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裴度亦奏其事, 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④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时号“柳州”云。有文卷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 抵押。④没:没收。

(1)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何与母行(共同,一起) B. 禹锡终连州(改变) C. 不远千里随宗元法(老师) D. 动于时(名声)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怎么忍心见他们母子像这样呢? B. 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谁能容忍见他们母子像这样呢? C. 我和刘禹锡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怎么忍心像这样对待他们母子呢? D. 我和刘禹锡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什么要忍受他们母子像这样呢?
(3) 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B.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C.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D.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考点】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乐天既来为主 , 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 , 外适内和。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 , 夜中如环佩。堂西倚北崖右趾 , 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千变万状,不可殚记。

(节选自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有删改)

①为主:做了草堂的主人。②物诱气随:(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性情也随之变得恬淡。③外:环境。④内:心情。⑤轮广:纵横。南北为轮,东西为广。⑥仅:将近。⑦隅:角落。⑧趾:山脚。⑨傍:依靠。⑩杖屦(jù):拄杖步行。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水清冽    尤:

②日光下    澈:

池多山竹野卉    环:

④其四傍耳目杖屦可者    及:

(2) 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

堂 东 有 瀑 布 水 悬 三 尺 泻 阶 隅 落 石 渠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4) 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作者在写景时表达情感的异同。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虽有佳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也(旨:主旨) B. 然后能自也(反:反思) C. 君子之学必问(好:喜爱) D. 问,其奚决焉(舍:舍弃)
(2)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B.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C.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D.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 下列对[甲]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B.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C.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知道了自己的困难,然后才能发奋图强。 D. 《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尚书.兑命》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论述时先以“嘉肴”引出“至道",论述了“教学相长",强调学生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至道”。 B. [乙]文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C. [甲]文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句式整齐,且能增强表意效果。[乙]文论述层层推进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 两文都是围绕学习论述的,[甲]文认为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过程。[乙]文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5) 把“文言文阅读”[乙]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雪窦游志(节选)

水益涩 , 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 , 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

【注释】①涩:不通畅,指水浅,行船艰难;②城府:指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③信宿:连住两晚;④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B. 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C. 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D. 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2)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涩  益:更加 B. 小溪 缘:沿着 C. 强然诺,或不应所问  或:或者 D. 溪声绕亭址出山  去:离开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十问仅得二三。

②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