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路上

黑色商务车如一只低飞的鸟,沿水石岭的山路盘旋而上。山路弯弯曲曲,百转千回。车窗外,树木蓊蓊郁郁,全是无穷无尽的绿色。这样的景色,让小白不由得心生欢喜,可就在此时,“咔嚓”一声,车却停住了。

车卡在路中央的一堆积土上。司机老崔猛踩油门,车子就是不肯移动半步。老崔只好跳下车,趴到车下往外铲土。泮老师想打电话,但山林中没有信号,于是便走向远处,边走边举着手机找信号。

小白抬头四顾,山野寂静,除了天上的飞鸟和路边的昆虫,有生命的可能就只有他们三个人了,想到此,她心情沮丧地一屁股坐到树荫里,后悔接受了老杨的委托。

【A】老杨是个企业家,经常参与一些慈善活动。这次他与一个爱心团队合作,资助一个名叫牟小贝的应届高考贫困学生。泮老师就是这个爱心团队的负责人之一。老杨本有意亲自去牟小贝的家送资助款,却不想临时有急事,便只好委托小白和老崔拉上泮老师同去。

牟小贝的家在偏远的山区。她十岁的时候,父亲患病去世了,母亲带着她嫁给了现在的父亲,母亲和继父又给她生了一个小弟弟。继父三年前遭遇一场事故伤了腿,此后只好以放羊为生。更不幸的是,小贝的母亲年前被查出癌症晚期,这个家又陷入了困境之中。

老崔回到车上踩油门,车子“吼吼”地叫着,却仍稳若磐石。如此三番五次,老崔不禁有些气馁起来。

这时,远处的泮老师忽然大声喊起来:好了!好了!找到援兵了!说着,她从远处的高地向这边一溜小跑过来。

小白实在不能理解眼前这个女人。她看过她的简历,她是一名小学特级教师,两个女儿也都学业有成,家庭幸福,衣食无忧。退休后,她本可以安享更美好的生活,却一头扎进了爱心传递的团队里。在这个民间组织里,所有的走访、吃住、拉赞助等都是团队人员自掏腰包,泮老师的工资也大部分都贴在了里边。

远处的路上突然传来“扑腾腾”的三轮车声,三个人同时惊喜地望了过去。

驶来的却不是他们期盼已久的救兵,而是一个急着赶路的中年男人。老崔向他招手致意,他却视而不见,将三轮车“腾腾”地驶了过去。老崔有些扫兴,泮老师举着手机再次向远处走去,但走了几步,却看见刚才的那辆三轮车又“扑腾腾”地驶了回来。

ㅤ“你们怎么走这里?隧道打通后,这条路很久都没人走了。”男人说,“我也是有急事要到山中的亲戚家去,才走这条路的。”说着他动手去解三轮车上的一根绳子,“刚才走得急,路上才想起可以试试用这根绳子拉动一下你们的车。”男人有些歉意。中年男人的腿脚看起来不太灵便,但手上的功夫却非常了得,说着话的工夫就和老崔系好了绳子,然后各自上车,同时开动。粗壮的绳子被拉得像根棍子,笨重的商务车却只是颤抖了几下,依然没能挪动半步。再试,还是无法拉动。中年男人显得有些焦躁,他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不经意似的看了一眼天空,太阳已经跑到离树梢很远的地方去了。老崔有些过意不去,要他有事先去忙,男人却下车趴到商务车下开始铲土,老崔见状,也忙钻到车下帮忙,起身再试,商务车居然一下子就冲了过去。

中年男人解下绳子就要离开,老崔一个劲儿地说着感谢的话,小白觉得老崔的话太苍白,就从身上拿出几张钞票硬要塞给男人,男人红着脸用力摆着手说:“不可以,不可以!”

小白说:“你是不是嫌少?我再给你加两张。”男人有些生气地叫起来:“你这是什么话?就是顺便帮个忙,怎么可以要钱?”说着,他扔下小白硬塞过来的钞票,跨上三轮车扬长而走

临近傍晚,他们终于找到了牟小贝的家。小贝比小白想象的要瘦弱一些,她正一边哄着年幼的弟弟,一边张罗着把一只山羊圈进圈里,在她的脸上看不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她开心地告诉小白,自家的这只羊就快要生了,她希望能在上大学前见到小羊的顺利出生。

