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叙文阅读

窗子开花

李皓

①只有在寒冷的冬天,窗子才会开出“美轮美奂”的花。如今,冬季不再那么寒冷,窗玻璃也不断升级换代,还有了双层玻璃,窗上难得见到水蒸气凝结成的冰花了。

②小时候,我家是两扇木板门,门是关不严的,四边透风。为了避免夜里冻脑袋,大人不得不让孩子戴着棉帽睡觉。一觉醒来,窗上已布满冰花。冰花阻隔了光线,屋内是昏暗的,而外面已是亮堂堂的清晨。倘若不是母亲早早起来生火做饭,孩子们依然在梦中。院门外有人在呼喊,是邻居来借农具。我爬到窗前,哈出嘴里的热气,在冰花中间哈出一个圆圆的“小洞”——它似洞而非洞,只是玻璃上的冰凌化掉了,现出透明的玻璃。我远远看清了院门外的人,对灶间的母亲大喊:“妈,是俺二大爷家三叔,你快去开门吧……”

③三叔的造访,毁了我心爱的一片“森林”。窗上的冰花多种多样,但我见到的多是有序排列的阔叶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年少的我,一直觉得身边有一个看不见的画家,或许就是神笔马良,他是神一样的存在,不动声色,无影无形。冬夜夜深人静,我们蒙头大睡之时,“马良”走东家串西家,挥舞着他的神笔,一夜之间,画满了所有的窗玻璃。一片叶子挨着一片叶子,叶子脉络清晰,叶子和叶子基本是相同的,简直就是复制的。这些叶子挤满一个又一个窗口,然后在窗框处断开。窗子像田畴,田里挤满了禾苗,窗框就是横平竖直的田埂。刹那间,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郁郁葱葱的图画,在冬天四野凋敝的日子里,“马良”把希望画到了每户农家的窗上。

④小伙伴们在一起时,大家的心思已经不在冰花的样式上了,更热衷于伸出舌头去舔。舌尖在玻璃上停顿的时间稍微一长,就会被冰花“粘”住了,便慌忙使劲儿往下拽,结果舌尖被粘掉小一块皮,疼得直掉眼泪。不禁想,在这叶子与叶子之间,在这茂密的丛林里,大概是藏着什么神秘的小兽,在守株待兔地等着我们这些小孩子上钩呢。

⑤太阳越升越高,阳光直射到窗玻璃上,森林模糊了,树叶变成了水,顺着窗框流下来。这些冬天的花朵,就这么谢落了。但我并不伤感,因为今晚等我进入梦乡,“马良”还会留下窗花,且极有可能变换花样,细小的树叶变成大写意的白菜叶,或许是一片白雪皑皑的村庄。

⑥后来,我爱上了画画。在缺少美术老师的东北乡下,这窗上的冰花,或许是我最初的启蒙老师,他在无意中教会了我许多许多。我画得比谁都快,比谁都好,老师还把我的画推荐到县里展览。我把画粘在我家糊满报纸的墙上,逢邻居来闲坐,母亲便不失时机地炫耀儿子的作品,邻居频频点头,啧啧称赞。

⑦因为那些冰花,冬天的窗子变得无比美丽,我的童年也有了斑斓的色彩。如今,窗上的冰花渐行渐远,阳光总是肆无忌惮地穿过玻璃,照出屋内的窗明几净、暖意融融,丰衣足食的日子一览无余。然而,我仍时常想起那开着花的窗子,那是我记忆中最美的画框。

(选文有删改)

(1) 选文②~④段围绕“窗上的冰花”主要写了三件事,请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赏冰花——

(2) 阅读时需要认真品味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窗子像田畴,田里挤满了禾苗,窗框就是横平竖直的田埂。

(3) 阅读全文后,在班级阅读分享会上,大家认为第⑥段虽然提到了“窗上的冰花”,但没有具体描写窗子开花的景象,却又不能去掉,请你解释原因。
(4) 阅读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自己拥有过的类似的“斑斓的色彩”是什么,它带给你的启示或感悟又是什么。

链接材料: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节选自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①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②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③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④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⑤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⑥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⑦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                                                                                ”我感叹地说。

