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们重新定义偶像

①不知什么时候起,“偶像”成了娱乐圈的专有名词,偶像的涵义逐渐狭隘化,被等同为明星、爱豆。但从古至今,偶像的涵义绝不仅限于此。回望过去,不少曾经的“偶像”倒下了,A_____,但更多真正的偶像却在大众视野中矗立起来。

②4月15日,神舟十三号平安着陆,“太空出差三人组”已平安归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就是我们眼中闪耀的星星;6月5日,神舟十四号宇航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带着国人的太空梦想奔赴星辰大海,他们成为中国社会当之无愧的偶像。戍边英雄陈红军、扶贫干部黄文秀、师德标兵张桂梅等“七一勋章”获得者,在奥运赛场上努力拼搏的运动健儿,在疫情中持续奋战的“逆行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就是自带流量的偶像。当越来越多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成为顶流,当这些国家脊梁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已发生了鲜明的变化,我们也要重新定义这个时代偶像的内涵。

③真正的偶像应该是什么?偶像应该是一面镜子,见贤而思齐焉;也应该是一种力量,鼓舞后继者奋然前行;更应该是一种方向,寄托着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以前,“偶像”带着娱乐圈的浮躁;现在,当越来越多献身于国家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成为人们的偶像时,“偶像”这个词也在逐渐褪去喧嚣和浮华,回归到了本真,重新沉淀为奠定社会发展的价值基石。

④_____。这些时代偶像背后的精神价值是什么?是勇于创新、不断攀登的理想信念,是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无私无畏,是为国为民、务实耕耘的高尚情操。务实、攀登、奉献、耕耘……这些精神凝聚起的正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

我们在重新定义偶像的同时也是在定义未来的方向。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树立什么样的偶像决定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更影响着下一代的追求和志向。这些在各行各业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正能量榜样会在无数人的内心深处播下种子、生根发芽,在这些时代精神的指引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以他们为偶像,树立起自己的志向目标。在不远的未来,后来者或许也将成为奠定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他人追逐的偶像。

⑥当我们抬头望去,“袁隆平星”“吴孟超星”正在夜空中闪耀,拨开云雾后,你就会发现这漫天的星光一直都在,点亮来路,照耀前程。

(秦黛新《半月谈》有删改 )

(1) 围绕“偶像”这一话题,作者在文中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2) 仿照第⑤段画线句,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合适的句子。
(3)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在A处可以补充薇娅因偷税漏税从“偶像”巅峰跌落、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的事例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B. 第②段承接上文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带我们回望新时代的真正偶像,证明人们对偶像内涵有了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 C. 第③段阐述了偶像的新内涵,④⑤两段论述了重新定义偶像的意义,这几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述了观点,逻辑严密。 D. 第⑥段用散文的优美笔调作结,“袁隆平星”“吴孟超星”一语双关,意蕴丰富,情感充沛,语言生动。
【考点】
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证过程; 中心论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然后,最后

(3) 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定而后方能静

    ①“手机一会儿推送一条消息,总是忍不住去点开,怎么让人专心工作!”“想安静地看一会儿书,总是被人微信骚扰,真是烦人!”“真的好想静静!”与身边的年轻人接触,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②的确,如今的世界确实有些喧嚣嘈杂。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眼前涌来,各种言论争先恐后地想要占领你的脑袋。在干扰与诱惑面前,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似乎都变得难上加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难免被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所“绑架”:新闻资讯要看,热门头条要刷,八卦娱乐要追,朋友状态要赞……形象地说就是手机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

    ③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太迅速,还是怪周围的人太吵闹,环境太嘈杂?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有这样一则故事,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六组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那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如何才能做到心静?我认为,心定而后方能静!

    ④什么是心定?郑板桥的《竹石》做了形象地诠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就是说,心定就是有定力。只要有定力,就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即使耳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人称“石佛”的围棋高手李昌镐每逢重大赛事,总能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就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之时,有着超乎常人的定力。

    ⑤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你的干扰源。比如,有一些大学生习惯性旷课,常态性挂科,整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问他为什么这样,他没觉得是自己没目标,没意愿,没动力,反倒是怪宿舍没氛围,室友把自己带坏了。抱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不妨多学学毛泽东。年轻时的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闹市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戏院剧场也是他常去的读书场所。他做到了心定、神静!

    ⑥今天我们强调保持定力,静下心来,不是要年轻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因为接收的信息太多且鱼龙混杂。如果你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好奇要点开看一下,那么结果往往只能是什么也不记得,什么也没留下。

    ⑦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进入了手机“每隔三秒就有一条新的未读信息”的状态时,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想想自己的目标,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⑧世界愈是熙熙攘攘,愈是心定然后方能静,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所以,别再焦躁着去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从静中获取制胜的法宝。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简述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 选文第⑤段除运用道理论证外,还有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选文第⑥段的论述是否有必要?请简要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议论类,现代文阅读

赛场的边界

梁璇

①曾经,“为国争光”是中国运动员统一且近乎唯一的目标,每块金牌似乎都承载着数亿人的“安全感”。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中国代表团交出金牌总数第一的答卷,体育带来的民族自豪感达到顶点,越来越多藏在金牌背后的个性欲望和故事得以还原。

②人们开始学会接受“金牌"以外的不同选项。运动员逐渐有了粉丝群,体育赛场上亮起了应援灯牌,体育明星和“偶像”有了高度重合。现在,如何处理赛场的边界,对观众和运动员而言都是一道考题。

③每当新闻措辞中的“遣憾失金”被粉丝要求到正为“喜得银牌”后,这种泛滥的“宽容”可能让本应前进的人困在原地。至少对一名付出巨大努力、有夺金能力的选手来说,“银牌也很好”未必真的是宽慰。

④拾失利包上成功的外衣,或许是体育教育缺位的结果。坦然面对失败、不刻意回避,这是专步运动员每天的必修课。要探清关心的边界得先从了解体育、了解运动员开始。在运动员的生活中,既有求而不达的痛苦,也有屡败屡战的执著,不甘心是大多数人坚持的原因。

⑥经典动漫《灌篮高手》中,赤木刚宪率湘北队一路披荆斩棘终于与王者海南队相遇,在比赛中,他不慎受伤,但哪怕冒着结束篮球生涯的风险也要坚持上场,一句话凝结了他所有的不甘心:“这是我好不容易抓到的机会。”

⑦这种“好不容易”几乎闯入过所有运动员心里。竞技体育像金字塔,有聚光灯烦恼的人只是塔尖的少数,更多人站在光影之外等待上场,即便输赢在他们站上起跑线时就大致清楚。剩下的,只是自己和自己作战。

⑦由此可见,赛场的边界其实并不难找:要对运动员多一些空间,多一些尊重。既允许他们有低迷茫,也要激活他们的斗志。

(选自《读者》2021年第24期。有删改)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简要概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3) 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