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①奉议:官名。②奉思:思念。③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念。

(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书序。 B.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 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D. “缀公卿之后”“四海亦谬称其氏名”中“缀”和“谬称”皆为谦辞。
(2) 下而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从书以观 致:得到 B. 援疑理 质:询问 C. 媵人持沃灌 汤:菜汤 D. 右备容 臭:香气
(3) 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少 年 志 气 方 强 时 能 如 此 半 古 之 人 功 必 倍 之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5) 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6) 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学习建议

前提条件

热衷于学习

第一条建议:②

全身心投入学习

第二条建议:③

【考点】
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称谓;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1) 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长跪而之   ②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③寡人矣    ④图而匕首见

(2)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使毕使于前。

(4)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 【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 【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 【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捕蛇者说》回答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 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 而/乡邻之生/日蹙 B. 曩/与吾/祖居者 C.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D.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2) 文中“殚其地之出”的“殚”的意思是,“则久已病矣”的“病”的意思是
(3) “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斯役”指的是。(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 “今其室十无一焉”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
(5) 翻译句子。

①号呼而转徒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6) 试分析造成“今其室十无一焉”的主要原因。
(7) ①依据选文,把下列选项按对比的内容两两组合

A.蒋氏以捕蛇独存           B.乡邻之旦旦有是

C.乡邻鸡犬不宁             D.乡邻非死则徙

E.蒋氏驰然而卧             F.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

②以上三组对比是围绕选文中的哪句话展开的?

文言文阅读 普通