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议论文阅读

①“家国情怀需要用热血挥就,靠奋斗书写”“新时代我们更应急国家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要自尊大,得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些拨自优秀专家人才的肺腑之言,映照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②宋人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道义、重行、勇担当,尊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色,绵延至今。如今,身处时代大潮,迫切需要当代知识分子不负赤子之心,砥砺前行。

③不负“赤子之心”,当有“大我”。“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期望。从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不计个人得失的坚定与奉献,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科技报国的爱与坚守,再到赓续传承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无数知识分子心有“大我”,以铁肩担起道义责任,以智慧推动历史前行。

④不负“赤子之心”,当守“大道”。“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期待。懂得“人间正道是沧桑”,就不会固一时的挫折而踟蹰前,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束缚住手脚;坚信“真理是存在的顶峰”,一以贯之地追寻真理、拥抱真理,就能筑牢自信心,为前行增动力。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世界,保持清醒,坚守”大道”,耐得住寂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才能为祖国、为人民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⑤不负“赤子之心”,当求“大是”。“实事求是、客观公允,重实情、看本质、建真言,多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献计出力”,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期许。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曾悉心总结,科学精神就是“求是”。焕发“求是”精神,贡献“求是”智慧,既是知识分子的品格,也是知识分子的优势。今天,从打赢“三大攻坚战”,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迫切需要广大知识分子为党和人民求“大是”,积极建真言、献良策,深钻研、出大计,助力中国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⑥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世人瞩目的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当代知识分子,应该不负“赤子之心”,心有“大我”、坚守“大道”、追求“大是”,书写新时代的报国传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请你仔细阅读全文,阐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2) 请你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从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不计个人得失的坚定与奉献,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科技报国的爱与坚守,再到赛续传承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3) 请你为第④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4) 读完文章,身为中学生,请你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说一说如何做才能像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展现我们青少年的精气神?
【考点】
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论证过程; 补充论据;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唱出来的经典

    ①日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有个片段火爆网络,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戳中网友泪点,大家惊叹:原来唱出来的经典如此好听!

    ②观众之所以感到吟诵出来的古诗词生动,好听,是因为吟诵最能完整表达古诗词的丰富魅力,古人创作的所有诗词都是被赋予深厚音乐性的,包含平仄的格律,每一个平仄的青调,都是一把解锁诗中意蕴的钥匙,更是帮助我们现代人记忆一首诗的隐形通道。

    ③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一直致力于推动吟诵诗词的传承,她也一直强调,吟诵是古人读诗最源本的“打开方式”,是学习古典诗词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④然而,在我们现代的诗词教育中,“读诗”,恰恰是一直被忽略的关键环节。

    ⑤诗词之所以让很多中小学生感到头疼,是因为在裸堂上他们少有机会感受诗词的吸引力。有些教者非但自己没有读好一首待、还如对待一本拼满宇符的宇典一般,直接对疑难字句解释一通,要求学生通篇背诵完事。

    ⑥每个人早年求学时,如果能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经典咏流传》中,王之炀老人生前吟唱《长恨歌》《木兰辞》等,甚至亲笔写下简谱。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国文教育中、诗词在脑海留下的印记是一段段可以吟唱的音乐旋律,而打动内心的旋律跟了自己一辈子。

    ⑦“在天愿作比翼岛,在地愿为连理枝。“每个人对白居易的爱情金句烂熟于心,但与读其他好诗一样,对于多数人而言,诗句的意境都是通过字面脑补而来的,只是好看,但并不好听,古人写作期许的美意被辜负了一大半,诗词也显得淡而无味。

    ⑧另外,能一字不落地背景大量诗篇,就被视为国学教育做到位,是一种教育误区、如此教育的结果,只能让年轻学子轻松应付考试卷那10条可怕的诗词填空,或是在舞台上进行一番博取眼球的“才艺表演”。正因现实中仅仅让经典进行生硬的时空“平移”,或者只把它当成现代人达成些许目的的美化工具、因而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在如此之当下,唱出来的《长恨歌》这么容易就“俘虏”了现代人的耳朵,便不足为奇了。

    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向国人传播经典,还要向世界展示的文化自信。也许这首直达人心唱出来的《长恨歌》,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于:传承经典不能是形式的死记硬背,而应该转化为现代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味。

(选自2018年3月2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 请简述本文的论征思路。
(2) 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经典,穿越千戴,历久弥新。请你从下列文化名人中推荐一位给大家,并说推荐的理由。(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

(供选文化名人: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鲁迅)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一个人成就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决定这一切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学习。学习是不能偷巧的,一靠积累,二靠思考,综合起来,才有了创造。但是第一步是积累。积累说白了,就是抓紧时间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让自己的大脑活跃起来。用前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先学习前人,而后发展前人,而后才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

