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著阅读
(1) 【任务一:点评红军人物】

下面是对《红星照耀中国》中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请结合阅读体验,指出匹配不当的一项(填序号),并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评价对象。

【A】彭德怀——他是一个统帅大军却不失活泼天真的人,是一个率真的大滑稽家。

【B】徐海东——他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也是个接地气的“辣粉”。

【C】周恩来一—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我选,正确的评价对象是

(2) 【任务二:感受红军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我认为红军是 。

【考点】
作品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经典情节; 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名著导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名著阅读

材料一  他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流传他有不死之身,因为国民党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他死亡,还详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这就看每个人的生活地位了,但是不论对谁来说,这是这十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名字。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他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半百,而且他很爱护自己的部下。他一生的经历与中国民众的命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材料二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 , 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1) 材料一介绍的是谁?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介绍一下他的品质。
(2) 文段中的“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指的是什么?请你从加点的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说说这个短语在这次远征中的体现。
名著导读 普通
2.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三个文段,完成下题。

【文段一】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文段二】B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他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文段三】我原来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C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不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一名新闻记者的经典纪实作品。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B. 作者先在百家坪见到A,之后在A的安排下,作者在苏区临时首都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采访到了周恩来并搜集到相关资料。 C. 文段中C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 D. 红军长征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作者认为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描写了两次战役,一次是“巧渡金沙江”,另一次是“飞夺泸定桥”。
(2) 以上三个文段中的人物都来自同一个省份,在他们的家乡有一句俗语来形容他们的精神品质: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指认准目标不放手)。请选择一个人物,指出他的名字,并结合整本书具体事件,对这种精神品质进行分析。
名著导读 普通
3.  名著阅读。
(1)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报道性作品,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B.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是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他就是周恩来。 C. 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 60%到70%的士兵是有文化的; 红军士兵是没有正规薪饷的,但每一个士兵都有权取得一份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一些收入。 D. 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可能遭到歼灭。这种命运,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如石达开因贻误军机,他率领的十万大军被包围,最后导伙全事事故。
(2) 小江同学在活动中选读了《红星照耀中国》,并作了以下阅读感悟发言。请选出合适的选项填在横线上,使之与人物相符。
“读《红星照耀中国》,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员们坚信红色革命会给中国人带来光明,比如彭德怀:①;②周恩来:。他们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A.他虽出生在大官僚家庭,却毅然决然地成为造反者,成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的知识分子,投身到火热的革命中
B.他出身农民,童年时与父亲压迫对抗;他博览群书,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他是爱军爱民的共产党领导人。
C.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他总希望别人对他提出批评意见。
D.他在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身经百战;他很喜欢孩子,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他常给“红小鬼”们讲政治。
(3)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懂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语段中“他们”被斯诺亲切地称为“        ” 。《论志》中说:“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的事迹的了解。谈谈您对“勇者”的理解。

 

名著导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