小白等人走进牟小贝的家里,小贝的母亲躺在炕上。泮老师没有看见小贝的父亲,便问小贝他去哪儿了。小贝说,这几天,父亲一直在张罗她的学费,今天,他去亲戚家借钱去了。只是,他们家已经跟亲戚借过很多次钱了,不知这次还能不能再借来。“不过”,小贝又说,“我不怕,上大学后我可以勤工俭学,我一定要完成学业,我还要帮助弟弟也上大学。”

把资助款交给了小贝,小白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商务车重新驶上了山路。车窗外,那个快乐、开朗的女孩挥着手,渐渐消失在小白的视野中……

(文/乔土,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小说中没有点明中年男人是牟小贝继父的身份,但有明显的细节暗示。请从文中找出相呼应的两组细节。
(2) 小说中的【A】段有什么作用?
(3)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 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小白在文中的作用。
(5) 请依据小说的主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下面的文字后续写小白和牟小贝见面时的情景。

十年以后,小白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再次遇到了牟小贝。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鹅毛压得父亲喘》,回答下列小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父亲为什么气喘和咳嗽那么严重?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哦!原来如此,第⑤段和第⑨段是    A    关系,这样的好处是:     B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看完全文,发现文中多次出现鹅毛,想来鹅毛应该是全文的     C     , 作用是     D    

(1) 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父亲收鹅毛,A→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B,剧烈喘咳→母亲用鹅绒,整宿做鞋→C,日子熬过→我忆鹅绒,明白父亲

(2) 赏析文中第⑩段画线句。
(3) 阅读是需要关注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边读边思考,才能向思想更深处漫溯,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ABCD处把小明思考的内容补上。

A        B

C        D

(4) 文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请你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①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②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③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④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⑤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⑥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 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2) 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3) 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

②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小小说《最好的圣诞礼物》,按要求完成文后问题
                                                                                                    最好的圣诞礼物
       ①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②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瞪得大大的。
        ③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由于离他太远而没有闻到他身上的臭味,但我敢肯定他自己一定能闻到。
        ④他正在招手,然后又拍起了巴掌:“嘿,过来,宝贝,到这边来。我看到你了,伙计。”老人对埃里克喊道。
        ⑤我和丈夫交换了一下眼神:那个古怪而且令人讨厌的老家伙正在骚扰我们可爱的儿子。
        ⑥我们点的东西端上来了,那个老人又在对面开始大喊:“你会玩躲躲猫吗?哈,瞧,这小家伙会玩躲躲猫了。”
        ⑦没有谁会认为那个老人是在故作姿态,但我和丈夫尴尬极了。我们默默地吃着,埃里克却不肯安静,他在那个老人的怂恿下玩起了躲躲猫游戏。他在餐桌之间跑来跑去,当他躲得很好,老人看不到他表示认输时,他就咯略笑着跑出来。我和丈夫觉得,埃里克从来没玩得这么开心过。
        ⑧我们用完了餐,支夫去停车场取车,我与埃里克留下来结账。结完帐往外走时,我发现那个老人正泰然自若地坐在餐厅门口旁边。
        ⑨“上帝,在他对埃里克说话之前,让我们离开这里吧。”当我们走近那个老人时,我背过脸,因为我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此时,我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
        ⑩可是,埃里克挣脱了我的手,向那老人的怀里投去。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一个浑身臭味的老人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之间的关系就达到了升华,仿佛深爱着的祖孙俩.
       ⑪埃里克温顺地靠在老人那着破烂的衣服的肩膀上,他把他对人的完全信任以及他的爱付诸了行动。老人闭起了眼睛,泪水沾满了他的睫毛,然后滑下脸颊。他那苍老的手布满了污垢、伤痕以及老茧,他轻轻地抱着孩子,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背。
        ⑫没有哪两个人会像他们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产生这样深厚的感情。我站在那里,呆住了。
        ⑬老人怜爱地看着怀里的埃里克。我知道,埃里克离开他的怀抱,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埃里克最终还是回到了我的身边。老人激动地说:   “上帝保佑你,夫人,你给了我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
        ⑭我没有说一个字,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承受这一句真诚的感谢。
        ⑮我抱起埃里克,向我们的汽车跑去。在车上,我紧紧抱着埃里克,终于忍不住哭了,边哭边说:“上帝,请宽恕我吧!”
       ⑯我明白了:那一刻,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喜欢他的老人,而母亲看到的却只是一件衣服。

(1) 阅读全文,说说“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最初___________继而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由此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中对老人进行外貌描写有何作用?

(3) 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⑬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4) 分析小说⑯段的表达效果。

(5) 请结合文章情节或人物,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