月较载人登上空间站的难度所在

组合体的构型

登月的火箭要分两次送载人飞船和登月的着陆器;返回也要经过着陆器与载人飞船对接

航天员面临的环境

(3)  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将有哪些重要的发展步骤?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

【材料一】

【材料二】

为啥越来越多人爱上了“新中式"?

妍妍

    ①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泡泡袖旗袍、盘扣上衣配百褶裙……最近,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颇受追捧,“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也接连登上热搜榜。

    ②不少年轻人都表示想为自己和家人置办一套典雅又时尚的“新中式"服装,作为过年的“战袍”。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将自己这种心态戏称为“中国血脉觉醒”。

    ③所谓“新中式”,其实并没有精确的定义。在当代年轻一代消费者看来,那些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的服装,都可以被归类为“新中式”。只不过,它并没有多么的隆重华丽,而是更注重追求日常穿搭的简约与实用感。

    ④"新中式”的新,也恰体现于此。它并不是对传统元素的大量堆砌,而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完成对服饰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探索,当然不只是服装,近来在家居装潢、奶茶餐饮、美妆时尚等多个领域,都能看到“新中式”的影子。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近2个月来“新中式”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

    ⑤“新中式”为何能火出圈首先因为它是足够有美感的。那些加入刺绣、盘扣、水墨等经典中式元素的服装,那些运用提花、扎染、古法花丝等传统技艺的工艺品,那些有着“复得返自然”意境的家居装饰,几乎都透视着独特的东方美学基因。特别要指出的是,“新中式”背后承载着的其实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当代生活也正在从这个庞大的"宝藏库”中汲取着意想不到的灵感与能量。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一种物品买单,更多的是看重其背后所承托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丛这个角度而言 , 突破以往传统的视觉效果和印象,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的“新中式"产品,便得以以一种更加轻盈的姿态吸引着消费者的光。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新中式”似乎与当下年轻人对于个性美的追求不谋而合。

    ⑥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态度的新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时代的他们,拥有着一个更为开放的信息环境,对新生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同时他们有着平视世界的底气,和平和的心态,能理解不同文化的美,也正因此,他们更能看到传统文化那极致的魅力。

    ⑦“新中式”产品自带的文化属性和社交价值,对他们自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他们将文化穿在身上,内化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在从中获取一种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⑧仿佛就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在讨论着“如何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而今,这样的讨论依然很有意义。但悄然刮过的这股“新中式”风,似乎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依然心存敬畏,但也可以不只是远观。它有很多种鲜活的打开方式,人们也可以在一种更松弛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美学魅力。关于“新中式”产品还能有多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如何继续创新,人们有着更多的期待。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中式奇幻动画短篇集《中国奇谭》,广受好评。开篇即巅峰之(小妖怪的夏天》,在借道西游记的故事路径下,徐徐展开中国风的画轴,狂然间却发觉讲的是一只社畜小猪的故事。无论是恼怒于下属教他做事的熊教头、还是叮嘱多喝水心疼儿子熬夜到头秃的猪妈妈,都是当代年轻人基于自身感受、而对西游故事进行的重构,当然故事无论如何翻新,传达的总是惩恶扬善这些中国文化中最为根本的道理。

 (选自《文汇报》文艺评论)

穿中国衣、喝中国茶、看中国刷,已成为世界向上青年的标准动作,据中国外文局统计,“孔子”“功夫”“春节”等一大批传统中国词汇,已由英文翻译还原为汉语拼音,直接活跃在西方语系中,而“一带一路""中国梦”“高铁"“支付宝"等一批时代新词,也已获得了世界范围的高度认同,成为世界年轻一代交流的共通话语。

(摘自网络评论)