       ⑧“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⑨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⑩我为了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⑪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⑫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林清玄接受记者采访实录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 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林清玄的认识经历了:

好奇轻视→刮目相看→→致敬→→体悟 的过程。

(2)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

A. 妆师认为最低层次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 访谈共涉及到三方面的话题:林清玄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拜金拜物的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怎样活得优雅;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中青年应如何对待文学。 C. 访谈中林清玄说:“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他的意思是读书要从上辈子开始努力,现在开始已经没有意义了。 D. 访谈中,林清玄也表达了与《生命的化妆》相似的感悟,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 《生命的化妆》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3) 根据你的理解,为《生命的化妆》第⑦段补上一个句子,字数不超过20个。

(4) 语言品析

①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①、⑨段中划线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

②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5) 第⑤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的,是自然”,第⑧段中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6) 化妆师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你认为林清玄的文章属于哪一类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7)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对“化妆”的认识。

       材料一:从美容行业兴起、美妆产品热销,到自拍神器诞生、美颜APP流行,再到颜值一词推而广之被用到各个不同领域,颜值经济火爆得一塌糊涂。拼颜世界,鲜肉忙着攻陷银幕,颜控高呼生逢其时,颜值社交火遍全球。“只要脸好看,没墨也不怕”,成为不少人的心声。

       材料二:《纽约时报》报道说,继美国和巴西后,中国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但美容不成变“毁容”也呈上升趋势。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近10年中,我国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毁容毁形的投诉近两万起,10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泰山魂》,完成小题

泰山魂

    ⑴在一本相册的扉页,珍藏着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那是四位中年农民,肩扛着用床板临时搭就的担架,眉目紧锁,裸露的上半身发着黝黑的光,微微驼弯的背上淌着条条汗水,双腿呈弯曲状……

    ⑵一个仲夏时节,系里组织老师们赴泰山旅游。那一天,晴空透着迷人的蔚蓝,晨日还没有显示酷暑的威严。我和同事们背着大包小袋、干粮水壶兴致勃勃下了火车,开始登山的旅程。

    ⑶当年,我还从未登过什么名山大川,对爬山毫无经验,仗着年轻力强一路小跑往上冲,把同事们远远地甩在身后。可没几个回合,我就蹲在路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喘起来。一回头,发现后面跟上来一股奇异的人流。仔细打量才发现是一队挑着担子上山的农民。他们有的头上缠着宽宽的白布带,有的肩上垫着棉制的脖套,有的把一条擦汗的毛巾搭在扁担上。他们挑的是各种各样的砖瓦石料,有用绳索套扣的,也有用竹筐装载的,一步一步地艰难挪动。每登一级,嘴里都会发出闷闷的“嗨哟”声。正值酷暑,隔不了一会儿,擦汗的毛巾就能大把大把地拧出水来,滴在石阶上,瞬间又被蒸发掉。我呆若木鸡地看着——如此陡峭的山路,如此沉重的负荷,如此危险的爬登,他们要付出多少生命的能量和健康的代价?望着他们黝黑的臂膀,驼弯的脊背和身上小河般流淌的汗水,我摇摇头。

    ⑷刚到中天门,我的胸膛就闷涨得仿佛要爆炸一般,双腿像灌了铅,一步也挪动不了了。刚刚被我落在后面的挑夫们都不紧不慢地赶了上来。走在最头里的在歇脚时跟我打了一个照面,这是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汉子,身板结实,脸上皱纹凸凹,形成道道沟壑,左肩上有一块明显的疤痕。过不多久,又赶上来一位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十分轻声地喊了老汉一声爹。

    ⑸老汉向我直摇头。“小伙儿,不能像你这样爬山。”

    ⑹我连回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⑺“要沉下心来,一步一步,步步有根。”

    ⑻几句攀谈,我了解到挑夫们都是山下几个县的农户。因泰山上要修建缆车、扩建宾馆,急需各种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他们就借此机会集体外出打工。

    ⑼我好奇地问:“一天能挣多少钱?”

    ⑽他告诉我,不按天算,挑到山上论斤称,有多少算多少。

    ⑾“那称一斤给多少?”