我第一要劝你们的,是做书呆子。只有先做书呆子,然后才能做聪明人。一开始就想做聪明人,什么都没有,而要装天才,做神童,那才是真正的呆子。聪明绝顶,目空一切,这是北大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我们要杜绝这种小聪明,争取将来的大智慧。

(节选自谢冕《富有的是精神——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级迎新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

读书的过程中的选择非常重要。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它们的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素质。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节选自周国平《论读书》)

(1) 材料一中的“我第一要劝你们的,是做书呆子”与材料二的“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由。
(2) 材料二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钓虾

鲁彦

       每年一到夏天,河水渐渐浅了,清了,从岸上可以透澈地看到近处的河底。早晨的太阳从东边射过来,石洞口的虾便开始活泼地爬行。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

       这时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我也开始忙碌了。从柴堆里选了一根最直的小竹竿,砍去了旁枝和丫杈,在煤油灯上把弯曲的竹节炙直了,拴上一截线。从屋角里找出鸡毛来,扯去了管旁的细毛,把鸡毛管剪成几分长的五截,穿在线上,加上小小的锡块,用铜丝捻成小钩,钓竿就成功了。然后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掘出许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

       “又要忙啦!钓来了给谁吃呀!”母亲每次总是这样的说。

       但我早已笑嘻嘻地跑出了大门。

       把钩子沉在岸边的水里,让虾儿们自己来上钩,是很慢的,我不爱这样。我爱伏在岸上,把钓竿放下,不看浮子,单提着线,对着一个一个的石洞口,上下左右地牵动那串着蚯蚓的钩子。这样,洞内洞外的虾儿立刻就被引来了。它颇聪明,并不立刻就把串着蚯蚓的钩子往嘴里送,它只是先用大钳拨动着,作一次试验。倘若这时浮子在水面,就现出微微的抖动,把线提起来,它便立刻放松了。但我只把线微微地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但这时它也还并不往嘴里送,似在作第二次试验,把钩子一推一拉地动着。我便把线搓动着,一紧一松地牵扯,使钩尖正对着它的嘴巴。看见它仿佛吞进去了,但也还不能立刻提起线来,有时还须把线轻轻地牵到它的反面,让钩子扎住它的嘴角,然后用力一提,它才嘶嘶嘶地弹着水,到了岸上。

       把钩子从虾嘴里拿出来,把虾儿养在小水桶里,取了一条新鲜的小蚯蚓,放在左手心上,轻轻地用右手拍了两下,拍死了,便把旧的去掉,换上新的,放下水里,第二只虾子又很快地上钩了……

       “你这孩子真会钓,这许多!”大人们望了一望我的小水桶,都这样称赞说。

       到了中午,我的小水桶里已经装满了。

       “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地说。

       她给我在饭锅里蒸了五六只,但我照例地只勉强吃了一半,有时甚至咬了半只就停筷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水桶里的虾儿呆的呆了,白的白了,很少能够养得活。母亲只好把它们煮熟了,送给隔壁的人家吃。

       “你只是给人家钓,还要我赔柴赔盐赔油葱!”她老是这样地埋怨我。“算了吧,大热天,坐在房子里不好吗?你看你面孔,你头颈,全晒黑啦!”

       但我又早已拿着钓竿、蚯蚓,提着小水桶,悄悄地走到河边去了。

       夏天一到,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空水桶出去,满水桶回来。

       直至秋天来到,天气转凉了,河水大了,虾儿们躲进石洞里,不大出来,我也就把钓竿藏了起来。但这时母亲却恶狠狠地把我的钓竿折成了两三段,当柴烧了。

       “还留到明年吗?一年比一年大啦,明年还要钓虾吗?明年再钓虾不给你读书啦,把你送给渔翁,一生捕鱼过活!……”

       待下一年的夏天到时,我的新钓竿又做成了:比上年的长,比上年的直,比上年的美丽,钓来的虾也比上年的多。母亲老是说着照样的话,老是把虾儿煮熟了送给人家吃。

(选自散文《钓鱼》,题目有改动,文章有删改)

【注释】①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著名乡土小说家、翻译家。

(1) 读完全文,请你简要写出“我”一到夏天就去河边钓虾的原因有哪些。

(2) 文章第二段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请你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3) 比较鲁彦《钓虾》与下面四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根据要求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表格第一栏仅填写一项字母序号)

A.《安塞腰鼓》(刘成章)

B.《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C.《海燕》(高尔基)

D.《那树》(王鼎钧)

①与《钓虾》语言特色最接近的课文

   

②《钓虾》与你所选课文的共同语言特色

   

③抄录《钓虾》中能体现其语言特色的一个句子

   


(4) 你喜欢文中的母亲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