(1) 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式"潮流生活内容丰富,我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和增长率预计将逐年递增。 B. “新中式”服装并不华丽隆重,是因为日常穿搭要注重简约实用,外观不再重要。 C. 《小妖怪的夏天》广受好评,源自于年轻人对西游故事的形式、道理进行了重构。 D. “新中式”风潮,启示我们可以用更多创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阅读【材料二】,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新中式"火出圈的原因。
(3) 文章经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词语或句子来加强论述的效果,【材料二】第⑤段中的画线语句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任选两处加以分析。
(4)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你的同学准备阐述“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和包容力”这一观点,请你从上述三则材料中筛选并提炼相关内容,帮助他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关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事例 观点结论
材料一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新中
式”穿搭、家居、养生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应用到
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材料二服装加入了刺绣等中式元
素,运用了提花等传统技艺。
 
 新中式融合了传统与现代
文化,更具多元化的价值。
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和包容力
     
材料三翻新的故事传达的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 
 “一带一路”“支付宝”等时代新词,获得世界认可。 
(5) 【材料四】
【甲】诫子书
[三国]曹丕
    父母于子,虽肝肠腐乱,为其掩蔽,不欲使乡党士友闻其罪过。然行之不改,久久人自知之。用此仕官,不亦难乎?
【乙】诫子书
[东汉]王修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恃①汝等也,皆不在日前,意進也。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壁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
(【甲】【乙】选文均来自《全三国文》)
【注释】①恃:依赖,依靠。
请根据提示,完成文言词语梳理表。

字词

例句

解释

文言现象

故余愚,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词多义

肝肠腐乱(曹丕《诫子书》)

逾、越

汝今都县,山河(王修《诫子书》)

多词一义

(6) 联读课文《诫子书》(诸葛亮),按提示完成表格

出处

家书内容

语言形式

教育影响

(诫子书》(诸葛亮)

通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告诫儿子:努力做到宁静专一、淡泊明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句子句式工整,语言凝练。

幼子长大后德才兼备,忠君爱国

(诫子书》(曹丕)

推测造成"久久人自知之”的原因。 

探究文末“ 用此仕官 ,不亦难乎?句中用问号的原因,

其子在位期间防御外敌,平定鲜卑,颇有建树。

《诫子书》(王修) 

王修告诉孩子们:“年老的自己因子女都不在眼前而感到惶恐不安”,文中与之对应的句于是:他又通过“行止与人,务在饶之”告诫儿子:

“父欲令子善,不能杀身,其余惜也。”此句中的加点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长子有政绩,次子德才兼备

(7) 有人认为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很少写信,家书已不再重要,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你结合上述三篇《诫子书》的内容,以及你对前三则材料的理解,阐述理由。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华大学研发微小型管道机器人

实现亚厘米级管道高效探测

①近日,清华大学机械系现代机构学与机器人化装备实验室研发了一种可在亚厘米级管道中高效运动的管道探测机器人,填补了当前细微管道检修探测设备的短缺,有望在航空发动机管路检修等领域发挥作用。

②在航空发动机和炼油机等复杂系统中,有大量用于输送水、气体和油的管道。为确保它们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定期从外部和内部进行管道检修。当涉及到直径小于一厘米的微细管道时,机器人的尺寸很难按比例缩小。

③本项工作提出了一种智能材料驱动的微型管道检测机器人。这个重量只有2.2克、长度47毫米、直径不到10毫米的“小家伙”,可以适应亚厘米直径和变化曲率的复杂管道。机器人采用高功率密度、长寿命的介电弹性体致动器作为人造肌肉,采用基于智能复合微结构的高效锚固单元作为传动装置,使用具有可调节数目的磁单元来快速组装机器人,以适应不同管道的复杂几何形状。

④研究组介绍,通过考虑软材料的独特性来分析机器人的动态特性,并相应调整驱动电压的频率和相位,以优化机器人的运动速度。这个基于高频率蠕动运动原理的管道机器人由外部的缆线来提供动力,在亚厘米大小的管道中实现了水平和垂直的快速运动。此外,能够在不同的几何形状的管道、不同的填充介质(空气、油等)和不同的材质(玻璃、金属、碳纤维等)的管道中高速行进。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6月6日,有删改)

(1) 微小型管道机器人有哪些特点?
(2) 微小型管道机器人突破了什么技术难关?
(3) 报道对微小型管道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做了怎样的预测?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