    ⑿他似乎很不情愿回答这个问题。过了半天,他才走到我跟前,支支吾吾好像跟我耳语,就几分钱。

    ⒀我差一点吼出声来,这么重的活,这么一点报酬,你们也干?太不可思议了!

    ⒁“养家糊口呗。”停了一会儿,他又补充一句,“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⒂我无语了……

    ⒃以蜗牛速度爬山的我,几乎是和老汉并行了。这时感觉自己带的物品和身上的每一个配件,哪怕是一副眼镜、一支钢笔都成了累赘。老汉似乎看出了我的力不从心,向我招招手,示意我把背包水壶放到他的担子上。

    ⒄我告诉他,这可不行。你已经是千斤压顶了。

    ⒅“我付钱,行不?”

    ⒆他瞪了我一眼,没说话。

    ⒇“我付钱,行不?”

    21他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仍然不说话。过了一阵子,他儿子过来把我的东西“抢”了过去。附带还问我一句,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我太累了,就半推半就地把行李交给他们。

    22我跟在他们后面艰难地爬登着。心里一直在犯嘀咕。来前听说泰山上做小买卖的,心可黑了,漫天要价,一瓶汽水翻了七八倍,一个苹果快赶上一顿饭费。我摸摸口袋里有限的一点“财富”,真怕人家狮子大开口。

    23好容易捱到了山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正当我攥着钱四处寻找老汉的时候,他儿子气喘吁吁跑过来,把背包水壶交给我。我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就不见人影了。我又一次不可思议地傻站在原地。

    24大家刚安顿下来,突然传来同行的一位老师得急病的消息。大家围堵在他房间门口探望着。只见这位老师脸色苍白,双目紧闭,呼吸急促,宾馆医务室的大夫观察了好一会儿,告诉我们山上的医疗条件极为有限,还是赶快送往山下的医院稳妥。一听说要下山,大家全傻了。搀?抬?抱?扛?大夫给我们支招,你们去找找泰山挑夫,或许他们有办法。

    25我灵机一动,三步并作两步去找跟我同行的老汉。很快就在啃着大饼的民工人群中发现了他,我把紧急的情况向他说明,请求援助。我话音未落,他噌地站了起来,“快带路,救人要紧。”并约了三个同伴,借来—个床板和两床被子。他们让患病的老师铺盖着被子躺在床板上,用头上的布带连成长绳,把人紧紧地捆绑在床板上。四位民工每人把住一个角扛在肩上,准备出发。

    26我放心了,赶忙向老师们筹集身上的零钱。四个民工出力,这工钱肯定不会少要。

    27我拿着一小叠钞票找到老汉。

    28“大叔,这一趟要多少劳务费?”

    29“什么劳务费?”

    30“就是工钱!”

    31老汉严肃起来,紧绷着脸,说了四个字:救人要紧!

    32我紧追他不放,把一沓钱塞在他手中。他瞪了我一眼,快速地抽出几张钱币,余下的一股脑儿塞在我上衣口袋里。“俺们留下一顿大饼钱,够了。”

    33迎着扑面的热浪,他们急匆匆出发了。

    34我下意识快速摁下相机快门,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35我仰天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只见蔚蓝的天际,已经透出一抹殷红的夕霞……

(1) 文章首先写“我”登泰山之初路遇泰山挑夫艰难挑担上山,然后依次写了①,②三件事,从中“我”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和震撼。
(2) 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是对泰山挑夫的描写,二者在内容和手法上有共同点,但表达的情感却有差异。请你结合这两处语句,作简要分析。
(3) 请结合文章内容,围绕泰山挑夫的品质,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提问的理由。

问题:                              。

理由:                              。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养一畦露水

许冬林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濛,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一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脚插进凉鞋里。有时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最爱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⑨我读着《枕草子》,不觉痴想起来。痴想有一天……

       ⑩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

(选自《深圳商报》2013年11月5日  有删改)

(1) 请简要概括童年时“我”“在露水里泡大”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2) 按要求品味语言。

①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 揣摩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

(4) 根据上下文,补写第⑨段“痴想”的具体内容。

(5) 探究下面语句中“露”的内涵或作用。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摘自曹操《短歌行》)

③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